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2 13: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2:17
俑产生于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最早的俑出土于殷墟商代王室墓中,春秋战国时期以随葬俑的兴起代替了人殉旧俗。
汉代雕塑是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俑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也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以目前出土的情形看,关中西汉帝陵陶俑数量为最多,陶俑一般高50—60厘米。或承袭了秦俑的特点,模制敷彩;或沿袭楚的风韵,裸塑着衣。在侯王墓中,除护卫士兵俑外,家中所使奴婢和供玩乐的伎乐俑也占很大比例。侯王墓中的陶俑体略小于帝陵之墓的陶佣,等级分明。低级官吏和地主墓中也常见随葬俑,这些俑主要是家中奴婢。生前有奴婢可呼来唤去。死后又怎么能无人可以支使。西汉南方常见木俑,楚制依旧。山东地区陶俑继承了战国齐地俑古拙的传统。东汉伴随着庄园豪强的发展,与场景模型配置的小型陶俑多了起来,而且造型更加灵活生动、真实传神。其中河南的乐舞百戏、武装俑;四川的劳作、说唱俑;广东的陶船及船夫俑;甘肃武威的铜车马仪仗俑代表着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代表着俑的种类的丰富和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俑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般说来,东汉时代的俑和动物雕塑,不论在题材范围上在还是在雕塑技巧上,和前代相比,都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四川出土的墓俑,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西汉墓俑以国都所在地长安为中心,东汉以洛阳为中心,但洛阳的东汉俑像远不及四川丰富。其他各地,尤以居于当时东西交通要冲的甘肃河西一带,也有较为突出的东汉俑像出土,如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一座东汉墓中,发现有青铜雕铸的俑马群。其中的一件奔马,高34.5厘米,长41厘米,三足腾空,作驰骋嘶鸣之状。令人惊叹的是踏地的一足踩在一只飞燕的身上,世称马踏飞燕,凭借着奇思妙想,生动地运用了象征手法,衬托出奔马的速度,其超凡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制作技巧令人叹服,这件马踏飞燕,成为人们评价东汉雕塑艺术较西汉提高的一个佐证。马踏飞燕在多次出国的文物展出中,轰动了世界,吸引了世界各国人的关注,是东汉雕塑中的瑰宝。
由于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马在随葬品中是必不可少的。东汉时期,随葬品中马的塑造,也体现着能工巧匠们技艺的提高。东汉以前,不论是秦或西汉的陶马,多是四腿直立,全身的动作少有变化,连头部也少见动作,而观察出土的东汉大陶马发现它已打破了呆板的造型,表现了马活泼爱动的性格。
在陶俑中特别出色的,有四川成都附近东汉崖墓中出土的一件说书俑。在表达人物的动作表情方面,是非常杰出的。“它体现出朴实而又富于感情的一个说书艺人的才能和典型性格,虽在造型上体躯比例不够准确,甚至显得有些稚拙,但塑者能抓住说书这一主题,并从说书人应如何形象动人来考虑,作了应有的艺术夸张。不仅手脚有大幅度动态,而且从表情上刻画出说书者激动而又富于幽默感的神态。”简直就像今天的四川人“摆龙门阵”那般有趣,因此就更惹人喜爱。
四川出土的陶俑,较为突出的,还有在川北绵阳东汉墓出土的一件抚琴高歌俑和手持铲箕的劳动俑,“前者塑造了一个孤傲不群地昂首跽坐、双手抚琴的形象,他仿佛正在和曲高歌,抒发胸怀。塑造手法简洁,衣纹流畅,与所塑人物的风神完全一致。后者左手持铲,右手握箕,显示正要开始劳动的瞬间,雕塑手法质朴简括,也是与具体人的身份非常一致的。”
马踏飞燕除陶俑外,四川还有石俑。在芦山一佚名的东汉墓中,曾出土一件身高120厘米的石俑,也是持箕的劳动者。同墓还出土一件头生双角、口吐长舌的护墓神石雕。但因质为砂石,易于风化,以致形象模糊,显得粗陋了。
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故宫博物院曾一度开放雕塑馆,展品中有一件标为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小型石雕像,系用红砂石雕成,所雕为男女吻抱、怀搂小儿的逗人形象。这种奇异的题材表现,不仅在中国是前所未见,就是在欧洲各国的古今雕像中也绝少见到。
1957年,在河北望都曾出土一件属于东汉墓室的骑马石俑,造型古朴,在马与人的比例和马的各部位的比例上,都显得不大适称。这可能也是由于石雕造型不易掌握,以致与其他石俑同样,在比例上不及同时代的陶俑。但这件骑马俑因有具体的年代可考(东汉光和五年,即公元182年),因此具有历史价值。
河南陶塑小型动物俑像中,也有不少佳作。如辉县出土的一件陶狗,在同期出土的明器家畜中是很突出的。狗的形象取材于中国北方农村中多见的看家狗,手法细微,塑造真实,犹如一条活灵活现的小狗立于跟前,把家护院,吠声不止。另一件刻画了一头野猪,手法夸张,面目凶野。这两件有生活情趣的作品,是东汉动物塑品中的典范。可与西汉刘胜墓出土的持灯宫女(即长信灯)相媲美。
秦汉时属南海郡的广州。也曾发现不少东汉墓。“出土的男女俑像中有头戴花冠、并饰有宝石耳环的舞伎和舂米、簸米的劳动者,另外,还有托灯或顶灯的坐俑,其生动不逊于四川出土的一些陶俑。又出于汉墓中的陶楼和陶船,在楼屋和舟船的型制上,显现出南中国特有的风貌,加之在檐下廊前,塑有农家风味的鸡、狗,乡土气息十分浓厚。从盛妆的舞伎的衣饰上,也可了解到公元前后广州一带的生活习俗,是一件既富有雕塑艺术价值又具有地方色彩可供研究的好作品。”
在我国俑像雕塑发展史上,陶塑俑发展最早,其次为铜铸俑,石雕俑和木雕俑的雕塑在战国和西汉时代多有应用,而属于东汉时代的木雕俑,仅限于1956年甘肃武威古墓群中出土的俑人、马车、牛车以至墓主的住室院落、家具等等,俱为木雕,并涂色彩。木俑中有舞俑、坐俑,形象简洁稚拙,表情栩栩如生,于拙朴中蕴涵灵动之气,表现了汉代雕刻应具有的时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