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魏无忌因何被赞天下无双:柔刚一体,仁义真君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4 17: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4 07:27
文:秋澄
战国时,魏安釐王有个宠妾叫如姬。如姬美且贤,深得魏安釐王的宠爱,但她略显英气的眉宇间,总是隐着些许忧虑之色,有时还会暗自垂泪。原来,她的父亲被人杀害了,杀父之仇久未得报。
如姬曾恳求魏安釐王为父亲报仇,且重金悬赏了三年,依然毫无头绪;自魏王以下,人人都想帮如姬报仇,却没人能够成功。
父仇不报,内心难安。如姬在痛苦、仇恨的煎熬中,度日如年。忽一日,她想到了一个人,若是连这个人也没有办法帮自己报杀父之仇,那这个世界上便再也无人能够帮到自己了。
如姬偷偷约见了魏王的弟弟,痛哭着将自己的仇恨诉说给这位公子听,恳求他帮自己报仇。
不久,如姬就收到了仇人的头颅。
这位能人所不能的公子就是信陵君魏无忌。
司马迁对信陵君推崇备至,他给战国四公子都写了列传,却独称信陵君为公子,别人都是某某君列传,唯有信陵君的列传是《魏公子列传》,全文写了147次“公子”。
这个“公子”可不是对年轻男子的尊称,在先秦的时候,只有诸侯的儿子才能被称为公子。公子是公之子,公孙便是公之孙。司马迁独称信陵君为公子,可见对他极其尊崇。
汉高祖刘邦更是对信陵君崇敬有加,起事之初便想要投奔他,可惜后来魏公子不在了。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每次经过大梁,都会去祭祀公子,后来,还专门给公子安置了五户守墓人,让他们世世代代、年年岁岁为公子守墓,按四季祭拜公子。
魏公子如何?世人赞曰:天下无双!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昭王死后,魏安釐王即位,封魏无忌为信陵君。
其实,魏安釐王并不想封这个弟弟为信陵君,因为封君是要封地的,再说这个弟弟贤能过人,门客众多,给了他土地,他的势力定会越来越大,这些都不是魏安釐王所想见到的。但是他没有办法,他需要用信陵君来制衡齐国的孟尝君,也需要利用信陵君的贤名及能力来阻挡他国的入侵。
魏安釐王封了信陵君后,目的确实达到了。《史记》中这样写:
在战国前期,人们十分在乎名声,一个有贤名的人,是非常令人尊敬的。如果你去攻打一个有贤名的人,天下人的吐沫星子都会把你淹死。
战国四公子名满天下,信陵君的贤名居四人之首,被赞“公子天下无双”。
信陵君魏公子的贤名,令方圆千里的士都争往归之,一时间,门客多达三千人。这些士,多多少少都是有些本事的,有的更是天下奇才。有这样的信陵君坐镇魏国,其他诸侯国自是不敢来攻打,包括秦国,也不敢随便对魏国出兵。
魏安釐王二十年,魏公子为了救援赵国,盗取兵符、假传魏王的命令、杀了魏将晋鄙,带兵帮助赵国攻打秦军,成功后,因害怕魏王恼恨,也因内心愧疚,留在了赵国十年。
秦国一看信陵君总也不回魏国,又来了精神——信陵君不在,魏国又可以打了。
魏安釐王被打得招架不住,别的国家也不愿意出兵支援,没办法,虽然对魏公子满腹怨言,也只能派人请他回国。
魏安釐王三十年,魏公子回国,接受了上将军的职务,然后从容的地给各位诸侯写了信,请求支援的话没说,只是告诉他们自己担任了魏国的上将军。
各国诸侯接到信以后,立刻派人带兵支援魏国,并且都交由魏公子统一指挥。
魏公子率领五国的军队,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秦将蒙骜只能带兵败走,待在函谷关内再也不敢出来。一时间,魏公子的名声威震天下。
《扬子法言》中说:“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柔刚一体,方能合成真君子。魏公子仁而下士,谓之仁;能急人之难,谓之义。其之所以有此贤名,被赞为“天下无双”,皆因为人仁义也。
战国四公子名声都不错,都养了一大堆门客,但只有魏公子得到了司马迁“仁而下士”的称赞。
