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成都”对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启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08 00:38
我来回答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13:20
我也是成大的啊 哥哥你分多 我把我自己找的贡献给你 哈哈 谷歌上面的找的
试论“全域成都”理念
2007年6月7日,成都被批准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7月19日,**李春城代表*首次提出“全域成都”的新概念,即“要用‘全域成都’的理念实施城乡统筹。着眼于建设1.24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化都市区,推动市域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整体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努力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市形态。”之后,在《*成都*成都市*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的文件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运用‘全域成都’的理念和‘三个集中’的原则,着眼于推动市域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进一步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机衔接,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土地利用规划、区(市)县域总体规划、乡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以及市域一体的产业体系、交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规划,整体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市形态。”可见,“全域成都”理念是成都致力于建设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个新的十分重要的战略思想。
“全域成都”理念的基本意蕴
“成都”,可从多重意义去把握:从地理学意义上看,它是成都平原的主体部分并处于经济中心的位置;从行政区划意义上看,它是副省级行政单位,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1100多万;从城市学意义上看,它的主城区由五个相互连接为一体的城市区组成,而次城区则是由四个相对独立的城市区组成,其余就是县域及其辽阔的农村。所以,成都市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征。而狭义的成都市仅指由五个主城区连为一体的都市区。那么,“全域成都”概念力图说明着什么呢?如果仅从字面上看,这不是一个问题。正如踏上成都的地界,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繁华还是凋敝、富裕还是贫穷,谁都会知道这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成都,但同时谁都会明白,只有繁华的主城都市区才是潜意识中的成都。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全域成都”理念则要让人们改变这种潜意识。从“全域成都”对未来蓝图的描绘中,透射出这么几层意思:
第一,它是一种新型的城乡形态,而不是过去那种城乡割裂的或者说二元社会结构。这一形态新就新在城市和农村是和谐交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而不是互不相干或形成巨大反差的城乡关系。
第二,贯串这一过程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现代化,即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它是由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整体推进的方式来进行的。
第三,它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于把成都1.24万平方公里的市域一概作为现代化都市区来建设。按笔者的理解,“全域成都”的理念,它所追求的是“均等成都”的境界,就是人们在城市能享受到的好处,在农村也一样能享受得到。即用全面现代化的标准去建设成都1.24万平方公里的全部地域,在这个都市区实现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现代化特性得以充分展现。虽然这个现代化都市区仍有城市和农村的分野,但城市是现代城市,农村是现代农村,城市与农村没有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那种实质性差异,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只是现代化各个元素空间排列上的疏密度不同罢了。换句话说,“全域成都”就是“全域现代化”,现代化作为核心要素,体现在城市和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之中。
“全域成都”理念的主要内容
“全域成都”理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酝酿发展的过程。2003年8月,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的战略任务。次年2月,*正式作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城乡一体化即“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城市化”的简称。三年以来,成都市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三个集中”为核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方法,即在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短短三年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工业集中度达60%,20个集中区发展初具规模;27万农民住进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农民向城镇集中形成梯度推进态势;土地规模经营在互利中产生增大效应,流转土地近16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近6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2.7倍减小到2.6倍;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竣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社保医保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规划一盘棋,交通、水务及乡镇的整合撤并,建立起城乡对接的管理*,基层民主*建设全域推开等等。
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成都试验区以后,成都市经过周详论证,又提出了到2017年的目标任务,其主要指标是:工业集中度达80%,城市化率达到70%,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75%;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人均8.2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30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在试验区建设目标的价值取向上,成都市的领导班子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立誓要让试验区建设成为最大的惠民利民工程,让试验区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城乡居民。这样,“全域成都”的理念便应运而生,它要求各级决策者们在制定规划、部署工作、考核指标、权衡利弊时,将把工作的突破环节更多地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短板”上。没有“短板”的消除,要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的城市化,达成上述指标,是不可想象的。“全域成都”理念目前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城乡规划的“全域覆盖”。成都尤其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机衔接,按照国际旅游枢纽城市,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新型工业化基地的城市未来发展定位,规划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即由“1个特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30 个重点镇、60个新市镇、6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组成。其产业布局坚持“一城、三圈、六走廊”式发展形态,即以中心区域的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近郊区以发展现代工业为主,远郊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然后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为载体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使之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主要承载。
