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水虫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4 06: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5:11
龙虱 ,俗名 水鳖 ,别名泽劳、黑壳虫、 水龟子 、 水鳖虫 、射尿龟、小龟子等。英文名predaci diving beetle。
龙虱为药食两用昆虫,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
龙虱的腹部上面长有两排气管的开口,叫做气门,气管是贯通全身的组织。龙虱的鞘翅和腹部间都储存着空气,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气管供给体内的各组织需用。气门的口上生有很多钢毛,就象一个“过滤器”让空气通过,滤去杂质。空气不仅进入气管,还有一部分会留在鞘翅下面和腹部之间的空隙中,形成一个气泡。当龙虱潜到水中的深处时,就带着这部分空气,仿佛是带着一个“氧气罐”。当这个“氧气罐”里的氧气耗尽时,龙虱就会停在水底食物的枝叶上,微微翘起那对长长的后足,从鞘翅下面挤出一个气泡,这个气泡越变越大,拖在腹部的末端,这是龙虱用来进行呼吸的另一个“氧气罐”。在这个气泡里,氧气已经被消耗得很稀薄。不过,由于在水中溶解的氧气很多,同时由于压力较强,水中的氧气就会渗入气泡里面。龙虱的气管同气泡中的空气是相通的,渗入气泡的氧气就会不断地流向气管,供龙虱呼吸之用。当龙虱需要游泳的时候,它就会把气泡缩回去,而当它停止的时候,它就又会重新挤出一个气泡。
龙虱能游善飞,生活于水草多的池塘、沼泽、水沟等淡水水域,对水质要求不严。幼虫老熟后钻入水边较干泥土作室,化为裸蛹,半月后羽化。成虫有很强的趋光性,当游到水面,见有灯光时便飞向高空,趋向光源。1~2年完成一代,世代重叠,7~9月均有成虫。
龙虱以肉食性为主,也可兼植食性和腐物性饵料,善于捕捉水中小生物、有机物和水草。龙虱幼虫以小鱼、蝌蚪等动物为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龙虱的饲料一般以玉米粉、米糠、麦麸和有甜味的瓜果为主,也可投喂打烂的福寿螺,以及农村广泛存在的猪、鸡、牛、鸭的下脚料。
豆娘(Caenagrion)属于昆虫纲,蜻蜓目,束翅亚目,统称蟌(cōng)。体形娇小,休息时翅束于背上方。身体细长且软弱的飞行昆虫,类似小型的蜻蜓,但不是蜻蜓。这一类比较原始的昆虫,中国约有650余种。
豆娘是一种颜色鲜艳的食肉昆虫,豆娘身体细长,复眼发达生于头两侧,咀嚼式口器,触角刚毛状,前后翅形状相似,翅脉中室四方形,翅翼生有翅柄,与蜻蜓同属蜻蜓目,与蜻蜓不同点在于豆娘歇息时翅膀伸长叠在一起,且豆娘的四个翅膀几乎一样大小,而蜻蜓的两个后翅膀稍长并且比两个前翅膀宽。体型大多数比蜻蜓要小,最小的豆娘体长为1.5cm,最大者可以到6-7cm。由于豆娘的体态优美、颜色鲜艳,且其翅膀颜色多变,故国内外很多爱好者喜爱观赏。
豆娘的成虫一般习惯在稚虫(水虿chài)栖息的水域附近活动、觅食、求偶、产卵。而由于种类的差异,豆娘有的习惯栖息于流水性的溪流、山沟、田沟,或静水性的池塘、湖泊、沼泽、水洼、水田等水域中。有些喜欢栖息在水流湍急的河流小溪里。整体而言,台湾豆娘中的幽蟌科、珈蟌科全都出现在流水水域,细蟌科则大部分出现在静水水域,琵蟌科则在两种水域皆可见芳踪。一般体型较大的豆娘喜欢停歇在水流湍急的小溪里小的则比较喜欢在净水流域中。
大多数豆娘水虿的尾部有三个明显的叶片状或肉质状尾鳃,危急时可以用来划水游泳,以避敌害。
辨认豆娘稚虫,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下唇特化成的捕获器,很像面罩,但也像沿街托钵的乞食者,因此乡间常戏称之为“水乞丐”。
其实它和蜻蜓的稚虫外型上颇相似,主要的不同是:蜻蜓的稚虫身躯粗壮,腹末无尾鳃而是以直肠鳃呼吸;豆娘的稚虫,身躯细长,腹末具有三片尾鳃。
孵化后的豆娘水虿在水中捕食其他弱小的水栖昆虫或浮游性小节肢动物维生。
豆娘成虫的身躯看起来十分纤弱,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豆娘是肉食性昆虫。它们擅长捕食空中的小飞虫,不过由于体型较小、飞行速度较慢,因此豆娘主要是以体型微小的蚊、蝇和蚜虫、介壳虫、木虱、飞虱、摇蚊……等昆虫为主食,偶尔也会发生大豆娘捕食小豆娘的情形。运气好的人,说不定还有机会见到饿慌的同种豆娘发生同门相残的难得景象。(大豆娘偶尔会捕食小豆娘)大的蜻蜓会捕食豆娘。