①仁
仁,从人从二,仁者,兼爱。孔子认为,能够做到“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五条的,才是仁。言行庄重,不会遭受侮辱;待人宽厚,能得到众人的拥护;为人诚信,可以得到别人的任用;做事勤敏,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内心慈惠,则能够差遣别人。
仁的核心是“爱人”,也就是爱他人。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门客三千有余,素有贤名。有一次,孟尝君路过赵国,赵平原君以贵宾相待,赵国人很想看看齐国的孟尝君是什么样儿的人物。
这些人见到孟尝君以后,发现不是想象中魁梧奇伟的样子,于是称孟尝君是“渺小丈夫”,就是嘲笑他身材瘦小。
孟尝君听了大怒,竟带着门客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扬长而去。
百姓嘲笑孟尝君,大概是因为自家的平原君长得比较英雄魁梧,本以为齐名的孟尝君即便不如平原君,也应当是个慷慨英勇的模样。谁知孟尝君与其大名实不相称,瘦瘦小小、其貌不扬,当真是“见面不如闻名”!于是,各位百姓自豪感油然而生,再看孟尝君便愈觉可笑罢了,岂有他意。
但贤明远播的孟尝君,只因人家笑话自己的外貌,便要杀人屠县,实在称不得“仁”字。
魏公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东汉刘向在《烈士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魏公子正在吃饭,忽然一只小斑鸠“扑棱棱”地飞了进来,躲到了他的案几下面不肯出来。
魏公子礼貌地问小斑鸠:“此有何急,来归无忌耶?”小斑鸠叽叽喳喳地叫了几声,看起来颇为惊恐,依旧不肯出来。
魏公子虽然听不懂斑鸠的话,但猜到小斑鸠是来寻求庇护的,于是他派人到外面查看,果然发现一只鹞鹰在院子上空盘旋。
魏公子让人把小斑鸠护在屋内,等到不见了鹞鹰踪迹,才把斑鸠放出去。谁想到,斑鸠刚刚离开,就被躲在暗处的鹞鹰追上去杀掉了。
魏公子非常自责,到了晚上也吃不下饭。他对门客说:“斑鸠我魏无忌这儿来避难,竟然还是被鹞鹰给杀了,是我负了它呀。谁要是能帮我捉到这只鹞鹰,我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第二天,魏公子看到了二百只鹞鹰(这个号召力也是没谁了)。身边的人建议把这二百只鹞鹰都杀掉,以防“真凶”漏网。但他不想伤害无辜,于是亲自拿着剑走到了笼子跟前,严肃地对这群嫌疑犯说:“昨天捕杀斑鸠的那只自己低头认罪,其他的可以展翅高飞。”
当下,果然有一只鹞鹰低着头,不敢抬头看魏公子。于是魏公子让人把这只鹞鹰捉出来杀掉,把其他的鹞鹰放飞了。
且不说鹞鹰是否真的能听得懂魏公子的话,只魏公子这份不乱杀无辜的心,绝对称得上“仁爱之心”了。
这两位君子的所作所为稍一对比,高低立现。
孟尝君也有贤名,贤者,德才兼备也。但他仅仅因为别人嘲笑自己,就杀了几百人,可见他的“仁”在表不在“里”,他的仁,是做给人看的,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天下人心目中“仁爱”的形象而装出来的。
而魏公子对鸟尚且如此有爱,何况对人呢。
“仁”是表里如一地爱他人。信陵君正是如此。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派兵攻打赵国,赵国抵挡不住,向魏王和信陵公子求救。
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公子的姐姐,自然也是魏安釐王的姐妹,于是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前去救援。
谁知秦昭王听说以后,立马派使者去恐吓魏王:我现在攻打赵国,朝夕便可拿下,如果谁敢来救援赵国,等拿下赵国,下一个目标就是他!
