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简化字对中国文字的发展有无益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2 08:4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12 13:08
云在这个例字中充当的成分是不一样的,且云并不是和又一样的替代符号。比如运、酝中是作为声旁,组成形声字,层跟会中则是作为草书楷化後的轮廓符号,这都和又、文等简单替代符实际上就是画了个叉是不一样的。字的简化是根据每个字的含义,在能够缩减的范围内进行简化。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0 13:23
1.汉字为什么要简化?
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标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例如“云”,本来就是表示云彩的象形字,后来表示说话的“云”(如人云亦云)也用这个字表示,为了区别字义,于是人们在原字基础上增加偏旁“雨”,构成形声字“云”表示云彩意义,原字“云”表示说话的意义,如“古人云”。又如“益”,本字就是表示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会意字,后来表示又产生了更加这样的意义,例如“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所以本义就另外创造一个“溢”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有些字结构上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难。
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是人们又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的简化字。实际上,汉字简化是伴随着汉字发展始终的,从复杂到简单,这也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再从隶书到草书、楷书,汉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大部分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例如“云、采、电、面、众、”等都有数千年的历史,即使像《说文解字》这样规范小篆的字书,对于一些俗体字,即民间流行的简化字,也照样收录,比如“礼”字,公元1956年经*公布才取得正体地位,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但实际上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经收录了,它在非正体的位置上可以说苦苦挣扎了差不多两千年,终于迎来了最后胜利!今天出土的许多文物,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敦煌变文集等都有许多简化字,至于宋元以来,各种写本中的简化字更是满目皆是,虽然没有得到*的承认,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与官方文书形成鲜明对照。
所以汉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两种势力在相互斗争的:从便于区别字义看,汉字需要繁华,结构复杂些,笔画多些,这样多一些区别特征;从有利用人们日常学习使用看,汉字需要简化,笔画结构简单一些为好。在这两种势力的斗争中,简化取得了最后胜利,因为人们创造汉字是为了使用,当然必须顺应民心,适当简化,于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就产生了简化字,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必然,简化字,是汉字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今天不简,明天一定要简,这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们今天简化汉字,不过是顺应汉字历史发展的要求,把民间流行的简体字搜集起来加以整理而已,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方便人们大众使用汉字。当然,文字是具有社会性的,因此我们使用汉字,必须注意规范,个人不能随意简化,而要由*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2.简化字有什么优劣?
简化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第一,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目,原来的繁体字平均笔画是16画,简化后平均笔画是10.3画;第二,提高了阅读的清晰度;第三,减少了通用汉字的字数;第四,简化后产生了一些新形声字表音比繁体字准确;第五,有些简化字便于分解和称说。但也要注意到,简化字也有其不利的一面:第一,有些字改变了原来的偏旁系统,使得繁简对照关系变得复杂;第二,增加了一些形近字;第三,同音代替减少了字数,但有时造成表意模糊;第四,一些简化字削弱了音符的表音功能;第五,有些简化字的形体不便于分解和称说。而且简化后,在一定场合又需要使用繁体字,汉字总量有增无减,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习汉字的负担。
同时,汉字的简化也要有度,不能说越简越好,否则区别特征减少,混同的可能性就增大了,这样的结果同样是不便于运用。例如简化字“几”和“儿”,笔形近似,手写体很容易混同,而原来的繁体字就没有这个问题,试比较:“几-儿”、“几-儿”,很显然前一组混同的可能性要大于后一组。又如“千-干-于”、“己-已-巳”、“土-士”,这几组汉字虽然不是简化字,但它们之间的差别足以说明,笔画过于简单,区别特征少,字形近似,是特别容易混淆地,给使用造成混乱。所以简化汉字要视具体的汉字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简单地说一个字应该简化到多少画以下就好,否则就不好。
我们教材《现代汉字学》123页就介绍了一种主张,即把所有复杂的汉字都简化到十画以下甚至五画以下,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非常良好的愿望,但良好的愿望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结局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不过,也有人认为汉字应该简化到十画以下,理由不外乎这样一些:第一,字体结构的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方向,是汉字几千年发展的主流;第二,简化字笔画少,结构简单,同时还提高了阅读的清晰度,优势明显;第三,现代汉字还有很多字结构复杂,笔画多,应该简化到10画以下,便于运用。但是这样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所以也有反对的意见:第一,现代汉字经过第一次简化后,结构相对已经比较简单,具有相当的清晰度和区别性,不必简化到十画以下;第二,文字简化要循序渐进,保持稳定性,如果不停地简化,反而不利于应用;第三,把汉字都简化到十画以下,势必降低汉字字形的区别,使形近字增多,难以辨认,容易造成使用上的混乱,因此汉字不宜简化到10画以下。无论是支持也好,反对也好,其实都是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虽然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至于汉字时不是要简化到生画以下,哪些字需要简化到十画以下,既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也不能是几个文字学家关起门来研究一下就可以,这还要看汉字自身发展的情况而定,只能顺应潮流,因势利导,相机行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字毕竟也是现代信息社会须臾也离不开的工具。
3.简化字在国际上有什么影响?
