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2: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09:32
古人总是用妖魔鬼怪来形容一切未知的、神秘的、恐怖的或超自然的力量和现象,本质上他们都是人们观念的产物,是人创造了他们。“鬼”很好理解,他与人有关,指代人死后不灭的灵魂,鬼的来源只能是人。但我们常常不太能分的清妖、魔、精、怪的区别,在明清之后的汉语中我们也常常混用这些称呼,如妖怪、妖精、精怪、妖魔等等。
【妖】
“妖”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反常的事物和现象,这也是它最初的含义。《说文解字》中对其解释为:“地反物也,从是,与神同类。”《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反物,指群物失去本来的常性。《左传庄公十四年》讲到:“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这里的妖不一定具有实体,而是指不遵循常规礼制即是“妖”,我们常说的“作妖”一词也是这个意思。“妖”的第二层含义是指自然物变成的具有人格意义的生命体,此意义上的“妖”一般都有原形,如:狐妖、猫妖、蛇妖、花妖等。
【怪】
指自然界奇异怪诞的事或物。《说文解字》解释为:“异也。”庄子说:“人妖物孽曰怪。”妖和怪的初义相近,所以人们常将二者合称“妖怪”。但其实“妖”比“怪”的等级要高一些,“妖”在最初的含义中“与神同类”,“怪”却始终是“怪”,“妖”有好坏之分,“怪”一般只有坏的含义。只是后来人们习惯了将两者合称,也就逐渐模糊了两者的区别,在《西游记》中,“妖”和“怪”就已经分不出具体的区别了。古代人们往往把妖怪的出现看成是可怕的灾祸将要发生的前兆,以为是上天对人们的警示。
【精】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系精气所生,自然物能够吸收天地日月之精华形成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精灵,人们称之为“精”。唐代孔颖达认为:“云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氨氯积聚而为万物也。”最著名的“精”就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它是石猴吸收日月精华所变。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言:“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也就是说万事万物只要存在的时间足够长久都可以成精。“精”也总是被看作反常的、不同于正神的、常给人们带来灾祸的事物。它有一个固定的自然物或器物为原形,是一个由物幻化而成的精灵。
【魔】
来源于佛教。梵文ma“ra的音译,“魔罗”的略称,至南朝梁武帝时改作“魔”。佛教把一切扰乱身心、破坏行善者和一切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均称作“魔”。在印度古代神话和宗教中,世界有多层天宇,第六天宇的统治者是魔王波旬。他和他手下的魔将臣民常到下界捣乱、干坏事,所以被视作*的代表,称为恶魔。在宗教文化与中国世俗文化长期碰撞的过程中,外来的“魔”逐渐与中国文化中的“妖怪”合流,如小说中常用的“妖魔”、“魔头”等指的就是妖怪。如《西游记》中美猴王七弟兄中的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其实就是牛精、蛟精、鹏精,或称牛怪、蛟怪、鹏怪。
【神】
为什么我们还要说“神”,神不是很好理解吗?还记得在对“妖”的定义中有句“与神同类”吗?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由于缺乏对自然界的认识,人们把一切不能理解的事物、现象都称为“神”或“妖”,神和妖是不分离的。这一点我们从女娲和伏羲的形象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都是人首蛇身,这与我们后来观念中“神”的形象有很大差别。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有了善恶的观念,于是,人将自身善的观念赋予“神”,神便有了善的本质;人将自身恶的观念赋予“妖”,妖就有了恶的本质,至此神和妖产生了分离,在之后的发展中两者的对立性也越来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