然后是城乡交通的“全域畅通”。地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带的成都市域内现已有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路网,但仍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化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快速度、大容量的城际、区际、县际交通滞后。根据“全域成都”的理念所形成的交通构想,成都交通要着力于 “五网”建设,即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市域快速通道网、中心城区快速路网、新市镇路网。在中心城市与外围8个城市之间,形成由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免费通行快速路及四车道以上干线道路共同组成的快速度、大容量、多方式交通走廊;30个小城市及60个新市镇与所在区域的中等城市实现以4车道以上干线道路连接。一般设计时速为60-100公里,大部分为双向六车道。两年内全部开工建设13条城市快速通道。这些硬件再加上城乡客运管理*软件的改革,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拉近城乡距离进而深度融合。
还有就是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全域均衡”。在社会事业的*可*范围内,成都下最大的力气力图尽快弥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短板”,全力推进社会福祉全民共享。截至目前,成都已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和社会失业、救助、养老、低保等保障体系。如在城镇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补充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少儿医疗互助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为辅助,兼顾不同层次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从而使成都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医保制度满覆盖的省会城市。全市已完成192所乡镇公立卫生院、 1072所村卫生站、4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从服务设施上保证了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公平教育是社会起点公平的标志。成都着力构建城乡均衡的公共教育体系,明确要求在“全域成都”内,把9年义务教育延伸至12年。在硬件设施方面,已全面完成410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尤其要更加重视“软件”建设,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在“全域成都”范围流动,特别是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和薄弱地区流动。为实现教师区域流动,将教师的管理权限收回到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实行“无校籍管理”,教师全部由单位人变成系统人,统一聘任、统一管理人事、工资,统一配置师资,实行“同城同酬”等,千方百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全域成都”理念的运用价值
成都平原是中国西部首屈一指的自然条件优越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这给“全域成都”理念的运用提供了较好的现实基础。但城乡分治时期所遗留的问题仍然同全国一样,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在各方面存在巨大反差。“全域成都”理念的首创,为成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指导实践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
第一,它把现代化都市区概念由过去理解的主城区扩展为1.24万平方公里的全域成都,从而大大提升了统筹城乡的品质。“全域成都”理念要求实行无差别的城乡*,在编制各种规划时做到城乡一体全覆盖,检验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成果时,实行城乡共享的无差别标准。但是,对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所形成的巨大差别,还要花大力气加以弥补。为便于分类指导,使公共财政更好地向相对薄弱的地方倾斜,成都把辖区所有区(市)县分为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三个圈层。这样做是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在那些市场作用力度不充分的地方,再由*的手有力*加以扶持,并且成都大力支持各区(市)县之间打破行政区划,依托产业链或城市交通干线等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全域范围内的功能分工,为将来新的城乡一体的城市管理*奠定基础。
第二,它把成都城市化发展定位于新型城乡形态,着力于创造条件,让市场要素在成都市域内无障碍流动。统筹城乡发展要冲破的是城乡分治的樊笼,但这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是要使其充分运用先行先试的权力,为全国探索出可供借鉴的普适性经验来。怎么让土地、人才、资金等关键要素在城乡之间实现完全自由流动,这是一道真正的难题,破解这道难题,彰显试验区的真谛和魅力,还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冲破重重阻碍。“全域成都”理念作为思考城乡关系问题的积极性思维成果,将会为破解这道难题,继而让一系列全新的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举措出台,提供科学的思想方法。
第三,它力主*可*资源在“全域成都”内向低位倾斜,全方位为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可持续动力。均等地向成都市辖区所有居民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是“全域成都”的重要内容,农村的社会事业和社会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很多,必须由也只有*才能担负起尽快弥补历史欠账的责任。给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均等的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让社会发展的成果全民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绝不能重复过去那种城市的繁荣以农村的凋敝为代价的老路。
总之,“全域成都”理念作为很好的命题,它是成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结合自己的市情所形成的统筹城乡的发展方略。用“全域”的思维着眼于城乡统筹的范围是非常有创造性的,它可以包容十分丰富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各地应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它的内涵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13:21
成都实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产物,是我国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涌现的有示范意义的实践模式,它所蕴含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和做法,特别是率先以城乡一体化的新理念和新思路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丰富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城乡关系的实践和理论,对全国尤其是内陆地区的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确立全局理念和宏观视野。成都城乡一体化实践是涵盖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系统的改革。成都*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着力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同时,通过大力推进行政管理*改革和基层民主*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保障。这就使成都的城乡一体化在经济*文化社会等众多领域全面展开,以全方位多方面的密切配合与协同推进,呈现出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特征,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成都的实践表明,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但不能就“三农”说“三农”,不能把眼光局限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区域,而必须从城乡互通互融的整体和经济社会的全局上来思考和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既要支持农业、关注农村、帮助农民,更要以科学的理念和广阔的视野,立足于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来改善和理顺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科学发展要以深化改革为基本动力,以关键领域的突破促进整体发展。成都城乡一体化实践把改革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深化改革推动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以“三个集中”为基本方法和核心路径,通过对资源的空间重整,激活城乡要素,突破城乡二元的旧格局。围绕“三个集中”,城乡一体化着眼于深化*改革,除旧布新,以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和运行机制为目标,突出建立和完善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公共财政城乡合理分配制度,落实了一系列举措,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由此推动成都城乡面貌的明显变化,实现了近五年来又好又快的发展。成都的实践给我们以启示:统筹城乡发展不是简单地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而是要着眼于通过深化*改革,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在新型城乡关系的框架下构建合理配置全社会资源的*和机制,这是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最主要的抓手和最有力的杠杆。
