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2: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20:18
茉莉花茶是由素茶(茶坯)和茉莉鲜花窨制而成的香型茶。饮之既有茶的真味,又有茉莉花的芬芳,深受消费者喜爱,属再加工茶类。
茉莉花茶制法起源于南宋。在花茶的生产历史上,人们最早普遍使用于增加茶香味的花朵就是茉莉花。南宋·施岳《步月·茉莉》词中注释说:“茉莉,岭表所产,此花四月开,直至桂花时尚有芳味,古人用此花焙茶。”在1240年前后,南宋·赵希鹄的《调燮类编》也有用香花熏制花茶的具体记述:“木樨(即桂花——编者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伴。花多则太香,花少则欠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瓷罐,一层花一层茶投间至满,纸箬扎固入锅,隔罐汤煮,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诸花仿此。”说明茉莉花茶生产迄今已有700余年历史。
至明代,花茶加工有了较大发展。朱权的《茶谱》载:“熏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味可爱;”刘基的《多能鄙事》也载:有的则用“锡打连盖四层盒一个,下层装上等高江茶半盒,中一层钻箸头大孔数十个,薄纸封,装花,次上一层,亦钻小孔,薄纸封,松装茶,以盖盖定,纸封经宿开,去旧花,换新花,如此三度。”这时的花茶还处于自给性生产,尚未形成商品。并且对花茶的看法还产生过分歧:如田艺蘅《煮泉小品》认为花茶,“虽风韵可赏,亦损茶味,如有佳茶,亦无此事”。又如徐的《茗谭》也载:“取诸花和茶藏之,殊夺真味,闽人多以茉莉之属,浸水瀹茶,虽一时香气浮碗,而于茶理大舛。”
到了清代,花茶加工又有进展,对茶坯选择和用花量提出了要求。陈眉公《致富奇书广集》:“上品之茶,不宜花拌,拌则失其真味,下品之茶,拌亦不佳,惟中品之茶可用花拌之,则馨香可爱。凡拌茶,宜三分茶一分花为率,兰花则用五分之一,菊则九分之一。”
茉莉花商品性生产始于19世纪50年代,至今有150年历史。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京、津茶商到福建长乐,受茉莉花熏制鼻烟的启示,进行了茉莉花熏制茶叶的批量生产,效果甚佳。运销东北、华北市场,大受消费者欢迎,茶商获利丰厚,从而激发了茉莉花茶生产的迅猛发展,茉莉种植也由长乐扩至福州郊区和闽侯一带。1900年鲜花产量达1500吨。花量的增加吸引了各地茶商纷纷从安徽、浙江等地大量调运茶叶到福州窨花。
1928—1938年是福州(含长乐、闽侯两县)生产花茶的全盛时期,1933年花茶产量达7500吨;1936年产鲜花3000吨,均为历史最高峰。福州也成为我国最早的花茶生产中心。这一时期有国内茶商80多家,云集福州开行、办厂、设庄、经营茉莉花茶。也有外商先后在福州开设洋行,遂将福州花茶远销欧、美和南洋各地。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东北花茶市场遭受毁灭性打击,众多茶商停业、茶厂停产、花园抛荒、改种。及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福州的香花产量只有200吨,仅为最高年份的6%。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花茶生产逐渐恢复,并伴随着国民经济繁荣而持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更为迅速,已再创历史新高。2001年全国茉莉花茶产量已达1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