在水边见到“豆娘点水”,是因为雌豆娘和大部分的蜻蜓一样,亦是以点水的方式产卵,一般产于水中;有些则在水草中用产卵器把卵注入到浸没在水草或者植物的茎内。有些则顺着水草,游到浸没水草的水下用产卵器把卵注入到茎干内。由于豆娘水虿生活于水中,因此多数雌虫习惯停在水边石块、杂物上,短腹幽蟌。和蜻蜓一样,雄性豆娘的生殖器官位于雄性的腹部,而雌性豆娘的生殖器官则位于尾部末端,所以交配的时候,雌性豆娘为了使它的生殖器官到达雄性豆娘的生殖器官,所以它会用弯曲的腹部弯到雄性豆娘的生殖器官,以利于交配。
以下为干国祥在自己的鱼缸里观察到的一次水虿羽化为豆娘全过程,时间是2018年7月22日,地点是安徽休宁晨山学校。
划蝽(water boatman),半翅目,划蝽科一类昆虫的总称。全球分布,从高自喜马拉雅山,低至死谷,无论淡水、咸淡水中都有,极易与仰泳蝽(heteroptera)混淆。
常见种有:小划蝽(小风船虫)Corixa substriata =Siga substraiata;划蝽Sigra distanti。
虫体大小在4~12mm。一般体形瘦长,头短。喙1~2节,很短。前胸短,小盾片小。前足短。中足细长,后足扁浆状,成两侧平行的流线型,在水中行动迅速。在较淡的底色上具有典型的斑马式的黑色横走斑纹,很易识别。头部后缘多少覆盖在前胸背板上。前足一般粗短,跗节1节,特化加粗为匙形;后足游泳式。
一般附著在池或河底植物上,靠身体周围和翅下储存的空气呼吸。气泡中的氧被它消耗后可从水中扩散而补充;而它排出的二氧化碳到气泡中,再溶于水。游泳的动作急促、迅速。它与多数异翅目昆虫不同,喙软,取食时用匙状前足铲取藻类或其他小生物。
当环境不利时,可从水域飞走,有趋光性。冬季以成虫越冬。早春融冰后首先进行交配产卵,卵通常附着在水草茎上,但尖划蝽(Ramphocorixa acuminata)的卵产在蝲蛄上。划蝽是养鱼业的严重敌害。
有的地区的人把划蝽作为食品或鸟食。卵作为鱼子酱出售,或弄干后与成虫一起磨粉。
最新一项研究证实“身体大小并不是问题”,划蝽能够使用外生殖器官“唱歌”,嘈杂的歌声使它成为地球上最大声的动物。
划蝽的体长仅2毫米,看上去仅是一种弱小的昆虫而已,但它们却能用仅有头发丝一般纤细的外生殖器官“唱歌”。 划蝽的体形具有一定的欺骗性,通过将外生殖器官在下腹摩擦能够产生震耳欲聋的99.2分贝噪音。与其体形相比,它当之无愧是世界上最嘈杂的动物。
划蝽的学名为“Micronecta scholtzi”,也被称为“会唱歌的生殖器官”,科学家认为它们通过该方式向潜在的异性示爱。欧洲各地均分布着这种体形甚小的昆虫,雄性通过摩擦生殖器官来吸取雌性注意,它们虽然生活在水下,仍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
这种声音非常大,当人们走过河堤时能够从水底听到刺耳的声音。然而该声音99%在从水中传播至空中已损耗,这意味着过路人听到这种震耳欲聋的声音时并不存在危险。
平均声音可达到78.9分贝,与途经的货运车的呼啸声相近。蓝鲸是地球上声音最大的动物之一,可达到188分贝,而大象隆隆地叫声可达到117分贝。它的身体仅有2毫米长,以身体比例进行计算,划蝽是地球上声音最大的动物。
这项最新研究是由法国和苏格兰的科学家发现的,巴黎国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杰罗姆-苏尔(Jerome Sueur)在分析法国溪流生态多样性时,突然听到水下有与众不同的声响。起初他认为这可能是水下较大体形昆虫发出的,但当他将水下较大体形昆虫捞出时却并未发现这样的声响。进一步的调查发现,这种声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划蝽在“唱歌”。
苏格兰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的詹姆斯-温德米尔(James Windmill)说:“我们非常震惊!最初我们都以为这种响亮的声音是来自较大的水栖生物。当我们确定该声音的来源之后,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来完全确定所记录声音的正常性。如果以身体比例来衡量制造的声响,它们应当是世界上产生噪音最大的动物。”
作为超声波工程中心的教授,温德米尔称,对于工程师而言,这种划蝽是非常吸引人的。他指出,划蝽喷射脉冲声音是一种典型声呐阵列,然后产生回声。若要制造出这一等级的声响,甚至需要人体大小的生物。相比之下,划蝽的身体仅有2毫米。
这项研究报告现发表在《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科学期刊杂志上,报告中指出,这种水下昆虫仅有几毫米长,产生的巨大声响在河畔也能听到。它们并不存在天敌物种,发现它们仅能通过声响,因此没有进化需求使它们安静下来。
但是目前科学家并不知道为什么声音会如此响亮,观测这种微小等级的昆虫非常困难,接下来的挑战是发现是否雌性真实喜欢雄性的叫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