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想要去说教一个赤身*的人,但反而被人家说的哑口无言的故事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7 19:1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7:46
是关于桑伯子的故事。《论语》第6篇有记载: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怎么个简易呢?就是散漫粗野,散漫粗野到了不穿衣,不戴帽。西汉经学家刘向在《说苑》里具体记述了子桑伯子的散漫粗野——他居然赤身*和孔子在一起,弄得孔子学生事后都问老师:“您怎么会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孔子说,“这个人本质好,我见他就是想劝他注意礼仪和文明。”
桑伯子这个人,在《庄子》这部书中也曾经提到过,他非常豁达。在秦汉以后的文化中用豁达这两个字,很有内涵。《史记》上写汉高祖,也有这种字句。达者指度量的宽大,讲得好听点是豁达;讲得难听点,就是“吊儿郎当”,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穿衣服领带都打成歪的,扣子也扣不好,说不定领子也经常翻起来。这个样子,也有一半像豁达——不在乎。子桑伯子,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豁达的人往往太简。关于这个“简”字,值得研究了。我们须要特别了解:孔子经常提到的“简”,就和老子所提到的“俭”,观念是一样的。这两个字的定义,在古文中几乎完全是一样。只是两个字的表现不同而已。
孔子说子桑伯子从简,一切都是简化,近乎豁达,批评得简单明了。那么冉雍就提到他的思想了。他说做一个领导人“居敬而行简”,如果对一件事——处事,对一个人——待人,都是敬重的心理,事情自然就可以简化。这样来处理老百姓的事情,和一般社会的事务,就对了。如果说内心的精神,没有尊重这件事情,没有重视行政组织,没有“敬业”的心理,只是满不在乎,以此来标榜简化,以简化的目的来实行简化,就变成一种权术、一种手段,就不是*的道德,这样就未免过分简化。在我们历史文化上,做领导人的,要注意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上位的人,爱好一件事或一种动作,标榜一事或提倡某一点,下面的人就群起效颦,做得更热烈、更过火了。孔子听了冉雍的话,马上就说,你的话对,我一时说错了。由此也可看出孔子的民主态度及教学精神的诚敬之处。
顺便侃一下:
桑伯子又叫桑扈,在论语中称为桑伯子。是一个隐士,和孔子同时代的文人,他的裸行可能是最早的文人*事件。
屈原《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
髡首,是一种剪掉头发的刑罚。屈原的诗是说:接舆佯狂而自剃长发,桑扈愤世而*裸行!
屈原的诗中提到了两个人:
第一个,接舆,他是因嘲笑孔子而著名的楚狂人。
第二个,桑扈,他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文人。
屈原想起桑扈等四人,获得了精神的平衡:前世都是这样的啊,我又何必埋怨今人呢!我要遵守正道毫不犹豫啊,当然难免终身处在黑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