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25 21: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4 12:10
心理学书籍:《鼠人》
心理学书籍:《鼠人》由台湾译者从英文版本翻译而来,曾在台湾心灵工坊出版。下面我们来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作者:弗洛伊德
译者:林怡青,许欣伟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1
平装:20开161页
ISBN:9787509769652
定价:28.00
丛书:弗洛伊德经典个案系列
作者简介
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结”、“性冲动”等概念,认为人类男性天生具有伊底帕斯情结,女性天生具有厄勒克特拉情结。其成就对哲学、心理学、美学甚至社会学、文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他的思想极为深刻,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
*学家保尔·娄森认为,弗洛伊德“毫无疑问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神学家保尔·蒂利希认为他是“所有深层心理学家当中最有深度的一位”。林怡青,成大医学院学士后医学系毕业,精神科专科医师,英国伦敦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硕士,于英国伦敦安娜·弗洛伊德中心(Anna Freud
Centre)研修,曾为台北市立忠孝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目前从事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疗,为台湾精神分析学会会员。许欣伟,台北医学院医学系毕业,精神科专科医师,曾于英国伦敦塔维斯托克诊疗中心(Tavistock
Clinic)研修,现为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原台北市立疗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台湾精神分析学会会员。
目录
【译序】像容器一般的精神分析实景
【导读】鼠人分析的蜿蜒道路
一名强迫官能症个案摘录
英文版编者序言
引言
Ⅰ 个案史摘录
Ⅱ 理论
个案原始记录
编者序言
原始记录
【附录】弗洛伊德生平年表
【译序】像容器一般的精神分析实景
医学院时代的某个夏夜,一位学长曾兴致勃勃地与我共勉道:“我们未来应有计划地精读一些原典。”他所指的原典一为马克思著作,二为弗洛伊德作品。当时我们都被一种对智识渴求的热切*所围绕。日后和马克思渐行渐远,却因为在北市疗走入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的领域,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靠近了。这份译稿的完成,也算是对年轻时那股渴求智识*的一个迟来回应吧。
整个翻译过程漫长而曲折。事情肇始于2001年10月,蔡荣裕医师成立“弗洛伊德案例研讨小组”,我们两人当时即负责“鼠人”案例。隔年适逢王浩威医师及王桂花小姐倡议由心灵工坊文化公司出版“弗洛伊德经典个案集”,而就我记忆所及,市面上并无任何“鼠人”中译本,于是我们心想,虽辛苦但值得一试。不久我们忙于出国进修相关事宜,并于2003年8月中旬负笈英国伦敦,直至2005年9
月中旬返国。这段时间虽然翻译之事仍萦绕脑际,但总是缺乏充分的时间来仔细整理译稿。我们只能利用相当零碎的时间,以非常缓慢的速度断续工作着。虽然如此却也同时感觉到,由于这两年远离临床、重返学生生活,才使得原先塞得满满的脑子,得以再清出一些空间来,再加上有幸获得亲身躺卧在精神分析诊疗室躺椅上的复杂滋味,因此有机会重新思考弗洛伊德的原典。于是在整理译稿时,也感觉因此得到颇大的助力。我们两个进修的地方,距离弗洛伊德死前在伦敦的最后寓所(现为弗洛伊德博物馆)都很近,每天都得和弗洛伊德铜像打招呼,在心情上,精神分析终究不再遥不可及。
翻译的思路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倾向:其一为应该尽己所能把文意翻译清楚,增加其可读性;其二为标准本中语意或有暧昧晦涩之处,尤其是原始手稿记录部分,中译本亦应保留此模糊性。“鼠人”的翻译就在这两种倾向交相辩证当中,“情感两歧”(ambivalently)地前行。
“鼠人”是一个强迫症的案例,而强迫症这个名词现已成为当代台北的社会词语之一。在今日的主流精神医学界对于强迫症心智现象的支配性诠释之外,我们终于可以借由“鼠人”一窥后设心理学的.论述轨迹。这样的论述绝非牢不可破的真理,实际上它留下些许破绽,轨迹也可谓错综之至,但是,它的意图却是再清楚不过的了:在表面乍看毫无意义的精神症状之中,病人和分析师尝试共同去发掘深层的心理意义,这样的意义显然又联结着“我”的主体性。如此的精神分析论述,无非想要把原本属于人心和生命的复杂度,再次还给主体,而不单单只是独尊“脑中一些化学物质失去平衡”这个生物学因素而已。
在我们愈来愈熟悉“鼠人”的过程中,这部个案史也似乎日渐成为一个容器(container),足以涵容许多我们每天遇见的心理治疗实务困境,这真是意料之外的一种感受。当病人在我们眼前激躁不安时,我们想象“鼠人”曾经在诊疗室内起身行走;当我们觉得治疗中的移情强大、难以承受时,可以想象“鼠人”分析过程中出现的移情(及反移情)也是摧枯拉朽;当我们怀疑自己是否对病人太好、背离中立(neutrality)或禁制(abstinence)等原则时,我们会想到当“鼠人”饿了,弗洛伊德请他吃饭;最后当我们因治疗结束、病人离去而偶有一丝失落感之际,我们不免忆起“鼠人”的分析虽然成功,虽然他也可以爱、可以工作,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令人不胜唏嘘。以上各种百年前的临床情境交织而成这个容器。因为有了这个容器,当我们坐在治疗师的椅子上时,仿佛就觉得稍微安心一些了。
“鼠人”中译最为特别的一点,就在于德国柏林的克莉丝汀·葛斯坦费德医师给了我们最大的协助。在阅读詹姆斯·斯特雷奇所编译的英文标准版过程中,若有任何不解之处,我们就写电子邮件向她请教,克莉丝汀会仔细推敲并就该处和德文版做一比较后,再以电子邮件回复我们。这样的沟通始于2005年7月,直至定稿之前依然持续,已不知书信往返多少回了。此外,她又为中译本写了一篇珍贵的导读,在此我们要对克莉丝汀致以最深的谢意。当然,对于一向鼓励支持我们的家人、朋友及同事,以及所有不吝分享其生命经验的病患,我们感念在心。
许欣伟 林怡青
2006年2月,台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