魏安釐王立马怂了,他害怕秦国真的来打他,就让晋鄙带兵在那观看:若是秦国败了,就上去帮赵国的忙;若是秦国胜了,就退兵回来。
赵国的平原君也是个明白人,知道找魏王没用,就派人去找信陵君魏公子,因为他知道魏公子一定会帮忙。
魏王不下令救援,魏公子其实也没有办法,他只好带着门客乘着百余辆车,去和赵国共存亡。
好在临走前,侯嬴给他出了个主意,就是那个赫赫有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魏公子请求如姬盗来兵符,侯嬴又对他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你去见了晋鄙,即使合了兵符,如果晋鄙不相信的话,也一定会再向魏王求证,如果这下样事情就危急了。我的朋友朱亥是个大力士,让他跟你一块儿去,如果晋鄙听了倒还罢了,如果不听,就让朱亥杀了晋鄙。”
听到这里魏公子突然哭了。侯嬴问他:“公子是怕死吗?”魏公子说:“我哪里是怕死呀,晋鄙是魏国的老将,勇猛强悍、经验丰富,我估计他不会听从命令,那必定要杀死他。因而心中难过。”
魏公子自己去送命都没有哭,却因想到要杀晋鄙就哭了。 这种柔软的仁爱之心是装不出来的,魏公子是位表里如一的真正的仁者。
②下士
司马迁在《魏公子列传》的结尾这样说:
战国的公子们大都喜欢养门客,有的甚至以多客为荣,比如孟尝君。
养门客其实并不容易,你一旦收留了这些士,那么他们的吃喝拉撒全都得由你来负责(魏公子食客三千,常年的花销绝对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而你养门客所能得到的,就是在你有需要的时候,门客会竭尽全力地为你做事,甚至付出生命。当然,对门客恭敬有礼的,还能收获一个爱士的贤名。
只不过,这些公子们都是等着士来投奔,并不会主动去结交。就像现代的大老板,比如马云、张一鸣等等,当他们需要人才时,发个招聘,自会有人才蜂拥而来,他们不需要去主动结交人才。
这些公子们也是如此,他们既富且贵,只要对士恭敬有礼,再奉上丰厚的待遇,就会有欣赏他的士来投奔,这些士便是他的门客。
魏公子是这堆公子中的意外。他宽厚爱人,尊贤重士。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
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富有、尊贵而轻视那些士人,对于士人无论是贤能的还是没本事的,他都会恭敬谦和地同他们交往。换句话说,就是不摆架子,发自内心地尊重有本事的人。
更难得的是,只要他听说有贤能的人,无论对方的身份地位多么低下,他都会亲自去结交。
魏公子的门客中,侯嬴是看城门的,朱亥是个屠夫,毛公是赌徒,薛公是卖酒的……这些都是有真本事的人,在他们眼中,功名利禄都是浮云,面对乱世,他们不愿归附任何人,选择隐藏自己的实力,做个“贫贱”的老百姓。
魏公子听说侯嬴是隐士,便亲自去请,想要厚待他,且魏公子前去结交时,并没有想让侯嬴为他效力,毕竟侯嬴那时已经七十岁了,魏公子只是认为贤能的人值得尊敬和优待罢了。
侯嬴有自己的操守,自然不愿接受。魏公子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专门挑了个好日子,大宴宾客,请了许多王侯将相,众人落座后,他带着车队,把车上尊贵的位子空出来,亲自去城东门侯嬴上班的地方去接侯嬴。
侯嬴听说过魏公子的为人,也接触过魏公子,他想知道魏公子是不是真的如他表现的那样礼贤下士。如果魏公子的尊贤重士是假的,那就不再理会,如果是真的,那他将送魏公子一份大礼。
于是侯嬴也不客气,见到魏公子驾着车来接他,就理了理身上破烂的衣衫,大摇大摆地走到马车的上坐坐下,任由这位魏公子亲自给他赶车。侯嬴看到魏公子的态度越来越恭敬,还过得去,决定深入试探,便对魏公子说,我有位好朋友是个屠户,劳烦您驾着马车带我去市场上拜访他吧。
市场是贫贱人才会去的地方,一般的富贵人士都不愿屈尊前往,太失身份。
魏公子恭恭敬敬地驾着车,带着侯嬴去见了朱亥。侯嬴故意和朱亥谈天说地,久久也不离开。换个公子过来,肯定早不耐烦了:我一个高高在上的公子,亲自驾车来接你一个看门的,你竟然还让我驾车带你拜访朋友,又没有什么重要的事,你啥时候不能拜访他?还把我晾在一边,你们俩侃大山,真当我是个赶马车的呐!
