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简读十——陪臣执国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23 07: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5:03
阳虎通过自己的实力,从一个季孙氏家的陪臣到掌握鲁国掌权人物。孔子对于寡头掌权已经看不过去了,像阳虎这样的更不用说了。
从周天子分封诸侯,出现贵族*,本身就会有贵族压制国君的潜在危险。而贵族的家臣也有可能和国君合作,干掉贵族。
孔子的*理想就是基于看不惯这种犯上作乱的混乱局面。孔子的理想是君主要德才兼备,具备当君主的样子,臣下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所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么如果君主能力平庸,臣下也不能取而代之。不然天下就会进入弱肉强食的无休止的战争。
在阳虎之前,鲁国还出现了南蒯这样的人物。他想联合公子慭打败三桓,其实他不清楚三桓的实力,贸然行动。结果走漏风声,公子沂憖yin攻打三桓不利,反而先后都逃到了齐国。
而齐景公从心里看不起南憖,于是就说南憖是叛徒。南憖觉得自己是联合太子打击三桓,道义上合理合法。
我们现在的道德评价可能和齐景公、孔子的立场一样,会谴责阳虎、南憖这样的事件。君主能力不够,国家就衰弱。而臣子犯上,就会呈现国家*,导致礼崩乐坏。
最后,战国后期诸侯国相互兼并,只剩下七个国家。国君逐渐消灭了贵族,也逐渐通过变法慢慢消除贵族*,战国七雄慢慢都演变成国君绝对权威的地位,从此再也没有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