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2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6:26
冬至节起源于汉代。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6:27
在现存文字记述中的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最早在汉代。
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冬季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农历十一月,所以说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冬节盛于唐宋。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明、清两代的冬至日,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
民间在这一期间同样有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故而冬至才被称为“小年”。冬至,古称“日短”或“日短至”;古人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扩展资料:
冬至相关
作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点,冬至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也意味进入“数九寒天”。
古代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这一天是个吉祥喜庆的日子,预示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值得庆贺,因此,冬至又称“冬节”“亚岁”“一阳节”等。
冬至后即开始“数九”,俗称“交九”,意味进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所谓“数九”,是指从“冬至”当天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冬至大如年 数九过寒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6:27
冬至节起源于汉代。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
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释义
冬至,古有“日短”或“日短至”之称。地雷复卦,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陈志岁《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又谓,冬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冬至,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淮南子》记载:“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6:28
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而且也是一个民俗节日。在《二十四节气歌》中,冬天的六个节气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大寒、小寒。“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 “冬至”意味着“冬之极”,“冬天的极点”。古人有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的说法。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冬至从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开始,北半球白天最短。冬至以后,阳光直射的位置则向北移动,白天渐渐变长。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冬至当日回”。 冬至开始“交九”,俗称“联冬起九”。关于它的习俗,早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的记载。民间为了便于记诵,各地巧妙地引用当地自然界中的某些生态物象的反映,形象生动地编在当地的《九九歌》里。兰州地区的《九九歌》曰:“头九二九,关门惜手。三九四九,冻破碴口。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精肚娃娃拍手。九九加一九,镂铧遍地走。”民间流传甚广的《九九歌》既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充分表现。兰州市郊的广大农村的农民就是遵循这个自然规律,从事各种农事活动的。 “冬至”还是一个节日。关于冬至节的起源,相传兴起于我国汉代,盛于唐、宋时期。一直沿习到明清及*时期。在古代,冬至节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唐宋时期,皇帝要到祭坛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天祭拜父母尊长,焚香烧纸以表达思情念旧之情怀。这个习俗一直沿习至今。如今兰州人在冬至节泼汤奠酒,烧纸点香的情景,随处可见。这种思情念旧之情浸透其中,历久弥新。 按照旧俗,“冬至”有增岁之说。也就是说,无论你属相是何,生辰何日,过了冬至节,就算长了一岁。过去人们计算岁数都用虚岁,不用周岁。 民间还有这样一说:家中如有重病在身的老人,如能熬过冬至节日,随着阳气渐生体内即可达到阴阳平衡,病体即可慢慢康复,生还就有希望。这不仅符合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而且也和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相符合,此说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过去,冬至节还是一个民间尊师重教的节日。解放前,兰州的中小学校,无论是私学还是官学,冬至节这天即开始放寒假。那时候一般学校都没有取暖的设备和条件,冬至交九后天气日渐寒冷,学生们无法学习,不得不放假。 冬至节这天,家有读书儿女的家长们,都要在家中宴请孩子的教师,相当于现在的“谢师宴”,不过没有今天的“谢师宴”那么丰盛。那时候的“谢师宴”,只不过比家常便饭稍稍高一个档次罢了,是感谢老师平日里对自己孩子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这也是民间最纯朴的尊师重教的风尚。 “民以食为天”,过去兰州人冬至节讲究吃长面。在兰州人的心目中,长面是过年过节最佳的面食,长面里有许多吉祥如意,祝福祝寿的内涵。所以冬至节吃长面的习俗,一直沿习至今。而今兰州郊区的广大农村,冬至节晚上仍然时兴吃长面的风俗。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越来越强,很多被人们淡忘了的民俗节日,又重新回到了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来。人们的节日食俗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现在兰州人冬至节讲究吃饺子,其意思是冬至吃饺子有驱寒防冻的作用。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有着以农业兴邦,以农业立国的悠久历史,也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内涵相当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体系的国家之一。民间流行的思归念故,敬天爱人、天人合一的冬至民俗,不仅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再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汉朝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16:29
起源于: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
“平气法”用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平气法”是时间平均法,每个节气间隔时间约15天,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平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
按黄经度数编排。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所以二十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当太阳运行至黄经270°时为冬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