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01 11: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12:14
崇高作为一个特定的美的范畴,它具有与优美不同的本质特征.美学中所讲的崇高,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与伟大、壮美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崇高的本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与自然界中的体现.崇高感的特点,它作为一种庄严的美和雄浑的美,与优美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就在于优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和谐统一;崇高则体现了这种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矛盾冲突的统一.壮美是以力量气势见胜的,属于阳刚美、动态美;优美则以静态的气韵见长,属于阴柔美、静态美.这主要从形态上看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如自然界中的暴风骤雨,崇山峻岭等,都给人以崇高感;而春光明媚,山清水秀却给人以优美感.前者是以力量、气势见胜,后者以神采、气韵见胜,而且优美的事物都具有较强的形式美.它常表现为光滑、清秀、匀称,如长沙的岳麓山,虽然有高有低,但却郁郁葱葱,柔媚清秀,呈现出大自然的秀美.而崇高的事物往往不拘泥于形式美,它常常表现出凹凸不平,不匀称,甚至在形式上有时还表现出几分怪、几分丑.如湖南张家界,石峰挺拔,怪石淋漓,峭壁高耸,显得险峻而又奇特,这就呈现出大自然的壮美.除了在形态上优美与崇高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外,在美感方面崇高感与优美感也是有着区别的.优美感侧重于平静和谐的愉悦,得到的是赏心悦目的快乐,即在感受优美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是通体愉快的,我们的心境是单纯一致的,我们的感情是松弛舒畅的.而崇高感却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反映.如在奇峰突兀的悬崖峭壁之间,我们看到百尺飞瀑散发着雷霆般的声响奔腾而下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紧张兴奋,有意无意地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觉得对象不可低挡,不敢贸然地接受它.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刹时的抗拒”.但这种惊惧的态度只维持一瞬间,我们立刻会发现它让人敬仰、钦佩.因而当我们惊魂刚定时,欣喜会伴随而来,这时就是崇高事物所带来的崇高感.可见崇高感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顺受的愉快,而是有惊奇的恐惧的心理因素的加入,中间又会有转折过程.朱光潜在谈到崇高感时曾指出: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所以崇高感由一个不愉快转到极高愉快的过程.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至于优美感是对娇弱对象的同情和宠爱,自始至终都是愉快的.以上是优美与崇高在形态上和美感上的区别.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优美和崇高的区别,在我国先秦美学思想上,把崇高、壮美称之为“大”,如孔子用“大”来概括尧舜的功业,这“大”就是伟大、崇高的意思,他把美的形态分为美、大、圣、神四个等级.他指出:“充实之为美,充足而又光辉为大,大而化之为圣,圣而不可知之为神.”这四个等级逐一递升,但都属于美,以美为基础.他所说的“大”,一般指比美在程度上和范围上更为鲜明、广泛、强烈,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相当于西方所说的崇高美.后来庄子也对美和大作了区别.他认为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他所追求的不应只是有限的事物,应当是无限的事物.他认为,一般所说的美只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是有限的.而“大”则体现了天地之道,是无限的.庄子把无限美称之为大或大美,实际上他所指的也是一种壮美或崇高美.从以上可见,中国美学从一开始就对优美、崇高美的不同本质有所认识了.在西方最早提出崇高美这个范畴的,是古罗马时期的郎加纳斯,他认为凡是崇高的事物总是使人惊心动魄,其境来之情的奇特的东西,如自然界中的江河大海,火山爆发等.而最早把崇高和美区别开来并加以比较研究的是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杨格,他说:“崇高的对象在他们的体积方面是巨大的,而美的对象则比较小.”美必须是平滑、光亮的,伟大的东西则是凹凸不平,奔放不羁的.美必须避开直线条,然而又必须缓慢的偏离直线;而伟大的东西则在许多情况下,喜欢采用直线条,而当它偏离直线时也往往作强烈的偏离.美必须是朦胧模糊的,而伟大的东西则必须是阴暗朦胧的.美必须是轻巧娇柔的,而伟大的东西则必须是坚实笨重的.杨格还认为,美与崇高给人的美的享受也是不同的,前者以快感为基础,而后者则以痛感为基础.中西方论述对崇高本质只是作一般经验性的描述,而没从哲学上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