但魏公子不这样,他不仅没有不耐烦,而且越来越恭敬。只不过,魏公子的随从和周围的人,已经在心里把侯嬴骂了个千百回了。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侯嬴也非常满意魏公子的表现,就上了车跟公子回去了。公子把侯嬴带到最尊贵的座位上,当着所有客人的面赞扬侯嬴。他希望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样尊敬侯嬴。
魏公子身为信陵君,面对一个看门人的故意刁难还能做到心境平和,毫无怨气,那只能是因为他打心眼儿里敬重侯嬴。这侯嬴和朱亥可不是凡夫俗子,他俩就是李白在《侠客行》中提到的侠客,有诗为证: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侠客行》
而侯嬴送给魏公子的大礼,就是让天下人看到了魏公子为了求士,可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大大提高了魏公子的贤名。
毛公、薛公,隐匿于市井之间,不愿与达官贵人结交,魏公子想要拜访,他们藏起来不见。魏公子于是隐瞒自己的身份,主动去结交。想想也知道,要想与这二人做朋友,只能扮成与他们身份地位相近的人,这一点是其他公子都不愿、也无法做到的。
比如,平原君听说魏公子和毛公薛公结伴而游,立刻认为魏公子是个胡作非为的人。在平原君的眼中,赌徒、买酒人都是身份低贱的,魏公子和他们一起哪里是公子所为。
魏公子的“下士”,使得他家门客的忠心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公子。
当魏公子想不到救赵的计策,打算与赵国共存亡的时候,他的门客没有一个抛弃他苟且偷生,侯嬴更是自刭以报知遇之恩。
侯嬴
而孟尝君在被齐王废掉宰相职务的时候,他的三千门客,除了一个冯驩,其他的都拍拍*走人了。
在孟尝君那里,他和门客是各取所需。当他这里没有门客想要得到的东西时,门客便弃他而去了。
魏公子不是,他去主动去结交贤能人士,是从内心认为贤能的人应该得到尊敬和爱戴,是不带任何目的的,不然,以侯嬴之智,如何看不出;若是他真是别有用心地去结交,相信侯嬴之类高洁之士必不肯与之为伍。
门客能从他的身上感受到真正的敬意,所以门客们愿意为他付出生命。
魏公子的下士,也使得他的门客的质量比其他公子高得多。且不说为公子谋划出“窃符救赵”的计策的侯嬴,也不说毛公薛公这类智者,单单那个可以探得赵王秘密的人,就让魏王心生忌惮,更何况这样的人不可能只有一个。
对比孟尝君那些鸡鸣狗盗的士,士的品质高低立现,公子们的等级也高低分明了。
魏公子之仁,温和柔韧,是他成就贤名的根本。真正的仁,已是了不起,仁还能下士,就更了不起了!魏公子“仁”和“下士”兼备,何等难得!
魏公子在的时候,其他诸侯不敢加兵于魏,包括秦国,也是在为公子死了以后才对魏国动手。
但对同样有三千多门客的孟尝君,秦昭王不仅敢囚禁他,还想要杀了他。但对同样有三千多门客的孟尝君,秦昭王不仅敢囚禁他,还想要杀了他。
其原因除了魏公子贤、仁而下士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魏公子是侠义之人。这种人,诸侯都愿意与其交好,而魏公子也因此拥有了无人能及的号召力。
同为战国公子,孟尝君鸡鸣狗盗以脱秦,信陵君窃符杀人为救赵。同为盗窃之事,孟尝君为己,信陵君为他;孟尝君求利,信陵君求义。
人们常把“侠”、“义”两字放到一起,二者紧密相连,很难剥离。古人是单字表意,侠是侠,义是义,二者有不同,却不可分。
侠义中的“侠”,指见义勇为、肯舍己助人的性格、气质或行为。也就是说,能够放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的人,称之为侠。
义者,宜也,指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义。义是基于德出发的朗朗正道!
魏公子正是这样的侠义之人。
单从“窃符救赵”一事来说,魏公子没有非救不可的义务,他完全可以选择和魏王一样观望,但他没有。因为在他的认知中,赵国向他求救了,而且错确实在秦国,秦国能攻打赵国,也能攻打其他各国。所以,他就必须去救,哪怕毫无胜算,也要和赵国共存亡。
魏公子窃符救赵是损己利人的行为。他得罪了魏王、害得魏国损失了一员大将;但他救了赵国,打压了秦国,于赵国及天下形势都是有利的。
信陵君魏无忌“仁义”之至,柔刚一体,这类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故而,天下人赞他“天下无双”,司马迁尊称他“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