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0 02:1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31
因为三人的性格不同,张良不贪恋权势,在刘邦登基之后便功成身退,隐居修仙求道去了;萧何则是自污诋毁自己削弱自己的影响力,从而减轻刘邦对他的猜忌,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韩信则是贪权不愿意放手最终为吕后所杀。
三人不同的性格已经预料他们的结果了,张良本是韩国的贵族后裔,曾散尽家财招募勇士去刺杀秦始皇,但是还没近身就被发现了,幸好张良跑得快不然就被抓了,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辅佐韩国公子重新建国,但是韩公子把他派到了刘邦身边。
刘邦深知张良的才能,希望把他留在身边,后来韩公子被杀,张良无奈之下只好投靠了刘邦,他帮助刘邦出谋划策,先是占取汉中固守,后来又帮助刘邦打赢了四年楚汉战争,但是张良自己请封留侯,随之推出朝堂再也不过问政事。
萧何这个人就更厉害了,他自己的家族离不开他,于是就拼命的搞臭自己的名声,强抢民女、强占良田各种坏事都做尽了,就是为了减轻刘邦的怀疑,他这一步走对了,刘邦放下了猜忌之心,继续任他为丞相。
韩信则是因为功高震主被杀,韩信太过自负和自傲了,韩信认为刘邦没自己不行,在楚汉战争期间就狮子大开口要了齐王的爵位,刘邦虽然嘴上同意了,但心底早就想把韩信给杀了,只是苦于一直找不到机会,天下安定之后已经不需要韩信了,所以一代兵仙就走上了末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31
因为各人的认识和性格不一样。至古以来,皇帝疑心都是很重的。而刘邦也知道自己年纪大了,也是担心自己后代的皇位不保。特别是功高盖主的韩信,刘邦对他最放心不下。
韩信功高盖主,并不知收敛,刘邦的眼里早就容不下他了。之后,吕后和萧何商量好,让萧何将韩信骗到长乐宫。韩信刚刚进宫,就被提前埋伏好的刀斧手生擒。萧何成就了韩信,又杀了韩信,为后世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污点。
而刘邦他对萧何的戒心,也从未解除,以至于刘邦亲自带兵征讨陈豨时,三天两头派使者回来打探萧何在做什么。后来萧何听了门客的建议“自污”才得以保全性命,一直辅佐汉惠帝至公元前193年,算是得以善终。
张良在刘邦登基后说“我以三寸不烂之舌为帝王之师,封万户,位列侯,已经做到了一个布衣所能够做到的极致,我已经心满意足。现在我只愿抛弃人间俗事,跟随赤松子云游天下”,随便说了一个神仙赤松子,从此远离了纷纷扰扰的朝堂,司马迁给张良的结局只有四个字:“后八年卒。”比起张良前半生的波澜壮阔,这四个字简单至极,也洒脱至极。
扩展资料
韩信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韩信是中*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萧何秦末辅佐刘邦起义。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慧眼识才,力荐韩信,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刘邦平定了天下。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
韩信但作为一位权力中枢的谋臣来讲显然是智不足,他身处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极易招来杀身之祸的境地却毫无自我保护意识,多次受到猜疑诬陷却从不在意、不思改进,终于在未央宫阴谋中死于吕后之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初三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32
张良,韩信,萧何,三人性格不同,圆滑,傲然,阴险,这样的性格造就了三人不同的人生结局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32
因为三个人的性格野心都不同,张良他最后选择全身而退,所以他过的很好,刘邦跟韩信都被利益熏昏头脑最后的结局都不好。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01:33
因为他们的智商水平不在一条线上,张良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萧何也懂得隐忍自重,只有韩信认为自己的功劳很高,自高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