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3 15: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4 03:19
中国,在这块古老而宽阔的土地上,沉淀着丰富的原始文化和民间传统手艺。传统手工麻花在中国有着悠久的 历史 ,据考证,最早的传统手工麻花起源于清盛时期,清乾隆南巡至黄河渡口,阵风飘香,见路舍一翁烹麻花,芳香四溢,欲食之。随之奉于皇上品尝,香酥味美,赞入御膳。距今已有300多年。
后来,麻花的配方越传越广,以致于出现南北方不同的做法及配方。
在浙江缙云县壶镇坑沿村,传统手工麻花极具 历史 底蕴和美味,它是家家户户的日常零食,是每一个人的童年记忆。
一口咬下去"咔嚓咔嚓"的脆响,甜滋滋的味道要从嘴中溢出来的手工麻花,外脆内酥香甜美味。怪不得宋代吃货苏东坡在《寒具诗》中写道:"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当我们一路风尘仆仆赶到壶镇坑沿村,走在古街道时就闻到了一股香气扑鼻的麻花香。麦*的麻花入口时有着浓郁的面香味,以及糖的甜味、芝麻的香气。而这看似简单的麻花背后,有着令人惊叹的手艺。
制作麻花的工艺步骤十分的严谨。若是搓麻花的力道不够而导致麻花粗细不一,炸麻花的时候有些地方就会过硬,而有些地方就会过于"熟",这样的麻花不仅不够松脆,还会略带些糊味。
每一道工序的井然有序,细心对待很重要,哪一个步骤出错都会导致全军覆没。这样的失误在早年的时候会出现,到了现在,每道工序的制作者都得心应手,她们凭借经验,凭着与麻花长久接触而形成的默契,如何和面,如何揉面,怎么切面、搓形、精炸……掌握了精度。
而这精度的背后,是每一天的重复,每一滴汗水的付出。
陈春美外婆与她的同伴们每天要制作近百斤的麻花,麻花在她们手中如表演的杂技,活在,就有人捧场。每天来买麻花的客人自然络绎不绝。
和面。 和面是一个手艺活。需要多少面,多少水,相对应的比例相当重要。长时间与面团的磨合,陈外婆很快就和好劲道的面团。再在其中加入适量的芝麻掺和着水,边搅拌边揉面团,使得黑芝麻充分融合到面团之中。
揉搓。 将掺和了黑芝麻的面团切成大块,再将其揉成长条形。揉的时候需要花大量的气力,这样出来的麻花才是有弹性的。长条压扁之后再切成小块状。陈外婆的刀工特别利索,长时间做麻花积累的经验使得她切出来的面团大小均匀。
切好之后,就是搓型了。细块的面团很快就被陈外婆揉成细长的线条,像是把面团抛掷空中表演的杂技,在她手指的一搓一揉之间,一根麻花很快就做好了。
精炸。 在锅中倒入菜籽油,将成型的麻花一根一根放入锅中炸。这是做麻花非常关键的一步。
油温、炸的时间都需要了如指掌。外婆们用自己二十多年的经验,让麻花在锅中被翻炒得如一条条在水中跳跃着的鱼,只不过几分钟,一根根麻花就变得极其香脆。
裹糖。 不要以为麻花炸好了就完工了,麻花入糖的口感将会更美味、更具蓬松感。将锅中的水烧开,将糖倒入,炒制成拉丝状,等糖变黄之后,将麻花倒入翻炒,直至完全裹上糖浆。等充分裹上糖浆后,麻花就可以出锅了。
出锅的麻花香气扑鼻,口感脆甜。这样的麻花是这个村落的百姓人人都喜爱的。每一位经过陈外婆店铺的村民或多或少都会带上一两包。
在很多年前,其实这个村子的每户人家都会或多或少做一些麻花,只不过现在年轻的一辈常年不在家,而麻花又不易保存,自然老一辈就没有人再做了。
然而,陈外婆一直保留着祖辈留下来的这份手艺。二十年前,陈外婆租了店铺,与姐妹们一起做手工麻花。
这个小小的店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丰富的乡村生活及风土人情,它被当作一种特殊的语言,伴随着人们美好的生活和 情感 的表达,是人们与童年、与远去年代的一种连接。
坚持传统手工麻花意味着放弃机械电力带来的从容稳妥,和面、揉面、切面、搓形、精炸……陈外婆与她的姐妹们对待手工麻花的每一道工序都投入十二分的用心,经验虽使得她们游刃有余,但二十多年来,她们对待每一道工序的认真劲依旧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