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0:5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08:31
威慑和消除威胁。威慑是指“秋后问斩”,当着众人的面来斩首,以此来威慑那些普通人,让人不敢犯法。消除威胁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毕竟在古人的三观中,他们认为世界上是有鬼魂存在的,所以就需要“午时”这个阳刚之气最强烈的时间来打击那些被斩首之人的鬼魂,避免他们为祸人间。当然,也有可能是怕被报复。
“秋后问斩”包含了两个信息:一个是“秋后”,一个是“斩”。
按照道理来说,斩首就斩首了,就算在牢里斩首会弄脏了地面,收拾起来麻烦,那直接找个没人的角落直接砍了就行了,何必非得拉到菜市场上去斩首?
问题就在这里。古代的斩首,不仅仅是惩罚犯人,更重要的是威胁民间的人,让人们看看违法作乱的下场,或者说让人们看看“反抗的下场”。说白了,就是“杀鸡给猴看”,通过斩首犯人,来让普通的老百姓不敢作乱。
当然,也有一些是那些犯人确实罪大恶极,他们在生前胡作非为为祸乡里,所以那些曾经受到他剥削的民众的情绪就需要发泄,所以要把他们拉到菜市场这种人多的地方,来泄泄*。
总之,就是要“废物再利用”。
那么为何选择“秋后”呢?因为秋后人们闲。秋后代表着人们已经忙完了农活,这个时候人们无所事事,听到了有人要被斩首,于是就过去凑热闹看看。
也就是说,选择“秋后”的目的,就是为了聚集更多的民众,让更多的人看到。
不过“午时三刻秋后问斩”主要还是在明清时期才定型的,在之前虽然也有这种说法,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随意的。也就是在明清时期,一般不是非得立刻杀了不可的犯人,一般都会留到秋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08:31
汉儒董仲舒则在《春秋繁露》中将这个含义上升到理论高度,“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认为庆、赏、罚、刑为帝王的四种执政行为,要与四季变化相适应。董仲舒认为,春夏应该行赏,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后来所说的“秋后问斩”。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08:31
午时三刻是人精力最涣散的时候,这个时候砍头能够减轻犯人的痛苦。秋后问斩则是春忙播种秋忙收获,要避开这个时候。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2 08:32
主要是因为古代斩犯人都要在午后三刻或者秋后问斩,应该是根据大家的作息时间和农忙程度决定的,他们会选择一个相对比较清闲的日子来问斩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