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秋窗风雨夕》全文及鉴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8:5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1 11:16
1、全文: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译文: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2、赏析:这首二十句的诗,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如果联系全书其它诗词来理解,这个“秋”字还应有它更深的含意。
扩展资料
全诗环绕着秋字,通过一系列秋天景物的淋漓渲染,展示了陷于恶劣环境的孤弱少女的满怀愁绪和无边伤感,从而预示她难以逃脱的悲剧前途。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一、开头四句,先写秋夜景物,再写秋风秋雨,造成一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氛围,为主体部分的抒写作了环境铺垫。
二、中间十二句,具体地细致地抒写孤寂凄苦的情怀。三、最后,通过彻夜未眠的诗人所见的晨景,抒发她对无休无止的悲剧的预感。全诗情景交融,景为情设,情因景生。
凄风苦雨的秋夜,一个重病少女酸苦的哀思,悲凉的情绪如浓重的暗夜压在她的心头。这个犹如娇花嫩草的少女,孤单寂寞地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断肝肠。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突然到来的秋风秋雨,惊破了她绿色的幻梦,预感到她短暂的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了,这是多么值得人同情。对黛玉将来因悲愁泪尽而死,《秋窗风雨夕》是一次重要的铺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秋窗风雨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1 11:17
《秋窗风雨夕》
清代 曹雪芹
原文: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文学鉴赏:
这首二十句的诗,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如果联系全书其它诗词来理解,这个“秋”字还应有它更深的含意。《红楼梦曲》中说,“堪破三春景不长”,又说“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挨过!”
再联系咏菊诗中“露凝霜重”、“衰草寒烟”等句来思索,这个“秋”字的象征意义就明显了。大观园群芳生活的时期,正是贾家开始“萧疏”的阶段,用季节比喻相当“初秋”,只消一场暴风雨,就要万卉凋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
凄风苦雨的秋夜,一个重病少女酸苦的哀思,悲凉的情绪如浓重的暗夜压在她的心头。这个犹如娇花嫩草的少女,孤单寂寞地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断肝肠。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突然到来的秋风秋雨,惊破了她绿色的幻梦,预感到她短暂的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了,这是多么值得人同情。对黛玉将来因悲愁泪尽而死,《秋窗风雨夕》是一次重要的铺垫。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秋窗风雨夕》写在了《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第四十五回写到黛玉值秋分时节又犯了咳嗽病,一天比一天重。一日傍晚,突然变天,渐渐昏黑,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
黛玉凄凄凉凉地拿起一本《乐府杂稿》来读,看了其中《秋闺怨》、《别离怨》之类的诗,不觉心有所感,于是摹拟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成《代别离》(代为拟作之意)一首,名之为《秋窗风雨夕》。
这首诗,细致地描写了一个风雨交加、悲凉凄惨的秋夜,形象地抒发了林黛玉在封建贵族势力重压下深沉的怨恨和悲哀,反映出封建礼教给她造成的沉重的精神压力,以及她无法找到出路,也无力进行斗争的苦闷心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1 11:17
《秋窗风雨夕》的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说与《葬花吟》一样,都不妨看作是林黛玉伤悼身世之作,所不同的是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伤。这可以从以下的情况得到解释:黛玉当时被病魔所缠,宝钗对她表示关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黛玉本来脆弱,现在,在病势加深的情况下,又加上了这样的精神负担,自然会更加消沉。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作者写此诗并非只为了一般地表现黛玉的多愁善感,必欲细究其深意,那么也就自然地会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无论是《秋闺怨》、《别离怨》或者《代别离》这类题目,在乐府中从来都有特定的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的愁怨,而并不用来写背乡离亲、寄人篱下的内容。何况,此时黛玉双亲都已过世,家中又别无亲人,诗中“别离”、“离情”、“离人”等等用语更是用不上的。再从其借前人“秋屏泪烛”诗意及所拟《春江花月夜》原诗来看,也都写男女别离之思。可见,要说“黛玉不觉心有所感”感的是她以往的身世遭遇是很难说得通的。我以为这只能是写一种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而这一预感倒恰恰被后半部佚稿中宝玉获罪被拘走因而与黛玉生离死别的情节所证实(参见《红楼梦曲·枉凝眉》、《葬花吟》等诗鉴赏),曹雪芹的文字正有这种草蛇灰线的特点。《红楼梦曲》中写黛玉的悲剧结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脂砚斋所读到的潇湘馆后来的景象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这些也都在这首诗中预先作了写照。小说中黛玉刚写完诗搁下笔,宝玉就进来了,下面所描写的主要细节是:黛玉先说宝玉象渔翁,接着说漏了嘴,又把自己比作“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因而羞红了脸。对此,用心极细的脂批揭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说:“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这一批语,对我们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不是也同样有启发的吗?
