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0 03:4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55
在中国人的饭桌上有着一种独特的酒文化,饮酒敬酒都有一套讲究,喝酒不但助兴还能增进感情。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但事实上饮酒不仅是市井之辈的喜好,很多文人雅士相聚时,也会推杯换盏,斟酌几杯。
唐朝诗人王维在送别朋友出使边疆时就写下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可见饮酒是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而在我们熟知的武松打虎的故事中,酒被看作是豪气、勇猛的象征。那号称“三碗不过岗”的酒被武松连喝十八碗,到底相当于今天的多少度呢?
提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说我国古代的酿酒技术了。我国最早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大汶口遗址中曾经出土过完整的酿酒工具和酒具,但是那时是如何进行酿造以及酿出的是什么样的酒都不得而知。
夏朝出现了第一位有记载的酿酒大师杜康,《说文解字》中写道:“杜康始作秫酒。”他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大臣,负责管理粮食。因为古代储存技术不够先进,经常出现粮食在梅雨季节发霉的情况。杜康在探寻更加合理的储存方式时,把高粱(即秫)藏在了树洞里,却无意间酿出了酒。
这种酒其实和甜酒无异,酒精度数很低,完全可以当作饮料喝,但是因为气味清香扑鼻受到人们的喜爱。到了南北朝时期,酿酒技术精进了不少,人们也掌握了酒曲的制作方法,《齐民要术》中就有相关的技艺记载。
酒曲酿酒的原理就是利用酵母菌的发酵产生酒精,但是我们都知道,当水中的酒精浓度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的活动就会受到抑制作用,酒精含量很难再提高。所以,用酒曲制造出来的酒,度数一般也就在10%到18%之间。
从李时珍的文字记载中可知,我们现在常说的高度数白酒,是到了元朝之后才开始出现的。酿酒商们为了得到度数更高的酒,曾经想过用酒代水再对粮食进行发酵,但是发现并没有用。后来就想出了将酿好的酒进行蒸馏的方法,除去部分水分后,得到的酒可以达到50度左右,在当时被称为“烧酒”。
而《水浒传》描写的是北宋年间的故事,按照这个时间去推算,武松所喝的酒应该是酒曲制造后并未进行蒸馏的,估计度数不超过20度。而那时候酒馆里盛酒用的碗通常是黑瓷碗,口径大但是不深,一碗大约二三两酒。
如果连喝十八碗,就是5斤左右20度的白酒下肚,换算成现在的50度白酒,也有将近2斤,恐怕换你也喝不完。先不说有的人一杯酒就倒,即便是会喝酒的人,普通人喝完半斤也得脸红脖子粗了。想要喝完还能保持清醒去打老虎,这酒量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
不过武松打虎的故事虽然让人感慨他英勇异常,但是喝这么多酒并不是一件好事。小酒怡情,酗酒可就会伤身了,所以喜欢喝酒的朋友们也一定要适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55
那时候所说的酒其实更接近现在的米酒,度数相当于20度左右。但是,一斤52度白酒并不相当于2斤26度米酒,因为水的稀释力度不是按几何比例计算,所以,一斤52度白酒实际相当于三斤左右20度米酒。三碗酒算一斤的话,十八碗酒是六斤米酒,六斤米酒相当于二斤多白酒!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56
相当于现在的6、7度酒,也就是其酒精度还不如一现代啤酒的酒精度,毕竟那时候还没怎么用蒸馏酿酒法。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5:56
在古代人们喝的酒大部分都是米酒,米酒的度数稍微比啤酒高一些,但是不如现在的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