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清平乐,是“触目愁肠断”,还是“触目柔肠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5 13:3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31 02:51
清 平 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首词写“离恨”。其中“愁肠断”三字,不仅是“离恨”的形象化说明,而且是在想象中对其痛苦程度的具体描述。当然,光凭这五个字的随意安排,还不足以构成诗歌作品。但当诗人把自己这种几乎使“愁肠断”的“离恨”,通过阶下的落梅和天涯的芳草这两个审美意象的创造,镶嵌在恰切而完美的艺术形式中时,情况就发生了极富美感意味的神奇变化。从而,使“离恨”这个理性概念,在诗中不仅是形象化说明,而且更重要的它已获得了象征性意蕴,诞生了独自的艺术生命。这样,我们在审美观照中就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心灵因之共鸣。
上片一开端就先借春起兴,点明缘由:“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春半,正是春光明媚春情浓的大好季节,它只应使人欢欣雀跃,无限快乐,怎么反而“触目愁肠断”呢?原来这是他与亲人离别后的第一个“春伴”。这种以乐景写哀思的手法,具有相反相成之艺术效果。紧接着,诗人把创作主体融进意境之中,创造了一个久久伫立、无限感伤的自我形象:“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这儿“落梅”,当指白梅花,开得较迟,故春半还有落梅。以如雪般的落梅来烘托诗人的心情缭乱、离绪萦怀、伫立石阶、难以排遣的心境,同时也暗示他站在梅树之下,久久凝思遐想,以至“拂了一身还满”都尚未觉察的神态。词中这种先外貌再内心的词人自我形象塑造过程,于宁静中传出*动,于淡泊中透出幽深,具有一种中国雕塑美的审美情韵。
下片仍承接“别来”之寓意而生发,笔触更进一层来挖掘这个“自我形象”的内心世界,使其更加明朗化、定性化。其中选择了两个典型的心理活动过程。“雁来音信无凭”为一层,“路遥归梦难成”又为一层,两层含义萦回复沓、双向反馈,使“离恨”愈转愈深、恨恨不已。我国自古就有“鸿雁传书”的民族文化心理传统,可是如今雁来信未来,雁返人不返,这种无音信的“离恨”,多么叫人寂寞难耐!接着“路遥归梦难成”,更是翻进一层,路遥为怀念亲人设想,这种无梦寐的“离恨”又多么叫人凄怆伤怀。在这里诗人设想,让彼此之间那种肝胆相照、刻骨铭心的离别恋情,诉之于双方在梦中倾吐、交融,但是却因“路遥”而使对方魂魄受阻而难以晤面,意想奇特,妙在纯是自然流露。在艺术想象中尽管写的是“路遥归梦难在”,但我们却透过它,翻进一层,深深被“诗的*真”所包孕的隐性意蕴所感染和激动。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里直接点出“离恨”。这两句是根据《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中的“青青河畔草,绵思远道”诗句,加以点化而成,并用“更行、更远、还生”三个简短的意象,一句三折,交映叠生,缱绻宛转,沉挚深长,以进一步突出它的审美内涵,令人感到“离恨”绵绵不尽,迷漫心胸,象远接天涯的芳草一样无穷无尽。以春草漫无边际地日夜滋生,来比喻离恨的无可奈何的有增无已,确为神来之笔。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要向自己的反面转化的,恨到了极点反而暴露了它所深深蕴含着的爱,只要我们艺术地把握了这种爱恨交错的“矛盾情绪”,我们就自然会剥开这“离恨”的外壳,品味到其互爱的内核。也就是说,恨是假象,爱是真缔。透过这深挚的离情,读者的心灵感应如同春天般温暖,犹如通过春草的远生,期待着大自然的盎然春意一样。别以为现在天地人间只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但是追随着这象征无限生命力的、蓬勃向上、无限延伸的春草,我们就一定会迎来一个“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爱的人间。这就是这首词至今还有丰富人情、温暖人心、提升人性的美学价值所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31 02:51
据中华书局1999年版《全唐五代词》,作“愁”,该书以明吕远刻本为底本;而王国维辑本作“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31 02:51
清平乐
【南唐】李煜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279272.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31 02:52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
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以上信息来自网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31 02:53
是“触目柔肠断”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790911.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