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4 22: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16:40
《白沙细乐》是元代大型歌舞曲。相传南宋末年,忽必烈率军南征向丽江进发,渡金沙江时,当地纳西族土司阿良给予帮助。临别时忽必烈将乐曲十章及乐工器赠与土司阿良。现纳西族地区仍然保留元代遗音,原有的《南曲》《北曲》《荔枝花》已失传。现留下的《笃》(序曲)共包括十章:“堪蹉”(一封书)“雪山脚下三股水”“美丽的白云”“多蹉”(赤脚跳)“三思吉”“劳曼蹉”(云雀舞)“哭皇天”等。其中“堪蹉”“多蹉”“劳曼蹉”都是舞蹈。伴奏乐器有笛、胡琴、芦笙、筝、胡钹等。其形象保留在云南大理文化馆藏的元代舞俑的风貌中。
自唐代以后,表演性的舞蹈已不多见,元代更是比较少见。元顺帝时,宫中有由宫女十六人表演的《十六天魔舞》,很负盛名。这是宫中做佛事时表演的舞蹈,一般人不得随便观看,除非“宫中受秘密戒者得入”。从有关记载看,这是一个相当迷人、富有神秘色彩的女子群舞。舞女戴象牙佛冠,身披璎珞,手执道具而舞。旁有宫女组成的乐队伴奏。元人张昱《辈下曲》描写:“西天法曲曼声长,璎珞垂衣称艳妆。大宴殿中歌舞上,华严海会庆君王。西天舞女即天人,玉手昙花满把青。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常在月宫听。”朱有炖《元宫词》说:“背番莲掌舞天魔,二八华年赛月娥。本是西河参佛曲,来把宫苑席前歌.按舞婵娟十六人,内园乐部每承恩。缠头例是宫中赏,妙乐文殊锦最新。队里唯夸三圣奴,清歌妙舞世间无。御前供奉蒙深宠,赐得西洋照夜珠。”元人张翥《宫中舞队歌词》描述:“十六天魔女,分行锦绣围。千花织布障,百宝帖仙衣。回雪纷难定,行去不肯归。舞心挑转急,一一欲空飞。”
从上述描写可以看出,《十六天魔舞》这一佛事舞蹈具有独特风格,它既有礼佛赞佛的意义,又具有一定艺术色彩。舞者皆是二八年华的女性,璎珞垂衣艳妆,手持花朵旋舞,胜似月宫婵娟。表演者中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表演最出色。这个舞蹈,元代宫廷曾严禁外传,如此严格,其重要理由之一即密宗教理与此舞有很深关系。《元典章·刑部》禁令:“今后不拣甚么人,《十六天魔》休唱者,杂剧休做者,休吹弹者,如有违反,要罪过者。”这几句话说明尽管禁令森严,但此舞还是传出宫外,不胫而走,甚至杂剧和吹拉弹唱中都吸收了此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