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0:57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6 18:59
为配合“南朝石刻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南京市考古部门正在对永宁陵一带进行勘探发掘。目前,已发现两座长16米、宽7米左右的大型南朝墓,推测墓主或许是陈文帝陈蒨。而陈蒨,在野史中,是一个同性恋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提出了“男皇后”的概念。这位“男皇后”,名叫韩子高。
两座罕见大墓“手牵手”
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新合村狮子冲,一直有一对石刻默默镇守着。2009年开始,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的专家们,就对石刻周边进行搜索。最终,在石刻北面350米处,发现了两座规模宏大的南朝墓葬。从远处看去,两座大墓一左一右“斜靠”在山上。
两座古墓相距10米
根据目测,两座古墓差不多大,墓坑长度为16米、宽7米左右。在南京,这么宏大的南朝墓,非常罕见。两座古墓一个像椭圆形,一个则像长方形,之间相距10米左右。有趣的是,考古人员挖掘出了两座古墓联系的“桥梁”,一段墓砖似乎是铺砌在两座古墓中间,看起来有“手牵手”的感觉。
现场,考古人员挖出了紧靠山体的墓砖。这些墓砖按照“三横一竖”的方式垒砌,墓砖上的花纹除了大莲花瓣、小莲花瓣外,还有类似于山川一样的复杂花纹。有文字的墓砖隔三差五地排列,上面镌刻着“西”“急”“大”等文字,似乎在诉说着什么秘密。
期待找到墓主“身份证”
考古专家说,在南朝时期,莲花纹砖比较多,都是身份比较高的人使用。而那些神秘的文字砖,和墓主没太大关系,很可能是当时烧造的时候,表明方位用的。
目前,这两座大墓还没有找到和墓主身份有关的文物。专家们比较期待的是,能够在古墓中找到代表墓主身份的文物。比如:墓志、有铭文的文物等。
石刻周边也被考古挖掘
狮子冲的神道石刻,一左一右都是公的,东边的是双角天禄,西边的是独角麒麟,两兽体态修长,身姿雄武,被视为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艺术的集大成者。
石刻周边,也被考古发掘了。石刻北边一些,被清理成了一块一块方形的“格子”。而石刻本身,也被清理出来了。
考古专家对记者透露,目前并没有太多重要收获,真正值得期待的发现是距石刻北侧300多米处埋藏的两座大型南朝墓葬。
陈文帝和他的男皇后?
两座大墓的墓主是谁?在石刻边上,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写着:永宁陵。也就是南朝时期,陈朝的第二代皇帝,陈蒨。
据地方志记载,陈蒨死后,大概就葬在这一带。永宁陵的一对石刻分别为天禄与麒麟,按照南朝的陵寝制度,它们“守护”的应该是一座南朝帝陵。野史上记载,陈蒨是一位同性恋皇帝,而且陵墓石刻又是一对公的,所以,有专家推测,这一座山会不会是1400多年前的断背山?墓主会不会是陈蒨和韩子高?
正史上,陈文帝陈蒨,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长兄陈道谭的长子,公元559年—566年在位,年号天嘉。公元566年,陈文帝驾崩,享年44岁,葬于永宁陵。
野史上,陈蒨是一位男同性恋,他深爱的人,叫韩子高。韩子高本名蛮子,出身职业够草根,祖祖辈辈都是摆地摊做鞋的。一个鞋摊小弟,但长得很帅。冯梦龙在《情史》里说,韩子高“容貌艳丽、纤妍洁白、螓首膏发、自然蛾眉,见者靡不啧啧”。有一次,韩子高遇见了当时的少年将军陈蒨。当时,两人相见,几乎是一见钟情。这年,韩子高16岁,陈蒨22岁。陈蒨嫌“蛮子”这名字太庸俗,为他改名子高。阿蛮成了二人之间的昵称。
后来,陈蒨黄袍加身,想封韩子高为“皇后”。后来,迫于压力,最终封后未遂,可陈蒨认定的皇后只有他的阿蛮……陈蒨在弥留之际,一切人都不见,除了韩子高。子高像当年一样贴身服侍,端药倒尿,二人病榻相守,直至陈蒨去世,这场景,比《断背山》还狗血。
昭明太子和他母亲?
不过,在考古学界,一直有学者认为,狮子冲石兽所守卫的并非陈文帝陈蒨的永宁陵。有学者认为,狮子冲石刻所属的帝陵,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陵墓。也有人认为,这里是梁元帝萧绎的陵墓。陈文帝陈蒨永宁陵在别的地方,南京考古工作者曾经在仙林灵山附近发掘过一座南朝大墓,有学者认为,灵山南朝大墓才是真正的永宁陵。
而南京考古学者王志高认为,这两座古墓的墓主应该是梁朝昭明太子和他的母亲。在六朝时期,母子俩共用一个帝陵的情况也很多。
由于六朝帝陵的身份难以确认,所以不通过考古,是无法确认狮子冲石麒麟究竟属于六朝哪一位人物的陵墓的,究竟这里是不是永宁陵,也必须由出土的文物确认。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6:07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血缘关系非常看重,宗族观念更是非常强烈,即使在现代,很多农村地区,宗族意识依然存在,他们甚至会为了自己的祖先,不远万里的去迎回他们的骨骸。
前几年的时候,在南京的将军山附近,因为要施工建造房屋的原因,两座古墓被意外发现。随后,考古人员立刻到达现场,开始了进行古墓的挖掘工作,这两座墓是明显的石灰墓,而且墓葬只有半截了。根据出土的墓志铭,这个古墓正是王安石的父亲王益以及王安石的兄长王安仁的。
墓志铭宋代文学家曾巩写的,其中有"通判江宁府,改都*外郎。 宝元元年二月二十三日以疾卒于官,享年四十六。"跟曾巩流传于世的文集也是文字几乎完全一样的,后来这个消息就逐渐的被各大媒体报道出来,成为社会大众讨论的热点,并传到了王安石的后代生活的江西上池村中。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王安石的兄长死于37岁,算是英年早逝了。而王安石的父亲也死得比较早,并且找不到相关记录来证明,他究竟是在哪里死去的。
只知道两个人同时被葬在了江宁地区,也就是当时被发现的将军山一带。王安石曾经写下的《壬辰寒食》这首诗,就表达他在为自己的父兄扫墓之时的心情。诗里写道:“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当时,上池村的村民经过讨论之后,派出了四名村民代表,他们由村长带队赶往这个墓穴所在地。他们想要按照当地人的风俗把自己的祖先,乔迁回自己的老家。到达南京将军山的墓葬之后,他们首先为自己的祖先进行了扫墓祭拜仪式 然后把整个村子里100多口人的联名信交给了考古队,申请把祖先的尸骨带回老家安葬。
在刚开始的时候,考古队想要拒绝他们的请求,毕竟这种情况还没发生过。但最终或许是感动于他们的执着吧,专家们还是选择为这个村落开出了证明,由于尸骨已经在此之前被盗墓贼破坏了,只能选择带走墓中的一些尸骨残片,带回了自己的老家。在他们回到村子之后,他们就举行了下葬仪式。根据当时的记载,这次的下葬仪式总共有400人参加,而且多个媒体也进行了相关的报道。
看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血缘关系一直都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羁绊最深的关系之一,即使过了上千年,这些后代依旧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竟然选择不远千里地把他们遗留下来的遗骨迎回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