第一段:“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
且看秋天花儿枯了,草儿黄了,秋衰而惨淡。伴着隐隐有些光亮的秋灯,心中的思虑也若隐若现,辗转不寐,愈觉秋天的夜如此漫长。其实已能感觉到秋窗外愈浓的秋意了,怎禁得秋风、秋雨催加的凄凉!这四句写秋夜的景色和离人的情绪,从而点明了《秋窗风雨夕》的题意。
第二段:“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且向秋屏挑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秋风秋雨何以急速袭来?以至摇撼了秋窗,惊破了依稀绿色的秋梦。怀着愁思难却的秋情无法入眠,且走向屏风边将红烛的泪珠一一挑落。烛将燃尽,烧及灯台,烛火随风摇摆,有如飘摇的人生,牵动和映照着离别的缕缕愁绪和阵阵怨恨。谁家的庭院里没有秋风来袭?谁家的秋窗下没有秋雨之声?单薄的被子抵不住劲刮的秋风,更声已残,天色将明,仿佛催促着秋雨急速的脚步。一整夜细雨连绵,风声尖利,犹如青灯前伴着离人一起哭泣。这一段共十二句,细致描绘了离人在风雨秋夜通宵不眠哀伤寂寞的情怀,从而点明了《代别离》的题意。
黛玉因父母双亡,寄居在舅舅家,当时尚无别离的经历,为什么要拟作乐府《代别离》呢?我们知道,《葬花吟》是黛玉日后病亡的预言。据《枉凝眉》曲及脂砚斋批注,八十回以后有宝黛远隔两地、相思而不能见面的情节,故《代别离》也是黛玉命运的一种预示。
第三段:“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秋夜风雨后,小小的庭院雾气迷蒙,景象萧条,点点滴落的水珠还在稀疏的竹梢上和虚掩的窗门前回响。也不知道风雨是什么时候停歇的,窗纱却已被离人啼泣的泪水沾湿。这四句写终夜不寐的离人在清晨的感受,悲情依旧。
整首诗黛玉借离人在诉说自己,秋风飕飕地吹,与啼泣声相和;秋雨竹梢滴沥,与泪水相汇。黛玉的忧伤情愁与秋窗风雨夕的景色相融,声声切,滴滴泪,心内悲。提笔书写,愁情满怀,在秋夜的风雨中冷入心扉。“落叶萧萧,寒烟漠漠”,最后空留下,冷风细雨中的湘潇馆!
