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腔《下河东》的苦情戏艺术价值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1 14:3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16:39
文/罗汉
秦腔传统戏下河东(亦名《龙虎斗》、《斩呼延寿廷》)。以巜下河东》为戏剧曲目名称,晋剧、秦腔、大平调、武安平调等剧种中都有此剧,但以秦腔最为著名。
秦腔巜下河东》讲的是宋太祖时,河东白龙造反,赵匡胤御驾亲征,欧阳芳挂帅,呼延寿廷兄妹为先锋。欧阳芳私通白龙,约劫宋营。呼延兄妹击败白龙,欧阳反诬其出战不力,斩了寿廷,欲行篡逆。呼延凤英四处寻兄,恰遇赵匡胤巡营,被赵之盘龙棍误伤致死。呼延妻携子呼延赞于山中教养,赞长大后下山“赶驾”寻赵报仇,经赵说明情况后,“护驾” 河东,共诛欧阳芳。
此戏本见《北宋杨家将演义》第一回,这是一本以红生为主及武生、净角唱打并重的戏。为陆顺子、孙省国、米钟华、高信民、袁克勤等的常演剧目。传统本有清三元堂刻本,*南院门义兴书局刊行本。《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十七集书录本。西安市艺术研究所藏有抄存本[1]。此戏老生、净角都是主角,表演技艺要求很高。当年郝寿臣最擅演戏中的反面人物欧阳方,对欧阳方奸险狡诈的内心,刻画得十分生动。赵匡胤(红生扮演)前场戴王帽,穿黄袍,后场则应穿箭衣、黄马褂;呼延、欧阳都扎靠,随从的是太监。
《下河东》是一出悲剧色彩浓郁的秦腔经典苦情戏。其中以《祭灵》和《赶驾》两折为重头戏,祭灵中著名的三十六哭成为秦腔“哭音”艺术精华。事件起因是由河东白龙引起,宋太祖赵匡胤御驾亲征,挂欧阳芳为帅,呼延寿廷作先锋,欧阳芳勾结白龙,杀害呼延寿廷,呼延兰玉欲为兄报仇,又被赵匡胤误杀,而寿廷之子,呼延秀英逃出,宋太祖因内忧外患,被困河东,身心焦虑,十五年后寿延之子呼延赞在罗家山艺成下山,与其妹同下河东,打死白龙,赶王杀驾,欲为父报仇,后经石龙、石信劝解,姐弟归顺太祖,二兵合一,除去奸贼欧阳芳遂平河东。
单就从其重头折子戏《祭灵》选段时间上来看,故事主要应该是呼延寿廷被害15年后。15年当中,赵匡赢被困河东军营,内心焦虑,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真是命难保全,这些年对宋王来说是一场身心上的浩劫,于是赵匡赢在军营中设灵堂来祭奠被误杀大将呼延寿廷。从时间和剧情发展来看,这样的安排是相当合理的,一方面15年里白龙在河东造反叛乱并未平定,这样以来,赵匡胤的灾难及身心痛苦就不会结束,因而他必然会对被害的忠良产生种种内疚之情,这样内疚的心里和外界的白龙恰好结识在一起,使得宋王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使他倍受煎熬,一筹莫展。于是他头戴三尺白孝,为其父祭灵,这为以后的赶王杀驾,兵合一处,化干戈为玉帛的理想结局埋下了优笔。所以从内容上《祭灵》是整个剧情的一个转折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赵匡胤河东解围的信号,《祭灵》他不但是剧情发展的需要,而且集中体现了秦腔哭音的经典艺术精华。
《下河东•祭灵》曾陪我度过了最艰难最辛酸的日子。父亲在世时就喜欢用收音机收听。父亲去世,以及后来外婆、母亲等亲人去世过事,请的鼓乐队总会一遍又一遍地演奏这首曲子。悲声一曲《祭灵》,让人泪如泉涌,肝肠寸断,也不知祭奠了多少英灵,如今听到仍欲罢不能。想起秦腔《下河东》,赵匡胤称帝后征讨北汉,大臣欧阳芳挂帅,呼延寿廷为先锋,因将帅原有宿怨,欧阳芳又私通了北汉,暗约敌军共劫宋营,赵匡胤几乎被俘,幸呼延寿廷兄妹出马,打败敌军,转败为胜。欧阳芳奸谋未逞,反诬呼延叛乱,以元帅身份斩了呼延寿廷,弄得赵匡胤也无可奈何,然后被困河东。《祭灵》时的赵匡胤,经过15年的沧桑,这些年里他的胡子已由黑变白。我看过的演出中,陕西戏曲研究院的康建海和周至的齐晓春的表演最具感染力和表现力。