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6 20:0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0 04:10
一 、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设题意图: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郎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参*: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在法语里,“法兰西”是一个字,“万岁”是一个字。)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设题意图:作者是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形象、动作、语言等外部特征来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练习中的三个小题,就是分别从服饰、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心理。
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设题意图:这一题是为了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对人物进行解读。这种变换视角的练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境氛围来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难度较高,需要学生调动更多的积累。由于叙述方式的*,原文只是通过外在的细节来描写人物。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还应该根据作品提供的场景展开丰富的想像,补充大量的细节来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这种变化视角的阅读,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便于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所达到的程度。
其实,对于来到课堂听课的小镇上的居民们,我们也可以运用变换视角的方式来体会他们的心理。
答题提示:
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像。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本题旨在使学生学会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认真咀嚼思考,一旦理解了它的内涵,就抓住了小说的主旨。对于母语的作用,教师可以略加点拨解说,而对于母语的态度则必须依赖学生的自我体验,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参*: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0 04:10
表达了小弗朗士对敌人禁学法语卑劣行为的讽刺,轻蔑、憎很和反抗及其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2、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刻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
3、表达了他内心的悲痛,因国家的沦亡和被占领的残酷现实而陷入加大痛苦中。
4、小弗朗士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成熟了,他理解了韩麦尔先生,并被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打动,表现了他对老师的热爱,崇敬之情。
这是教材书的标准答案,是我亲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打上去的,选我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0 04:11
1、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韩麦尔先生是《最后一课》中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爱国者的典型形象。文章主要通过对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就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语言描写: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较多,既有对小弗郎士的耐心教导,又有深深的自责,其中最能体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是他关于法国语言的一段讲话。这段文字,韩麦尔先生讲得深刻精当,充满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
动作描写:这主要体现在文章快结束时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句。它是韩麦尔先生爱国*的迸发和集中体现,是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2、上课前后,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上课前,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害怕老师、还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上学晚了,因害怕老师,就想“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甚至看到普鲁士军队操练也认为“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当他来到学校,发现了这里不同寻常的情况后,先是感到意外,再是羞愧,后来是吃惊。上课后,听了老师“最后一课”的宣布,他“心里万分难过”,受到了震动,又产生了“多么懊悔”的心情。说不出分词用法,他内心难受;拿到新字帖,激起了他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看到老师一动不动的姿态,他充满了对老师的同情;最后一课结束时,他更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总之,在这“最后一课”的过程中,小弗郎士迅速觉醒、成长起来了。
3、课文体现了什么主题?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4、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我们可以从气氛、学生和老师等方面来比较。平日学校上课时,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今天安安静静,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平时上课前学生们开关课桌,捂着耳朵大声背书;今天上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平时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今日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平日老师穿戴一般,今日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漂亮衣服。平时,教室后边几排的板凳一向空着;今天上面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一样肃静。这些都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及人们对最后一课的珍惜和痛苦。
5、《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讲话时连用了两个“最后一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当时怎样的心情?
一个“最后一课”,说明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将要*终止。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无比沉痛和对敌人无比愤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一课”,说明像小弗郎士这样的法国儿童,从此再也不能学习祖国的语言了,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是多么宝贵和重要!深沉含蓄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无限依恋之情,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