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给我的一些感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01 13: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12:11
这篇东西不能算是读后感,因为《爱弥儿》这本书我并没有读完。同时,我以后也不打算再读《爱弥儿》这本书,因此我只能记下我现在对《爱弥儿》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写的一部教育小说,是卢梭自认为他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但我觉得,卢梭的这本书并没有他的《社会契约论》写得好。
从当代教育的角度讲,卢梭书中的大部分教育思想都应该被摒弃了。
卢梭崇尚自然,认为对人的教育也应该顺其自然,在书中,他假设主角爱弥儿是一个身体健康的富家子弟,他假设爱弥儿在一个没有污染的乡村长大,他假设他的一切教育思想都可以顺利的施加到爱弥儿身上,即使后来爱弥儿谈恋爱了,遇到了像《少年维特之烦恼》那样的烦恼,他也有办法让爱弥儿的思想一尘不染。他认为一切的事情都只是自然的结果,人只需要因势利导。而他对主角爱弥儿的教育,就是这样因势利导的获得了成功。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孩子并非富家子弟,他们没有办法去选择一个优秀的保姆,他们甚至不可能有保姆。绝大多数的孩子也不可能在那样干净的环境下成长,大多数的孩子要面对的就是污浊的环境,有些孩子甚至不得不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学习。
难道说这样的孩子就不应该学习?卢梭大概忘了,他的《社会契约论》的第一句话就是:人生而平等。既然人生而平等,那么大家就应该接受同样的教育。而作为一个教育家,他研究的教育问题,制定的教育法则,应该是面对大众的。
更何况,还有那些身体有残障的孩子,难道那些孩子就不应该学习?难道那些孩子就不应该得到受教育的机会?生而平等的人,在这里为什么就不平等了呢?
由此看来,卢梭的教育思想相对狭隘,他并没有广泛的教育样本。同时,卢梭在书中不厌其烦的写的各种教育方式,甚至包括男孩子应该睡什么样的床,这种具体到令人窒息的管教方式,已经不是自然的生长了,他更像是园艺家在按照自己的意图来改变一棵景观树的生长。
这些想法都是不可取的。
不可取并不是说教育不应该顺应自然,只是不能绝对。
顺应自然,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无论是在卢梭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今天的这个时代,都是很重要的观念。但是过于放纵天性,甚至故意对抗社会需求,那就矫枉过正了。
当代教育家都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后天教育才是人走向成功的关键。但是在接受后天教育之前,我们应该让孩子自由的生长,也就是不要过早的对孩子施加教育,应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长,把本性、本心全部展现出来,然后再根据他的特质施加教育,就像农民种棉花一样。起初,农民是让棉花自由的生长,只要保证棉花苗健康就行了,等棉花长到了一定的高度,农民就会把棉花苗上多余的枝丫去掉,甚至会把顶上的苗也掐掉,让棉花不再长高,而是向旁边生长,促使它开花结果,长更多的棉花包。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这样。如果过早的施加教育,那么孩子的本性就会被扼杀,他会失去自我,完全是按照教育者需要的样子雕刻出来的,这样的孩子,说得难听一点,不过是个木偶,虽然看起来很聪明,很灵活,但毕竟没有灵魂。
在四岁,或者五岁之前,尽量不对孩子施加教育,就让他自由自在的玩,让他的本性完全显现出来。然后再根据孩子的特性,根据家庭、社会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让他更加适合社会的需求,这样的孩子,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孩子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社会终究是复杂的,所以让孩子适应复杂的社会,是教育孩子的一门必修课。
无论是顺应自然还是后天教育,都要把握好度,当代教育的问题,是后天教育过多过早,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本性发展。
在现在看来,作为教育家的卢梭,应该是不合时宜的。但是作为思想家,卢梭的哲学思想永远散发着炫目的光彩。
《爱弥儿》这本书中,关于教育的经典论述很少,但是思想方面的经典论述非常多,在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摘录了很多,在此抄录几段,作为这篇短文的结尾:
一个没有受到任何教育的孩子,远比一个受到不良教育的孩子聪明。因为自然的教育和本性的发展是不会错的。(切记,教育不能太早。)
一个人对他的朋友做出的最善良的事情,就是从来没有损害过他的利益。(卢梭认为,建立正确的财产观念,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所有痛苦的感觉,都离不开逃避痛苦的想法,所有快乐的想法,都离不开享受快乐的*。所以,只有缺乏快乐,才会产生寻找快乐的意愿。痛苦,在人感到缺乏快乐的那一刻就会出现。(如果孩子认为他接受的教育是痛苦的,那么他就会想办法逃离;如果教育的过程是快乐的,他就会享受。所以,对孩子实施快乐的教育,是教育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