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0 10:46
共1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13 09:20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的重大事务,在于祭祀与战争。祀:祭祀;戎:军事、战争。这是《左传》里的话,见于成公十三年,出自刘康公的一段说辞。祀即祭祀活动,在传统社会是为祭礼,仪式庄严而隆重。戎则是军事行动,对一国而言,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战略举措。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这句话是因为晋侯要攻打秦国,派特使郤锜向鲁成公借兵,但这位郤锜在行事的过程中,不够恭敬有礼,因此遭到孟献子的非议。孟献子是鲁成公的高级副手,遇有朝拜周王等重要事宜,每与之同行。该孟氏批评郤锜说:“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郤子无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
懂视网 时间:2023-01-18 02:59
1、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为: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
2、春秋时周臣刘康公关于国家政事的论断。“祀”为祭礼,“戎”为兵事,兵事有“服”祭之礼。《左传》成公十三年,成肃公“受服于社,不敬”,刘康公评论日:“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胳,戎有受服,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左传·成公十三年》)在神权思想统治社会的上古时代,祀神致福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自殷周之际至于春秋战国,人本、民本思想虽已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但神权之余威依然笼罩社会,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大事,几乎都要祭神问天。刘康公以“兵戎”并列于“祭祀”,反映出已认识到战争对国家生活的重要影响。故《孙子兵法》开篇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始计》)。
懂视网 时间:2023-01-23 16:08
1、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
2、出处:《左传》,刘康公见于成公十三年,出自刘康公的一段说辞。
3、原文: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4、释义: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指成肃公)表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15:04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
一、原文
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二、释义
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指成肃公)表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
三、解读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在强调祭祀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对鬼神的信奉。
扩展资料
《左传》《论语》等儒学经典中关于祭祀的论述
一、《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解释:牛羊的牲畜以及玉帛,不能够缺少。
二、《论语·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解释: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三、《论语·述而篇》: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解释: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