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102――“知”中“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0 03: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4 14:39
阳明心学102――“知”中“行”
(2020年5月20日11:07)
读阳明先生《答友人问书》一文,其中有一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一直回味无穷,令人遐思。
想深入理解这句话的意义,光从字面上是很难读出来的,必须用脑深思,从文义中理解。我们一贯的认知就是,“知”就是学问思辨,根本不存在“行”。但是,阳明先生的“知”中就有“行”,更进一步说,“知”的过程就是“行”,从这一层面就好理解了。
阳明先生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如果对一个人、一件事情真的‘知’到真切笃实处,就真的是“行”了。比如,读《答友人问书》一文,想知道其中写的什么意思。如果从“知”的角度来说,我想理解全文意思是“知”。而要真正理解全文意思的话,就要踏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全文,而这个读的过程就是“行”了。所谓的认认真真的态度,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真切笃实”吧。这不是“知”中有“行”吗?“知”离不开“行”。
阳明先生还说:“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确实如此,如果光说“知”而不落实,那这个“知”真的只是在头脑中想想而已,起不到任何作用。即使不落实到真*实干的“行”,如果写成文字起到指导作用,也是有用之“知”,但其中写的过程不就是“行”吗?真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不难解难分的。
阳明先生进一步的观点还有“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承认“知中有行”,但如果不能做到“真切笃实”,也就是态度不端正,浮皮潦草,深入不进去,就很难有觉察,没有觉察,只是随波逐流地按预定的“行”行事,也很难把“知”做到极致的。
这句话可能很难理解,但一个小例子就能说明问题。比如,读《答友人问书》一文,光机械地听读原文,而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深思,不能活学活用,而是死记硬背原文条目,又怎能触动灵感呢?又怎能从中感悟出有价值的东西呢?更别 说“明”和“精”觉察了。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真正踏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做事,必然会从中感悟出一些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认真的态度能触发真知灼见,而真知灼见离不开认真的态度。正如阳明先生所说:“不是知之时只要明觉精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
“行”是“知”的过程,而“知”是“行”的结果,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递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