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4 16: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8 01:49
由于以下的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现代化尝试的失败,最终并未把中国引向现代化之路:
1、国内环境方面:
当时中国处于满清王朝*集权的控制之下延续着历时二千多年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自然经济。清王朝生活在强大的封建帝国的余晖中,陶醉在天朝上国的温柔美梦里,闭关自守,**,国库空虚,财政拮据。贵族官僚地主的一大嗜好,就是利用封建特权,大肆兼并土地。结果,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农民的生活日趋贫困化。由此引发的各种农民反抗斗争接连不断,最终在19世纪中叶酿成了席卷中华大地的太平天国运动。
2、国际环境方面:
在洋务运动前的20年里,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趁机迫使清*签订了26个不同种类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的条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把中国开拓为自己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从*方面看:
中国的洋务运动没有触动封建的君主*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相反,其出发点正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这与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实现*现代化正好背道而驰。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是由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一群“有识之士”领导的,他们都是朝廷重臣或者军政要员,如恭亲王奕、军机大臣文祥、两江总督曾国藩、北洋大臣李鸿章、闽浙总督左宗棠、湖广总督张之洞等等。这些人或者是满清贵族,或者是汉族地主,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成为了纲常名教的信徒。他们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他们需要美化和巩固现存的社会制度。但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实践,他们又深感洋*洋炮的威力。为了挽救现实的危机,就必须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即要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和巩固封建的*制度。由此可见,中国发动洋务运动根本不是想把封建的中国改造为资本主义的中国。其最终目的,是想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皮毛来维护已经腐朽的封建主义的躯体,这是洋务运动的实质,也是导致洋务运动没有把中国引入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原因。
4、从经济方面看:
洋务运动企图通过*主导的工业化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所以,中国由*出资从西方购买先进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创办一批新式军事和民用工业。据统计,自1861年至1895年的35年里,*工出资创办了19个军事工业,29个民用工业,以及一批交通运输企业,建成铁路364公里。但是,洋务派把西方先进的工业制度植根于封建的土壤之中,他们创办的军事工业全部实行官办,民用工业则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由于机构臃肿,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加上*贪污腐化、中饱私囊,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这些企业发展缓慢。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主办的工业大部分宣告停业或破产。与此同时,在洋务运动的带动下,中国还出现了一批民办工业,主要是由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兴办。据统计,在1869―1894年间,民办工业约有50多家,资本总额为500余万元。这些民办工业主要是轻工业,规模较小,资金较少,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无论在产品销售还是在原料采购方面,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巨大压力。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步履维艰,封建的*制度和经济基础绝不能支撑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5、从军事方面看:
中国的洋务运动也进行了军事改革,主要是引进西方的*炮和舰船,但是并没有对军事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洋务运动中所建新式海陆军主要用于*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在对外战争中却连连败北。结果,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中全军覆没,北洋水师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灭,中国的军队现代化之梦也随之破灭。
6、文化教育方面:
中国没有对封建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封建的思想文化依然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洋务运动提出了“兴西学”的口号。洋务运动设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批学习外国语言的学校和专业技术学校,这些学校对封建教育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另外,洋务运动中翻译介绍了一些西学知识,并派遣学生赴欧美留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行动对解放人们的思想,革新社会风气,培养科技人才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改革规模不大,程度不深,封建的文化教育制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科举也照常举行,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还处于起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