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必须体现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重要的历史经验,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要求在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方面发展的协调和均衡。成都根据中心城区、近郊及远郊各区(市)县的特点和发展的差异性,着力解决各个区域的重点难题问题,合理协调整体发展与局部推进之间的关系。依据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特点、注重实效的原则,中心城区以主动融入大都市,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全面实现城市化为重点,着重解决涉农区域人口和产业的非农化城市化问题;近郊区县及远郊区的县城和重点镇主要着力于更大范围推进“三个集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产业布局;远郊各区(市)县的广大农村地区侧重实施农业产业化、农村环境治理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新型城郊农村。这样,通过完善中心城区的整体功能,带动周边郊区发展;提高县城的承载能力,加快产业、要素和人口的聚集,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抓好重点镇和优先发展镇建设,加快构建联结全市农村的城镇体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对大农村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成都的实践说明,城乡各地客观条件和发展水平的明显差异是我们面临的最基本的实际,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也不是各地一致化,统筹城乡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特点,注重实效,抓住不同区域的症结,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找准“短板”、突破“瓶颈”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和保障城乡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成都市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始终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切实维护和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城乡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添城乡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成都市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为城郊农村居民办理社保和医保,出台实施《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为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做好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帮助他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实行社区化管理,提供与城区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在推进“三个集中”过程中,拆迁安置*、聚居小区的规划选址和设计、集体经济改制方案、新型社区管理等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都交由群众讨论,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提高他们对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认同度。在地震灾后重建中,充分尊重受灾群众意愿,把科学规划与群众意愿有机统一起来。新居点位的选择、居室的设计、村庄聚落的建筑形态都充分尊重当地民风民俗,在村落里规划了畅通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小学、农贸市场、文化活动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把改善生活环境与加强农业基础、扶持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建设特产农产品深度加工区、旅游休闲区以及农业观光区,为今后的生产发展创造条件,既解决了农民的住房建设问题,也增加了村民的长远收益。成都的实践说明,统筹城乡发展要注重解决好城乡居民的实际问题,让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得到实惠,这样才能使**的战略思路和*措施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支持,从而使统筹城乡、科学发展获得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持续不竭的内生动力。
统筹城乡、科学发展要着力于促进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说到底就是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让在农村居住务农的农民富裕起来,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型。成都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通过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以资源、产业和人居的集约化整合,在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改变农民生活方式的同时,实施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通过农业产业化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劳动者;通过工业集约化带动城镇和二三产业发展,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新的产业领域,转变为现代工人。为了帮助农民向城镇稳步转移,成都市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覆盖城乡所有失业人员”,使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到了每一个劳动者,在制度上实现了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近五年,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性培训,促进农村劳务输出和转移就业,城镇新增就业57.5万人。成都市还通过建设包括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民养老保险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形成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了农民群众的公共福利权,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为农村劳动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顺利转移创造了条件。成都的实践说明,统筹实施新型工业化、区域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整体联动,既实现了城乡有限资源的集约利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城乡结构的合理布局,也有利于在改善农村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同时,帮助农民持续增收,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实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成都的实践为在人多地少的大城市郊区转移农民、富裕农民探索了新的思路,开辟了可行的途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13:21
“全域成都”对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启示.