从舞台布景上看,台中间一个大的“奠”字下面是呼延寿廷兄妹及众烈士的牌位,牌位下面则有两个侍卫半跪于两侧,面对灵堂,这样的场景布局显示出了《祭灵》场面的苍凉和威严,从配音上看,一开始便是绝佳的秦腔哭音演奏 ,这样的音乐听起来很悲哀,而且它是适合这样的场景出现。紧接着赵太祖慢慢出场,到了舞台侧面,他慢慢扶起自己的胡子,向观众展示自己的胡须由黑变白,在15年的浩劫中他的身心已经遭受了巨大的摧残,紧接着又扶起自己戴的三尺白孝,向观众表达了一代皇帝在为自己的士将烈士悼念,显示出了君王对死者由衷的祭奠之情,这是一个极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一系列的参拜过程完毕,紧接着就是大段唱腔,这些唱词可说是非常经典,其中包含了最能体现“红生”演员酣畅 淋漓的多处大段唱腔。我认为唱腔内容大体可分三个部分。这段秦腔《下河东》困营,虽然唱腔缺少了几分豪气,但却多了几分苍凉,和琴声相得益彰,听来也是别有韵味。
一是祭灵。在祭灵刚开始,一句在御营设灵堂把忠良祭奠,以及哭音的配音,奠定了全段的悲壮、苦闷、凄凉的腔调,体现了秦腔苦音的腔调韵味,内容介绍的是一个冬季冰冻营中,塑造了环境的阴冷凄凉,“愁的王两鬓斑白了”五咎胡须银钱 飘’ 充分表明了下河东对赵太祖所造成的巨大心里负担和心理压力。下来又接着八个“王好比”的排比句,将他进退两难的处境刻画的淋漓尽致,
二是许愿,赵王侧面在灵堂双手慢慢拨开,并颤抖,大喊,“ 众烈士”这一动作极度的付合当时人物的心理和处境,这一简单朴实的动作。完全展露了秦腔艺术的感染力,从唱词中看,这个词尤显悲壮、凄凉,揭示了赵王祭灵的真心与悲哀。接下来就是忏悔—*—许愿—祭灵—期望—承诺(下河东把你们命丧了,寡人早晚把香烧)从构思和唱词上看,的确给人一个秦腔苦音艺术魅力的再现,也很有创意,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代帝王的讲话,是活人给死人的讲话,是活人与死人面对面的交流,和情感的碰撞,是动与静、生与死之间的联系,完全感觉到生命与非生命之间零距离的接触,这是秦腔独到的艺术,并永远都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是三十六哭。选择在许愿之后,自从前面精彩的九句结束,接着又有“自从把先行丧了命,无一日不哭御先行”。把整个戏情推入到*,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和揪心的痛苦,一时百感交集,于是他从轩袁黄帝,哭到下河东为王哭先行,痛不欲生,一大段感情悲凉的抒发,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孤独,无处、无奈、束手无策的悲怨愤怒心境,因而产生强烈共振的艺术效果。
一段故事讲述了多少年;一曲宫商弹断了多少弦。一声秦腔让繁华尽显;一出老戏让名家璀璨。人因戏闻名,戏因人流传。时光悠远,经典依然。
《下河东》的错用将相,追悔莫及,被一代代演员演绎得惟妙惟肖。 以致于民间有个说法,秦腔一折下河东,哭尽半部中国史。悲情《下河东》和大多数秦腔戏一样都是苦情戏,也许和这块土地的历史有关,在历史上经历过诸多战乱的地方必然有很多悲切的故事。北方人和南方人在性格上差异是很大的,绝对不会因为琐碎的事情过分的动情,但粗犷豪放的北方汉子一旦悲切起来是无法收拾的。“马上皇帝”赵匡胤这一段著名的唱段“三十六哭”: 王好比轩辕黄帝哭苍圣,又好比尧舜哭众生。夏禹王哭父死非命,夏桀王又哭关龙逢……从先秦苦到北宋,何等的壮观。
有句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反映了人生起落沉浮的无常。戏曲中《下河东》指的是宋朝时代的河东,根据记载,在宋朝的时候,河东地区基本上覆盖了山西的大部分地区,而在广义上对于河东的称呼,也指的就是山西一带。由于当时河东地区的首府是在运城,所以《下河东》中的河东城应该指的是山西运城。当时黄河经常改道,可能三十年前还在河东,三十年后就在河西了。戏中的“河东城”,指的就是现在山西运城。
看戏品戏,戏剧所传递的人生哲学,实际上是老祖先一辈辈用一生换来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