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此中来,此中自有真意!——李一诺《力量从哪里来》读后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2 22:0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16:42
前阵子,张文华老师在我们的援藏共进群里推荐这本书,我看到信息的下一刻就去当当网把书买了。刚刚结束上一本书的阅读,我正思索着下一本该读什么。这个推荐,来得刚刚好。第二天,我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断断续续,大概花了三天的时间读完。
既然是共读,我想我总该与我的战友们进行一些“交流”,那不如就用我比较喜欢的文字的方式来“对话”吧。
李一诺的这本《力量从哪里来》,是由一些关键词展开的叙述。比如“不敢”“面对”“力量”等等。我想说的话,就从下面几个我阅读时随手记下的关键句生发吧。
一、原生家庭给了李一诺一生取之不尽的爱与勇气。
不到十三岁的年纪,李一诺的父母离婚了,一个单亲家庭长大,不得不跟着母亲过颠沛流离的生活的女孩子,一个她自己口中所定义的穷学生。但是她很健康地长大,并且成长为一个社会各界公认的精英。退一万步,脱离世俗的角度,剥去她身上所有的光环,我想,她仍然是一个向光而行,在任何时候,任何境遇下,都能够温暖你我的人。
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比较容易出问题,且不论这观点科学与否,从这本书中,我们明明白白地看到,李一诺很难成为这些单亲问题少年中的一员,因为即使是离异了的原生家庭的亲人,也给了她一生的爱与勇气,这实在是一个人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给我印象很深的一段话,出现在“永远的姥姥”这一段(272):“回想和姥姥在一起的时候,我做什么都是被包容的、都是可以的,她对我从来没有要求,也从来没有期待。如果有要求,也就是希望我能多吃点儿,出门的时候能多带点儿。寒假作业做不完,因为那是老师布置得太多了;有事情忘了做没事,下次再做;东西搞乱了没事,不着急收拾。姥姥对我从来不着急,不生气,只要我能吃好,就一切都好。”真让人羡慕不已,李一诺是在一个多么让她感受到安全的环境下长大啊,她知道自己永远被爱,无需任何条件,所以她干什么都充满勇气,无所畏惧。因为就算她丢掉所有证书和履历,就算她一无所有,她依然是那个会被爱着的李一诺。
《无问西东》里的那句话——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我特别喜欢,李一诺在书里也提到过,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们终其一生在追寻的是什么?无非是爱罢了。因为从童年开始就不缺失的爱和对爱的觉知,让她早早地从“小我”中挣脱出来,最终顺利地进入“真我”的状态。面对不敢,活在当下,向光而行。所以,她毫不狭隘,她觉得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顺其自然地,就是自己理所应当做的事,正如喝水、睡眠那般自然。这样的人,内心安详,从不荒凉。
二、一直变化着的在世俗眼光中越来越“低”的平台,却让李一诺慢慢地走向了灵魂的最高处。
李一诺在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之后,顺利进入麦肯锡公司,一度做到了全球董事合伙人的位置。那个最硬核的福利——自己及家人无论去找哪一个国家的哪一位医生治疗,皆可全额报销——真是让众人欣羡不已,也让她在离开之前有过一段时间的心结。
从麦肯锡离开,进入盖茨基金会,一个相较之下注定是边缘化的慈善事业,收入直线下滑不说,前途也不被看好。但是在盖茨基金会的那些年,她却收获了一段无价的人生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高低与否,价值自明。
我相信在盖茨基金会的那段时间是她从“小我”走向“大我”的一个关键时期,认知的突破和平台的濡染,让她拥有了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的力量。一个人,选对了道路,会越活越通透,越活越明白。
所以,五年后,她再一次做决定离开盖茨基金会。这一次的抉择看起来只会更加困难,因为面对的不是降薪,而是没有了“下家”,丢掉了“保险”。但是,内心充满力量的李一诺少了一些犹豫,多了几分确信。
我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信念:我其实不追求优秀,但我一直追求的是平台,我太渴望自己能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真正愿意做的事情。并且,我希望自己永远活得心安理得。这两者于我而言,是很高的追求和很难达到的精神境界。而在这两个方面,李一诺都毫无疑问是我的榜样。
三、现在社会的需求早就变了,但是基础教育和两三百年前相比并没有太多变化。(149)而回归常识的教育也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不惑之年的李一诺专场多次,最终走到了教育行业,而且是基础教育。顶尖的人才来从事基础教育,过去总是被人们看成是大材小用的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越来越意识到,最基础的教育,最应当由优秀的人才来探索。小孩子的教育,其实是“难”的。就目前的大环境来看,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从其中一个小小的切入口来说:看似简单的“回归常识”的教育,我们就不知道还需要走多少年?
李一诺相信: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学校。但是今天的孩子,和自然分离,已经太远了。城市的孩子如此,其实农村的孩子也是如此,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孩子们学习着天文地理,但是他们离脚下的土地却越来越远了。“一土学校”的初心,大概就蕴含着回归土地,道法自然吧。我之前对“一土教育”并无太多了解,这一次因为阅读这本书,关注了公众号。还需要持续探索,目前在这方面,暂且没有太多话能与大家分享。
这段时间,因为新冠疫情的缘故,深圳中小学的返校时间迟迟未定。四年级及以上的学生早早地上起了网课。三年级及以下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居家学习。有的家长与我交流中隐隐表露着忧思:“整天净想着玩儿!”其实我知道,这个学生每天该完成的任务也都完成了,是个自律性不错的孩子。我内心的声音是:“玩儿去吧!做好防护,身心健康,比什么都强。这个年纪的孩子,就应该玩儿啊!”虽然说“因疫情不能返校”实属无奈之举,但是确实在客观上把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有的娱乐时间还给了他们。只是,不能乱跑,“大自然”仍是稀有的场所。可是,孩子们如果没有观察生活的时间和机会,他们该怎么讲述呢?又该如何创造呢?忽记起之前让孩子们写上放学所见,我心里担忧,清晨出门上学,傍晚回家睡觉,孩子们是否有足够的素材呢?
有些家庭可能因为玩儿的问题,甚至和孩子闹了不愉快,这当然不值得。不过,我与家长交流,措辞很是委婉。开学暂时无期,家长已经够焦虑了。或许每个人都有关于教育的美好设想,哪怕只是心头闪现,一晃而过的念头,然而现实中总是布满太多的荆棘。我不是你,我将很难体会你的无奈,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不要忘记,不要让自己成为那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冷眼者。这个教育生态要改变,需要太多个“李一诺”,也少不了每一个你和我。
我现在特别喜欢读人物传记或者不同领域的写作者给大众讲述的他们自己的故事。每个人的天赋有限,际遇不同,我们很难成为另一个谁。(当然,我们也不需要成为谁,人生的终极命题,无外乎成为一个完整、自洽的“我”。这也是李一诺的观点。你看,中庸之道可真是无所不在,有用至极。)但是读了他/她们的故事,我好像在文字里经历了另一段别样人生,这真是一场性价比极高的追梦旅程。
力量从哪里来呢?去生活吧!去阅读吧!去感受吧!你将找到只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大瑶瑶
2022.3.2
广东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