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怨是什么词性和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06 01: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6 04:51
《现代汉语词典》收有“埋怨”一词,注音是mányuàn ,释义是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自己认为原因所在的人或事物表示不满,如“互相埋怨”“只能怪你自己没有处理好,不能埋怨别人”。有趣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竟然因为其收录“埋怨”这个词条而受到了一位方言研究专家的埋怨。这位专家埋怨道——
案:不合字理词规之“埋怨”,始见诸元白朴《点绛唇》曲:“忆疏狂阻隔天涯,怎知人埋怨他。”实言之:元时的稗官野史,充斥着太多的错词谬误。谨以此为例:“埋怨”之“埋”,查遍古代字书,绝无发mán音之先例,亦无心怀、心满之义,应是“懑怨”之“懑”的假借。
查商务印书馆出的《古代汉语词典》,里面不但也收录了“埋怨”,还收录了《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收的、资格更老的“埋冤”,而且注明了这两个词是一回事,两个词条里的“埋”也都注音为mán。查百度,北宋宣和年间的词人吕渭老就已经用过“埋冤”,其词中有句云“据我如今没投奔,见著你、泪早偷弹。对月临风,一味埋冤”;从北宋到金、南宋、元、明,“埋冤”一直有著名文学家在用。“埋怨”则用得更普遍了,从关汉卿到冯梦龙,从吴承恩到吴敬梓,从鲁迅到魏巍,都不避“埋怨”,而且20世纪初开始编纂的大型辞书《辞海》,里面也收录了“埋怨”,“埋”的注音也是mán。对于“埋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传承至今的词汇,《现代汉语词典》循例收录,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专家埋冤词典,理由不少,不过都站不住脚。专家特别不能释怀的是,明明是“埋”,应该注为mái,为什么要错误地注为mán(音同蛮)呢?而其实,“埋怨”的“埋”发成“蛮”,应该是语音同化所致。
所谓语音同化,属于音变的一种类型,指两个相邻的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在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根据同化的方向,可以将同化分为顺同化与逆同化,两个相邻的音,后一个受前一个的影响,变得与前一个音相同或相近,称顺同化;两个相邻的音,前一个受后一个的影响,变得与后一个音相同或相近,称逆同化。通俗地说,语音同化就是两个相邻的不同的音,其中一个被另一个带“顺得了”。如“傍晚”不小心说成“傍网”,这就是顺同化作用;“傍晚”要是不小心说成“班晚”,这就是逆同化作用。“埋怨”说成“蛮怨”,极有可能是属于逆同化现象。当临时性、个别性的同化扩展为反复性、普遍性的同化,那么同化后的语音就很有可能被固化,从而被社会接受为某个字的另读音。
如果从语音同化的角度来审视,涟水方言里某些词汇的非常规发音就容易理解了。如“能干”“能干干”“能干豆子”,很多人把其中的“干”说成“更”,变成了“能更”“能更更”“能更豆子”,当是“干”受到“能”的影响,与“能”的韵母一致了,也就是“干”被“能”带顺了。同样,“粮食”会被说成“粮上”,这是后面的“食”被前面的“粮”带顺了;“勒块(那块,那里)”会被说成“勒窟”,这是后面的“块”被前面的“勒”带顺了;“各式”会被说成“各索”,这是后面的“式”被前面的“各”带顺了。这些都是顺同化的例子。
而像“埋怨”这样的逆同化的情形,涟水方言里也有。如“耳头(耳朵)”会被说成“藕头”,这是前面的“耳”被后面的“头”带顺了。“该够(今个,今天)”会被说成“勾够”,这是前面的“该”被后面的“够”带顺了。“各人”会被说成“格人”或“跟人”,这是前面的“各”被后面的“人”带顺了。形容食欲振、进食猛,涟水方言有个词叫“傍港”,而“傍港”很可能是“奔港”,只是前面的“奔”被后面的“港”带顺了。
音变现象是复杂的,除了同化,还有异化、弱化和脱落等类型。涟水方言里还有一部分非常规发音词汇,很可能也是音变的结果。如“日里(白天)”“日里头(白天)”说成“人里”“人里头”,显然是“日”音变为“人”;“汗涔涔”说成“汗测测”,“涔”音变为“测”;“不顺向”说成“不术向”,“不顺人性”说成“不术人性”,“顺”音变为“术”;“双胞子(双胞胎)”说成是“顺胞子”,“双”音变为“顺”;“连三赶四”说成“连上赶四”,“三”音变为“上”;“磕更绊点”说成“磕更八点”,“绊”音变为“八”;“分外(另外)”“分在外(另外)”说成“风外”“风在外”,“分”音变为“风”;“便宜”说成“皮溜”,“宜”音变为“溜”;“烂泥坷垃”说成“烂泥果郎”“烂泥果当”“烂泥果唐”,“垃”音变为“郎”“当”“唐”;“锅门”说成“锅芒”,“门”音变为“芒”;“值得”说成“值当”,“得”音变为“当”;“以不(尾巴)”说成“以棒”,“不(巴)”音变为“棒”;“生务(活计)”说成“商务”,“生”音变为“商”;“拾掇”说成“拾到”“拾当”,“掇”音变为“到”和“当”。
“生日”在涟水方言里的说法可谓五花八门,真叫“各过各的”“生日”了。小部分人说“生日”,采用的是文读;大部分人说“生儿”,采用的是白读。“日”发成“儿”,全国许多地方都这么说,如“日本”,有些老将士会说是“二本”,这当是古音演化过程留下的痕迹。“儿”在涟水有三种发音,所以“生日”就有“实儿”“实奥”“实爱”这三种说法,“生”音变为“实”。而且“实爱”还可以连读为“腮”,“过生日”就成了鱼儿喝水——“过腮”。
表示人称复数的“们”,在涟水话里音变为“沉没”的“没”,“我们”“你们”“他们”实际上说成“我没”“你没”“他没”。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音变为“特”。有句很有涟水特色的话叫“就特”,表示同意、说定,如卖主说货物二十元一斤,买主表示接受,会说 “就特”,这里的“特”是“它”的音变,“它”代指卖主的出价,在这个意义上,“就特”和英语口语里的“That's it”非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