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帝王排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3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6:22
今天小编带大家来聊一聊我国历史上比较优秀的几位皇帝,第五名:康熙是我国古代当皇帝最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康熙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14岁的时候就已经自己主持朝政了,他当了61年的皇帝,康熙在少年时,大权全部掌握在鳌拜的手中,后来他智擒鳌拜,收回权力,康熙在位时,国内并不是很太平,国外又受着沙俄的威胁,康熙平定三番,收复台湾,而且还一统蒙古,在位时国家实力雄厚,经济得到了不少发展。出现了盛世的局面。
第四名:朱棣,估计很多人都不是太熟悉,他是朱元璋的儿子,篡夺了侄子的皇权登上皇位,似乎他的名气还不如他的父亲朱元璋,但是朱棣确实一个比较杰出的帝王,朱棣曾经五次带兵征伐蒙古,估计这在哪个朝代都是少有的,朱棣还收回了安南,而且在边防方便,朱棣做的也比较好,在边防地区设置布政司,而且派郑和出使西洋,不仅带动了贸易的发展,而且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甚至发展了我国的远洋航海文明,朱棣在位期间还编写了《永乐大典》,这更我国文学宝库的一大瑰宝。
第三名:汉武帝功劳更是功不可没,他不仅派卫青霍去病去攻打匈奴,而且统一河西走廊,汉武帝时更是国力强盛一时;第二名:成吉思汗可谓是真的厉害,蒙古铁骑,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他曾经把中国的版图扩大到欧洲地区,在冷兵器时代真是一位王者,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一位帝王了。
秦始皇是第一个皇帝,皇帝这个称呼也是其开创的,秦始皇把六国统一,而且统一了度量衡等,实现了统一,他是毋庸置疑的千古一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6:22
有这样一位皇帝,他差点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却因为英年早逝而留下了无尽遐想与遗憾。他在位只有 5 年半的时间,却仍然赢得了历史的至高评价……
宋朝写历史的史官,很牛掰。
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因为顶不住一名侍御史的「正面刚」,当场打掉了他两颗牙齿。这名侍御史忍痛趴在地上,把牙齿捡起来。
赵匡胤嘲讽说,什么情况,你还要拿牙齿当证据,告朕的状不成?
侍御史不慌不忙地答道,我告不了您,但自有史官把此事记下来。
赵匡胤一听,慌了,赶紧向侍御史赔礼道歉,赐金帛慰问。
这件事告诉我们,宋朝的史官确实牛掰,侍御史一个小*敢当面怼皇帝。这些史官对历任皇帝的要求都很高,即便是宋仁宗这样难得一遇的仁君,也经常被他们在史书里揪小辫子。
但是,有一位皇帝,宋朝的历任史官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简直是他们眼中的完美帝王:
薛居正《旧五代史》,说他「乃一代之英主」;
欧阳修《新五代史》,称赞他是「雄杰」「贤主」;
司马光《资治通鉴》,说他是「仁君」+「明君」。
这可不是*压力下的*,因为,这名完美帝王是前朝皇帝。
他叫柴荣。
一
历史上有派出所所长当上皇帝的,有做手工当上皇帝的,有和尚当皇帝的,柴荣(921—959)的皇帝生涯起点,则是一个商人。
柴荣出身家道中落的富家。他有个姑姑,曾被选入后唐庄宗的后宫,后被遣散回家途中,一眼相中了一个落魄的军卒郭威(904—954),带着嫁妆跟着郭威跑了。
柴荣后来投奔姑父郭威,并成为郭威的养子。此时,郭威处在事业的上升期,柴荣帮助他做生意,累积资本,一度到江陵贩茶。
经商的同时,只要有空,柴荣就坚持习文练武,不仅通读史书,而且精通武艺。绝对是个聪明、上进的年轻人。
公元 947 年,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郭威是刘知远的心腹,辅佐有功,一路晋升,成为统率大军的将相。柴荣跟随养父,进入军界。
后汉继位的皇帝刘承祐,即后汉隐帝,十分忌惮拥兵在外的郭威,意欲诛杀他。事泄,郭威起兵「清君侧」。刘承祐将留在京城的郭威家人杀得一干二净,史书说「婴孺无免者」,连尚在襁褓中的郭威儿子,也杀了。
郭威于是在澶州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后周(951—960)。10 年后,赵匡胤如法炮制,建立大宋,终结了后周的历史。这是后话。
郭威做了 3 年皇帝,就因病去世,年仅 51 岁。因为他的家人已被后汉隐帝杀光,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在考虑皇位继承人时,养子柴荣就是第一人选。
郭威称帝后,有意让柴荣掌管军队,以立军功、树威望,但在后周开国功勋、枢密使王峻等人的阻挠下,此事只能搁置下来。
后周立国的第二年,慕容彦超在兖州造反,柴荣请求带兵平叛,郭威也公开表示支持,说:「如朕不可行,当使澶州儿子(指柴荣)击贼,方办吾事。」王峻不愿柴荣带兵,最终只得由郭威率军亲征。
在逝世前一年,郭威察觉到王峻的野心,将他软禁起来。当天退朝后,郭威向太师冯道等人哭诉,「王峻欺人太甚,欲尽逐大臣,翦除朕的羽翼。朕只有一子(指养子柴荣),他也要从中离间我们。」
通气工作做完,第二天直接贬王峻为商州司马。然后,升任柴荣为开封尹、晋王。这样,柴荣继承皇位的局势,已经很明朗。
