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31 16: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22:04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说文》: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珿中原之人。《辞海》华夏条为:“中国古称华夏。”
在这些注解中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广阔的疆界与和雅的礼仪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服饰纹章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疆域广阔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实际上,“美”字本义就有“疆域广阔”的意思。“美”从羊从大。“大”指国土辽阔,“羊”指生活在这片辽阔国土上的人民,称赞他们驯顺如羊。“美”的字典义为“味甘”,这是转义,因为古代帝王视治大国为烹小鲜,故有此转义。 文献有“诸夏”之称,乃“诸多夏国”、“华夏列国”之义,非为“华夏”之别称。
“华夏”所指即为周朝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民,也是有汉朝以前对汉民族先民的称谓。现也可代指汉民族,如:《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明朝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于华夏矣。”郁达夫《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夏、华或华夏和蛮夷戎狄的称呼, 是民族中的统治者尊己卑人命名的通例。近人章太炎以为古代汉族称夏或华乃由夏水华山而来。华山固在汉民族基地陕西境内, 但不合民族自称。商周建都在今河南、陕西, 不在夏水流域, 命名由于夏水, 联系不上, 且无所对待, 也不是民族自称命名的由来。到了汉代, 汉族不称夏、华或华夏而称为汉。章太炎又谓由于汉水得名。按“ 汉”字, 古文之形, 义为国中大水, 国中大水是黄河、长江, 不是汉水, 国名由水, 既无对待又非自称命名之义。朝代之最强大之一为汉朝, 民族亦称为汉。汉代匈奴冒顿单于给汉帝书中说“ 南有大汉, 北有强胡”。东胡别部的乌桓、鲜卑,《后汉书》中乌桓、鲜卑传都说他们因住乌桓山、鲜卑山得名。孰不知乌桓是聪明之称, 鲜卑是瑞兽皮带之名, 与山无关,也为汉族命名不以山川之旁证。
引证解释
《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明]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於华夏矣。”
郁达夫《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
另外,有考古学家认为“华”即花,原为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种标志”,后来和燕山脚下的龙图腾标志的部族,形成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所以有“华山玫瑰燕山龙”演变发展为“夏商周”之说。“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大百科全书》说是“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称为夏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
“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或者指夏朝和有夏之居。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被尧封于崇地,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崇,指崇山,即嵩山。故崇地当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这是夏人早期活动的地区之一。华夏连称者,嵩山山脉亦得华名。《国语》“前华后河,左洛右济”,华在洛东,即今嵩山。又《史记》魏有华阳,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周礼职方豫州“其山镇华”。皆其证。
《周礼·职方氏》记载,在天下九州的山镇中,主要有东南扬州的山镇会稽山;正南荆州的山镇衡山;河南豫州的山镇华山(今嵩山);正东青州的山镇沂山;河东兖州的山镇岱(泰)山;正西雍州的山镇岳山;东北幽州的山镇医巫闾;河内冀州的山镇霍山;正北并州的山镇恒山。《尔雅·释山》亦说:“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
王钟翰《“华夏”一词来源》:夏、商、周三族起源与兴起的地区不同,祖先来源各异,但商、周两族,都认为其祖先起源与兴起的地域是大禹所开拓的“禹绩”,即在大禹奠定的疆域之中......周人又称其兴起的西土为“区夏”。《尚书·康诰》说:“惟乃丕显文王,克明德慎罚……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是说文王以修德爱民,团结了周围一二邦,开拓了西土“区夏”。这区夏,是古今语法词序的倒置,即为夏区。又可称为“有夏”或“时夏”。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华夏”之说。
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战国时期的强邦吞并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统一中原,终于使得华夏族这一庞大族群第一次完全得以统一。经过强大汉朝,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但是原先的自称“华夏”并没有消失,而且与“汉”一起使用,华夏人就成为了汉人。
据部分史学家的研究,中国古代的部族,可分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它们以华夏集团为中心,经过长期的交往与融合,到春秋时期基本同化,成为秦汉间所谓“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
词目:华夏
读音:Huá xià
音韵(《广韵》):华,呼瓜切 华小韵。夏,胡雅切 下小韵。
英译:Hua Xia
含义:中国的古称;汉族的自称。
注音:ㄏㄨㄚˊ ㄒㄧㄚˋ
同义词:中原、中国
(1)轩辕黄帝《说文》:“夏,中国之人也。”
(2)《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3)《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4)章太炎:因为民族起源于“华山”和“夏水”之间,故名之。
(5)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为同一字。《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华与夏在古时多次相互通用。
(6)《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华夏条目为:公元前2100年——前770年黄河中下游的夏人、商人、周人和其它部落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华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