这首二十句的诗,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如果联系全书其它诗词来理解,这个“秋”字还应有它更深的含意。《红楼梦曲》中说,“堪破三春景不长”,又说“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再联系咏菊诗中“露凝霜重”、“衰草寒烟”等句来思索,这个“秋”字的象征意义就明显了。大观园群芳生活的时期,正是贾家开始“萧疏”的阶段,用季节比喻相当“初秋”,只消一场暴风雨,就要万卉凋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
这是一曲深沉而哀怨的悲歌,凄风苦雨的秋夜,一个重病少女酸苦的哀思,悲凉的情绪如浓重的暗夜压在她的心头。这个犹如娇花嫩草的少女,孤单寂寞地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断肝肠。“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突然到来的秋风秋雨,惊破了她绿色的幻梦,预感到她短暂的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了,这是多么值得人同情。
诗开篇四句,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无边无际的秋景:秋花惨淡、秋草摇落、和秋灯晕暗、秋窗悉嗦、秋雨连天……到处都是无所不在,却又无可奈何的秋。十五个“秋”字的反复叠用,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两句开头,让我们身处于她潇潇秋风雨、青灯光荧荧的艺术氛围中,在真实存在的秋风秋雨的震颤之中去领略时空压榨下的孤独。“助秋风雨来何速?……牵仇照恨动离情”则具体向我们展现了颦儿这位“离人”在秋雨之夜的复杂心态。她先是抱怨这风雨来得猝然和迅速,使自然界的草木顷刻间变得衰萎而枯黄,也把自己此刻正在做着的一场春绿之梦彻底搅破。既然梦被搅碎,也无法入眠了。在百无聊赖之际,她只好向着屏风转移蜡烛。看着这点点滴滴的烛泪,来消磨这难受的光阴。在这样一个秋风秋雨的夜晚里独对烛影是何等的孤单。“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寒窗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颦儿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充满愁绪视点的院落。“罗衾不耐秋风力,……灯前似伴离人泣”,弥漫的愁绪从秋院里延伸到诗人的闺阁。何其伤也。在这里颦颦开始把情感全部给挥放出来了。这个时候,夜已深,但对于心事重重的颦儿来说,除了感受锦衾被凉的滋味,静听着声声残漏不停的催送外,还能有什么呢?恍恍惚惚之中,颦儿只感到那漆黑的天幕中飘洒而下的阵阵细雨,象是陪伴自己在灯前哭泣。雨水,泪水和烛泪,已经流到一起了,分不清彼此了。心中那绵绵无尽的痛楚,就这样的持续了整个夜晚。“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以泪相抛,虽然很无奈,但又不失抗争的心态。作为一位礼教森严社会里的弱女子,她的忧郁与落寞此时只能是一次次热泪的洗礼,而且,她有她自己的独特的表达方式,既可达到一种宣泄后的平静,又可得到善良人们的同情与共鸣。最终,小院,风停雨息,但寒烟笼罩,一派凄迷;更兼疏竹滴沥,倍增悲凉色彩。这不但不能让人摆脱痛苦的纠缠,反而更使人往绝望的深渊里再推了一步。只要看我们颦儿那泪湿窗纱的形象,不难体会到她内心中那绵绵无尽的愁恨是何等的深广和巨大。
诗,我们是读完了,但眼角的泪和心中的感悟却还在不停的延续着。秋花惨淡、秋草摇落、和秋灯晕暗、秋窗悉嗦、秋雨连天……颦儿伫立在秋窗前,沉默良久,把所有寂寞,失落,感伤都幻化成了这首令人读来心痛的千古绝唱---《秋窗风雨夕》,将那段忧伤诠释得如此至美至纯,百年不改。
轻轻的挥一挥衣袖,晓旭走了,颦儿也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把寂寞,失落,感伤都留在那时的秋风秋雨里。而这首诗,随每一季的秋风秋雨中如同花一般的绽放,在依旧感伤的季节,被后人仰望了百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1 11:18
鉴赏:
这是一篇乐府体诗, 诗题《秋窗风雨夕》恰与它摹仿的《春江花月夜》的题目对仗,而且是“反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的是作者在温馨恬谧的春夜里的绵绵情思,只有一点淡淡的哀愁和怅惘;而《秋窗风雨夕》则是凄风苦雨的秋夜,一个重病少女酸苦的哀思,悲凉的情绪如浓重的暗夜压在她的心头。林黛玉,这个犹如娇花嫩草的少女,孤单寂寞地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断肝肠。“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突然到来的秋风秋雨,惊破了她绿色的幻梦,预感到她短暂的青春年华就要逝去,点点滴滴催人泪下。对黛玉将来因悲愁泪尽而死,《秋窗风雨夕》也是一次重要的铺垫。
林黛玉选择秋雨淅沥的夜晚写作此诗的背景是这样的: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到,林黛玉恰值秋分时节又犯了咳嗽病,而且日见沉重。一日傍晚,突然变天,渐渐昏黑,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黛玉卧病潇湘馆,在天色渐近黄昏的时候,而对着脉脉的秋霖,耳听那飕飕的风声,倍感凄凉寂寞。又偶因翻阅《乐府杂稿》,发现其中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诗,不觉心有所触,哀从中来,遂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格,哭成此诗。这首二十句的诗,竟一连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萧杀、凄苦的气氛。如果联系全书其它诗词来理解,这个“秋”字还应有它更深的含意。正是这一连串的“秋”,把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风、秋雨、秋院、秋窗这8个秋景中的秋意、秋梦、秋情铺写的淋漓尽致。
诗的开篇四句,就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无边无际的秋景:秋花惨淡、秋草摇落、和灯昏暗、秋窗悉嗦、秋雨连天……到处都是无所不在,却又无可奈何的秋。“秋”字的反复叠用,渲染了一种强烈的气氛,为以下揭示“离人”的“秋情”,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紧接着的第五句到第十句,具体向我们展现了这位“离人”在秋雨之夜的复杂心态。她先是抱怨这风雨来得猝然和迅速,使自然界的草木顷刻间变得衰萎而枯黄,也把自己此刻正在做着的一场春绿之梦彻底搅破。在百无聊赖之际,她只好向着屏风转移蜡烛。看着这点点滴滴的烛泪,来消磨这难受的光阴。记得唐代杜牧有一首《赠别》里提到“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我们不难看到林黛玉和小杜一样的敏感,一样的感受到“牵情照恨”的伤心之泪!