2007年7月召开的*成都市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全域成都”为试验区规划方向。“城市是现代的城市,农村是现代的农村;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充满活力,现代文明和古代文化交相辉映、充满魅力;城乡的天更蓝、水更绿、百姓的生活更幸福……”*常委、成都**李春城勾画了一幅美好图画。
用“全域成都”的理念实施城乡统筹。着眼于建设1.24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化都市区,运用“全域成都”的理念和“三个集中”的原则,着眼于推动市域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发展,进一步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机衔接,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土地利用规划、区(市)县域总体规划、乡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以及市域一体的产业体系、交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规划,整体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市形态。
全域成都,意味着成都市的综合配套改革将打破区域、行政*的障碍,以功能区划为主,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实现要素、资源的市场化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如果不对旧有行政管理的条条框框进行调整和变革,城乡统筹只能是一个口号。成都向自身动刀,是勇气更是智慧。
“全域成都”理念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城乡规划的“全域覆盖”。 即由“1个特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30个重点镇、60个新市镇、6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组成。其产业布局坚持“一城、三圈、六走廊”式发展形态,即以中心区域的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近郊区以发展现代工业为主,远郊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然后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为载体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使之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主要承载。
然后是城乡交通的“全域畅通”。 成都交通要着力于“五网”建设,即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市域快速通道网、中心城区快速路网、新市镇路网。在中心城市与外围8个城市之间,形成由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免费通行快速路及四车道以上干线道路共同组成的快速度、大容量、多方式交通走廊;30个小城市及60个新市镇与所在区域的中等城市实现以4车道以上干线道路连接。一般设计时速为60-100公里,大部分为双向六车道。两年内全部开工建设13条城市快速通道。这些硬件再加上城乡客运管理*软件的改革,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拉近城乡距离进而深度融合。
还有就是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全域均衡”。 截至目前,成都已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和社会失业、救助、养老、低保等保障体系。公平教育是社会起点公平的标志。成都着力构建城乡均衡的公共教育体系,明确要求在“全域成都”内,把9年义务教育延伸至12年。在硬件设施方面,已全面完成410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尤其要更加重视“软件”建设,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在“全域成都”范围流动,特别是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和薄弱地区流动。千方百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以科技和交通为例看目前“全域成都”的成果。
眼下,在“全域成都”的视角下,围绕区域科技创新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成都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科技信息情报、知识产权服务、战略决策咨询、农业成果推广等5个功能服务子平台,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食品等4个产业服务子平台,都已面向企业,全面投入使用。仅以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子平台为例,打破以往科技资源条块分割的*之墙,价值逾10亿元的1100余台(套)共享科研仪器设备,实现了“全域成都”之下的科技资源流通。
交通拉动城市群发展。近年来,在“全域成都”的理念指引下,随着地铁、城际铁路、“三轨九路”等重大交通项目的不断推进,成都正向多中心、组团式,中心城区与城市次圈层连接成片的布局发展。目前正在规划具体方案的成都市第二绕城高速路,更是将突破成都市市域范围,延伸至资阳和广汉。
与此同时,成都的市域交通体系也在不断调整完善之中。就在今年,成都市2.5环及3.5环两条道路也将展开建设,在缓解主城区交通压力的同时,也能让目前三环外亟待开发的大片土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全域成都”理念作为很好的命题,它是成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结合自己的市情所形成的统筹城乡的发展方略。用“全域”的思维着眼于城乡统筹的范围是非常有创造性的,它可以包容十分丰富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各地应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它的内涵。我国其他地方应根据自身情况,同时借鉴其他成都成功的经验为把全国的农村都变成现代的农村,和谐,富裕的农村奋斗。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13:22
“全域成都”对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启示.
要想弄明白“全域成都”对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启示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全域成都”,什么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全域成都”,(动画2班)就是说成都不是城市的成都,也不是农村的成都,城乡是一个整体。。“全域成都”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城乡规划的“全域覆盖”,城乡交通的“全域畅通”,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全域均衡”,目的是要把成都”,(动画2班)市的区域概念由过去理解的主城区扩展为1.24万平方公里的全域成都,从而大大提升了统筹城乡的品质;是要把成都城市化发展定位于新型城乡形态,让市场要素在成都市域内无障碍流动;是要把*可*资源在“全域成都”内向低位倾斜,全方位为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可持续动力。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动画2班)过*改革和*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动画2班)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的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方式是:
一,稳步推进城市化.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动画2班)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由于农户经营规”,(动画2班)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使得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改变我国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动画2班)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转移主要靠市场的力量,但是也需要*加强引导。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特别需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加大对农村支持。长期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高,消费比重太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画2班)动力比较小。投资比重过高也是我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的一个原因。我国应该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消费比重,降低投资的比重,使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达到能够使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水平。与此同时,还需要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动画2班)*应该逐步增加对于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转移支付,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积极探索农村医疗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问题,为今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强化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征管,逐步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对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能力。
三,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从*”,(动画2班)上解决城乡居民机会不均等和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问题。我国需要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对农村居民的各种非国民待遇的*规定,取消现存的城乡分割”,(动画2班)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有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法律环境。
四,精简乡镇*机构。农民负担过重一直是制约农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乡镇*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则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精简乡镇*机构,缩减*办事员数量,改革乡镇财政*,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
五,依靠科技和制度创新繁荣农村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要繁荣农村经济,首先需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在继续深”,(动画2班)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同时,需要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应按照公平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把保障农民发展权放在首位,尊重农”,(动画2班)民选择权,尤其要防止把城乡一体化当作圈地、剥夺农民的工具;要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改变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还要按照公平的原则配置公共资源”,(动画2班),尤其是财政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资源,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对接。
“全域成都”的提出在原本城乡一体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基础上更加明确了行动指标和标准,城乡一体”,(动画2班)化的发展不是分开进行的而是二为一体。通过“全域成都”的理念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加明确下一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努力平衡城乡之间的差距,做到城市和农村一体化,城市是农村式的城市,农村是城市画的农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13:23
分给的好高啊!我好像要、可是我不会、惋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13:23
找到好的,发出来,别藏到。都成大的,帮下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