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02 05: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6 13:15
为什么古代的地方官又称为“父母官”?
据古籍记载,明朝高启《书博鸡者事》︰“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另《水浒传。第十四回》︰“恐日后父母官问时,保正也好答应。”及清朝王士祯《池北偶谈。谈异七。曾祖父母》︰“今乡官,称州县官曰父母。”以上这些记载中的父母官、父母,都是指州县的地方官。
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地方官又称为“父母官”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神传给人的,也叫半神文化。故古人认为“天授君权”,帝王乃受天命而有天下,所以帝王是上天的儿子,称为“天子”。如《白虎通。卷一。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因此,天子要按天意行事,以德治天下,要善待百姓,爱民如子,人民对君王就会如同父母般的敬爱。如《左传。襄公十四年》上载︰“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及《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由于天子犹如万民的父母,天下自成一家,而天子派往各地的地方*,也就具有代表天子统治之意。那么地方官与当地民众之间,自然也形同父母与子女关系。这种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一直延续到两汉,就出现了颂扬地方官的“召父杜母”之说。
据《汉书。循吏传》的记载,召信臣是西汉九江郡寿春人。西汉元帝时,他担任南阳太守期间,大行教化、兴修水利、鼓励农耕、提倡节俭,使南阳成为当时最富庶的大郡。他视民如子,南阳人民感戴他,亲切的称他为“召父”。
到东汉光武帝时,南阳百姓又迎来一位勤政爱民的太守叫杜诗。据《后汉书。杜诗传》记载,杜诗生活简约,施政公平清廉。他减轻徭役赋税,还鼓励垦荒农耕,设计制造“水排”,铸造农具,使人民的效益提高,家家户户丰衣足食。当时,人们将他比作召信臣。
由于南阳人深蒙召信臣、杜诗之恩,就立祠纪念,并称颂二人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此时,“父母”一词已蕴含地方官之意,也具有“父母官”一词的雏形。
到了宋朝,州县的地方官就开始被称为“父母官”了。这种称呼的最早文献记载,应该是出自于宋初诗人王禹偁所写《小畜集》诗集中的记载。他在《赠浚仪朱学士》诗︰“西垣久望神仙侣,北部休夸父母官。”及《谪居感事》诗︰“万家呼父母,百里抚茕嫠。”其自注︰“民间呼令为父母官”。
由此可知,“父母官”又可省称为“父母”。县令的地方官被称为“父母官”,这种称谓盛行于明、清时期。现今,人们还是把“父母官”用来泛指地方官,通常是指与人民最亲近,行事公正廉明的州县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