在诗的第十一、十二两句中,用“谁家”、“何处”等反问句式来回应诗题,这就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林黛玉这位“离人”在秋之风雨夜的寂寞情怀。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曾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来与黛玉的“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比较,我们其实不难发现《春江花月夜》轻歌曼吟,所表达的乃是一种游子思妇所特有的刻骨铭心之情,其格调是深情绵润的;而《秋窗风雨夕》固然也承袭张诗之意,但由于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来拓展抒情的天地,以秋风秋雨的无所不在,来比喻离愁的遍及人间,这就使得深沉而浓郁的离情,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再看看诗的第十三句至第十六句,这里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折点,在这里黛玉开始把情感全部释放出来。这时候,夜已深沈,但对于心事重重的黛玉来说,除了感受锦衾被凉的滋味,静听着声声残漏不停的催送外,还能有什么呢?恍恍惚惚之中,黛玉只感到那漆黑的天幕中飘洒而下的阵阵细雨,象是陪伴自己在灯前哭泣。雨水,泪水和烛泪,已经流到一起,分不清彼此了。心中那绵绵无尽的痛楚,就这样持续了整个通宵。
诗的最后四句,是全诗的一个情感总结,是以描绘晨景和抒写感受来结束全诗。从写景来说,我们看到了此时的小院,已经风停雨息了,但寒烟笼罩,一派凄迷;更兼疏竹滴沥,倍增悲凉色彩。这不但不能让人摆脱痛苦的纠缠,反而更使人往绝望的深渊里再推了一步。只要体味一下林黛玉那泪湿窗纱的形象,不难体会到她内心那绵绵无尽的愁恨是何等的深广和巨大。
诗,我们读完了,但眼角的泪和心中的感悟却还在不停的延续着、流淌着。在《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中,文字只不过是透过黑暗中的窗口,去体会户外深沉的秋,以抒写内心无边的愁恨。可是,作为身世凄凉又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她的哭诉更值得我们更深一步的思考与探索。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已不是一般的无病*了,而是当时封建社会“风刀霜剑严相*”的险恶环境中一个弱女子痛苦心灵的哭泣。对于诗中的“离人”,我们可以理解为林黛玉和亲人的别离。因为黛玉自小就失去了双亲,更无兄弟姐妹可言。在此,也应该是曹雪芹对林黛玉未来命运的一种暗示,这一点在《枉凝眉》一曲中也有过披露。纵观而论,这首诗的艺术技巧是相当高超的,最突出的一点,是善于选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来揭示林黛玉的情感变化,情景和谐,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从而产生了撼人心灵的力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1 11:19
《秋窗风雨夕》全文: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
泪烛摇摇re(烛台)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传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我个人很喜欢这首诗。经长把赏玩味,能看出作者在书中是饱蘸思念、阾悯、无穷尽的爱去刻画林黛玉这一女性。孤傲无助与才智清高,将她表相的柔弱哀愁与骨子里的正直判逆和成的色彩,活脱脱扭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位人物并印在所有华人和一些喜欢中华文化人的大脑里。伟大的作家曹雪芹堪称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