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使刀者,死于刀下:楚灵王的启示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02 11:2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06 11:05
历史上的故事都是用人命堆出来的,看《史记》时发现真的是字字珠玑,每个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血的教训。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公元前550年左右,楚康王死了,其生前特别的宠爱和重用几个弟弟。在康王死后,他的儿子不敢违背父亲的安排,估计就算要违背也没有那个实力了。
就在让其中一个有才干的叔叔做了令尹,这是一个特别有实权的军事职位。
人心总是贪婪的,给予只会扩大*,让其在心中更加的确认所为的正确性。
不久后,其出使郑国,在路上听说王上生病了,就半路而返,入宫问疾,乘机勒死。
这样的故事就短短几个字,却让人看得心惊胆战,在权力面前会有亲情这么一回事么?估计是没有的,到了有机会登上高位的时候,只剩利益算计的得失了吧。
让人心寒,令人窒息。
勒死先王之后,自立为王,是为楚灵王。
古话说得好“善使刀者,死于刀下。”
楚灵王就是很好的例证。
成王后,他到是吸取了部分的经验教训,军事大权一直牢牢的攥在手里,南征北战到也打出了一些名堂,在公元前540年左右在楚国的申地会盟诸侯,除了和周有亲戚关系的晋、宋、鲁、卫国没去外,剩下有头有脸的大小国诸侯都去了。也可谓名动一时,意气风发。在雄心得展的自豪时刻,他甚至想到向共主周王朝讨要一口王权象征的鼎。
周王朝在祠堂里供着九口大鼎,象征着天下九周,是王器,是传承的宝物,从不曾出过周国的宗祠。
其时楚灵王的意气风华,洋洋得意的神态可见一斑。
就这样,大志得酬的楚灵王,一边和各个有恩怨的国家算着旧账,一边在外地的行宫久住,不肯归王宫。
这时候的老百姓实在是苦,王称霸是,他们是战士,王享乐时他们是苦力,没有一刻的休息,再行宫常驻的楚灵王肯定是不会去管增加一个行宫所增加的劳役负担。
看到过一个换算,要达到我们现代的基础物质水平,要50个人的共同劳动,那在哪个刚刚脱离蛮荒的时年,供养一只庞大消耗的行宫团,要耗费的人力苦力很是巨大。
民心浮动,离王位最近的弟弟们,也开始了他们的阴谋。
解除王宫守卫,杀死留守的太子,立次弟为子比为王,并对人心涣散的民众说,“新王已立,在外的将士快回来,先回来的有爵位封赏!”
很快,跟随的军队就一蜂而散,只剩孤苦伶仃的楚灵王一个人,在山中空着肚子来回徘徊。
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旧侍卫,想让他去要口吃的,被他拒绝道:“新王下了旨意,有敢收留接待您的人,诛三族”
饿了三天的楚灵王,已经没有力气去责备侍卫了,枕着侍卫的大腿迷迷糊糊的睡去了,侍卫等他睡着了后拢了一些土枕在灵王的头下,换出腿,走了。
后面一个受楚灵王恩赐的申核,收留了他,厚待他。
但灵王已经没有生的念头了,勒死了自己,和被他杀死的先王一样的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