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德育功用大于美育意义的表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2 09:1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13:41
【摘要】《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小学德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画始终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创作理念,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觉悟使他们将来能够成为祖国的建设者。
【关键词】德育渗透 中国画教学 中国画欣赏 中国画写生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5-0218-01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小学德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孩子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美术的德育功能体现在它能与艺术的美感融为一体。中国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数不胜数,给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素材。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画苑中独具体系。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中国画的欣赏和绘画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教学。
1.在中国画欣赏中渗透德育。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美妙的诗文吟诵生活,历史上许多画家既是书法家、又是诗人,往往以诗来隐寓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格追求。尤其是宋元以后,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逐渐形成,使得中国画的文化气息越发浓郁。例如:元代王冕在《墨梅图》画中的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诗中浪漫地抒发了画家以淡墨画梅花,不求人赞美色泽艳丽,只求把高洁的清香流满人间的文人情怀。将墨梅图衬托得高雅无比,也道出了画家豁达的内心,给观赏者以高雅的审美趣味和精神享受。书画是中国画家怡情养性的风雅寄托,也是他们言志抒怀的现实借喻。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十九届***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总*引用这句诗结束自己的讲话。这传递出一种自信、坦诚和定力,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该保持的自知、清醒和谦逊。高中生的年龄在十六七岁左右,在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更容易被画中洋溢的文人精神所打动,这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2.在中国画临摹练习中渗透德育。
临摹是学习前人成功经验的途径。要想临摹好一幅中国画,首先要了解中国画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追求。古代画家在崇尚“外师造化”之后,又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产生了“不求形似”的美学思想。画出山水气韵却不真似;画出人物情态传神,却与真人有异;画红花墨叶,鲜丽却不失雅韵。正是这“不似之似”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特色。中国画作画材料比西方油画简单独特,用毛笔、水墨、颜料在宣纸上或绢上作画,注重线条的粗细、刚柔、断续、轻重等变化,运用墨色之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
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分为工笔和写意。工笔画用细致的笔法制作,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在着色上层层分染,是工笔画的特色。写意,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笔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写意画笔法挥洒、酣畅淋漓、自然随意,意境深远。在临摹国画的时候,首先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原作,把心态放的平缓、平静,对于日常学习生活压力大的高中生来说非常宝贵。勾线、染色都要一丝不苟,对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耐心等都有重要作用。
3.在中国画写生与创作中渗透德育。
临摹是继承国画优秀传统的手段。清代石涛有一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光临古人的画是跟不上时代的。学画最终还是要自己创作,才能尽情尽兴。十六七岁正是好动,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龄。通过美术教学写生,让学生认真体会到大自然中的美景和很多美好的事物,感受美、创造美。教师要做到让美术学习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多想,多观察,多创作。通过对当地自然景观的观察、了解,让学生亲近自然、开拓视野、放松身心,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为了家乡的未来更加的努力学习,自觉教育,从而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遇事勇于担当、勤劳坚毅、身心健康的人,无论对自身进步、对家庭幸福、对国家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以中国画欣赏练习为契机进行德育渗透,既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又把高尚的品格和情操浇灌进学生的心灵,使得德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声润物的细雨,滋养着一株株茁壮的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