不过,时任禁军系统高级将领的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有可能成为柴荣顺利继位的障碍。郭威对此了然于胸,故在后周权力交接的关键时期,召李重进进宫,交代后事,命李重进当着他的面跪拜柴荣,「以定君臣之分」。
954 年,郭威驾崩,34 岁的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
二
柴荣继位,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恰恰相反,真正的考验才到来。
如果你略懂五代史,肯定会对那个时代流水线般生产皇帝的流程印象深刻。整个五代时期,共 54 年,换了 8 个姓,出了 14 个皇帝,平均不到 4 年就换一个皇帝。
皇帝上位的方式,也很多样化。其中,父子(包括养父子)传位的形式,仅有 5 个,约占 1/3。最关键的是,通过父亲(包括养父)传位的继承者,政权寿命大多不长。
在柴荣之前,后唐李从厚从父亲李嗣源那里继位,不到 1 年即被夺;后汉刘承祐继承父亲刘知远的皇位,2 年即亡;后晋石重贵时间稍长一点,从养父石敬瑭那儿继位,但不到 4 年就被契丹人掳走了。
刚上位的柴荣,一想到这些离自己很近的历史,估计肝儿都颤了。
事实也是如此。柴荣继位不到 10 天,北汉开国君主刘崇听说郭威死了,立马联合契丹,发兵 5 万,进攻后周,想趁着新君立身未稳,灭掉后周。
柴荣决定御驾亲征。
但他的决定,却换来了朝廷上的群嘲。以太师冯道为首的群臣,一个个站出来竭力反对。当时的对话是这样的:
柴荣:刘崇趁我国丧,闻我新立,自以为是吞并天下的时机到了,用心险恶,我不可不亲征。想当年唐太宗创业,无不亲征,我又何惧?
冯道:陛下不能和唐太宗比。
柴荣:我兵强马壮,破刘崇必如泰山压卵。
冯道:陛下你不是泰山。
柴荣被怼得一脸黑线。这个冯道,是五代时期的不倒翁,历仕四朝十帝,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乱世中,没有什么忠君观念,只忠于实力派,谁赢了就听谁的。整个时代的风气,都是如此。
军队更是如此。五代时期,兵骄将悍,战胜则擅兵挟主,战败则倒戈投敌。
柴荣的困境,外有强敌临境,内有准投降派在观望站队。这*迫他更加必须亲征,在前线应对任何突发事变。
两军战于高平(今属山西晋城市)。
刚开打,后周右路军就崩了。大将樊爱能、何徽望贼而遁,千余人投降了北汉,南逃的数千人则沿途劫掠粮草。柴荣下令禁止劫掠,樊爱能、何徽均不听。
设想一下,如果柴荣没有御驾亲征,樊、何极有可能倒戈一击,打回开封,将毫无威望的新皇帝干掉。要知道,将领前线战败后,掉头灭掉故主,拥立新君,几乎是五代权力更替的一项「传统」。
关键时刻,柴荣亲率军队,冒着弓箭,督促诸将奋战,直到斩杀北汉骁将张元徽。
后周打赢了。柴荣的皇位,稳了。
明清之际大思想家王夫之说,经过高平之战,「主乃成乎其为主,臣乃成乎其为臣」。他还说,柴荣坐稳天下,不是依靠养父郭威,而是靠自己「以死生为生民请命」,拼了自己一条命,打赢高平之战的回报。
三
高平之战后,终于树立了威信的柴荣,开始整肃军队,并拉开了被后世称为「周世宗改革」的序幕。
第一件事,是斩杀望敌而退的降将。当时,樊爱能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何徽是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二人位高权重。但鉴于二人在高平之战中的表现,柴荣毫不手软,果断处死,同时处死的还有二人所部军将 70 余人。
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杀伐立威,「骄将惰卒,始知所惧」。
柴荣经常对身边的人说,高平之战是检验我们军队战斗力的一战,可惜临敌不堪一战,差点丧败,「兵在精不在众,宜令一一点选」。由此,后周开始挑选精锐士兵留充禁军,裁汰老弱之兵。当时,全国的勇士猛人,基本都在地方节镇,柴荣于是公开招募武艺高强的人充当殿前军,设殿前都点检统一指挥禁军。
在柴荣的强力整顿下,初步扭转了兵力外强内弱的局面,*禁军已经比地方节镇强大。后周的军队战斗力因此大大提高,史书说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
柴荣死后,赵匡胤以殿前都点检为资本,演出了黄袍加身的戏码。上台后,担心历史重演,于是改变了柴荣强化禁军战斗力的做法,反其道而行,通过剥夺将帅兵权、推行更戍法等措施,严重削弱了宋代军队的战斗力。这是后话。
除了军事,在经济、人事、法律等诸多方面,柴荣都有相应的重磅改革措施。
中国出了几个以「毁佛」闻名的皇帝,柴荣是其中一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6:23
这个需要任职见仁智者见智的,每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不同,我觉得最厉害的就是秦始皇吧,统一六国,他是毋庸置疑的千古一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6:24
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康熙.....都是我非常欣赏的古代杰出帝王,但真要排个名论个位还真不好说,毕竟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
纵观这些古代杰出帝王,有的是文能,有的是武治,有的功在统一山河,有的则是富裕民生,真的是旗鼓相当又何苦强要分个高低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16:24
其实所谓的杰出帝王,是见仁见智的,不能一锤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