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作为记录汉语的现代汉字,其变化自然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简化字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简化字的公布首先得到了海外华人社会的响应。
新加坡1969年公布了502个简化字,绝大部分与我国的简化字相同,不同的只有67个;1974年新加坡教育部又公布了《简体字总表》,收简化字2248个,其中有10个是我国没有简化的,其余的与我国1964年出版的《简化字总表》相同;1976年,新加坡教育部对《简体字总表》进行修订,删除了我国尚未简化的10个汉字和67个异体简化字从而与我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相同。
马来西亚汉字简化工作稍晚于新加坡,于1972年成立了“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研究拟订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使用的简化汉字,1981年2月出版了《简化汉字总表》,收简化字2238个,与我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上述两个国家,改革简化汉字虽然走了一段路,但最后实际上是采纳了我国的简化字。
泰国最初一律不准兼教华文的学校用中国的简化字教学,后来联合国接受了我国的简化字,国际上也都承认,于是泰国*取消原来的*,允许部分兼教华文的学校教学使用,1983年12月又宣布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以教学。
我国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推行简化字,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两岸四地经济文化的越来越频繁的交流,随着交往的加深,汉字早晚会统一起来的,书同文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实现。两千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汉字整理工作,大力推行小篆,彻底改变了战国时代“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的混乱局面,一个落后的封闭的封建社会都能做到的事,而在现代信息发达的社会就更能做到了,也更应该做到。面对今天我国几地汉字异形的状况,许多有识之士都发出呼吁,热盼统一汉字,以促进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0 13:23
字体简化后,很方便,实用
字体简化后,可以让大家更快的学会。至于说繁体字不用了,会导致文化断代,那么我不能认同。文化并不仅仅是文字,很多风俗也是文化。否则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是不是就不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了呢?那么我们的文化岂不是突然跳出来的了。何况中国历史上文字也是经历了甲骨文,铭文,篆文,小篆,楷书的多次变化的。况且简体字也是从繁体字变化来的,所以在认识了简体字后,在学习识别繁体字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所以在看古代文献的时候,也不会构成太大的困难。
有益处的,中国汉字太多太多了,繁体字很多内容重复写法不同的,也有很多常用但笔画繁琐的。简化汉字的时候我国很多人都是文盲啊,尤其当了大半辈子文盲的人,你让他们学习繁体字多困难啊,汉字简化了可以让更多的人能够进行简单的阅读,潜移默化的提高了我们民族的素质。而且简化字的出现在很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效率提高了意义多大就不用说了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0 13:24
中国的简体字是对中国文化的最大伤害没有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0 13:24
文字形状改变后最大的影响就是以前文字写的东西不容易读了,这造成了文化断代,因此,我认为,中华文明应该截止到废除繁体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0 13:25
从甲骨文到如今的简化字,汉字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从未停止过简化,我认为简化字没有错,但也无须担心古体字消亡,有众多专业人士实现其传承。台湾、香港使用繁体字应该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另外,在国民教育中应该适当加入繁体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