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解29】温故知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7 05:1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23:02
【论语·为政】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大意】孔子说:“能从温习已知的知识中悟出新的道理,就可以做老师了。”
“温”字极为形象。解为温燖义。燖,是指用火熟物。后人称急火为煮,慢火为温。温燖,就好比是将食物放炭火中煨,慢慢地由内而外地熟透。古人强调读书要熟读深思,一遍遍反复地读,直读得书中之言如吾口中道出,书中之意如出自吾心,然后才有所得,此与温火熟物的过程相似。又一说“温”乃一团生气,气温过冷过热皆杀生,万紫千红都在春天的温度中酝酿而出,“温”中才有新生。读而不习则易忘,忘则冷。读若不先虚了心去看则易助长,助则热。冷与热皆无益于发明新知。放宽了心思,不使其过热,沉潜反复,不使其冷却,乃为温,温习久长,道理自现。还有一说“温”为凡物将寒而重热之。“故”是已学的知识。“温故”就是在已学知识将要被忘记时,重新温习,以确保不忘。子曰“学而时习之”(1·1),子夏曰“月无忘其所能”(19·5),都是说要重复学习学过的知识。也有人将“温”解为寻绎义,“温故”是指对所学知识加以梳理,使之有条理。黄侃在《国学讲义录·文字学笔记》中指出:“夫所谓学者,有系统条理,而可以用简驭繁之法也。”学不仅要时习,更要如“寻绎”般地对所学知识分条缕析,使杂乱无章的知识储备成为有条理性、系统性的学习,才能提高获得新知识的能力。熟读、虚心、时习、条理都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尽含于“温”字之中。
“温故而知新”有二解:一解为:已学过的知识为故,从已学的知识中发掘出新知乃为新。“温故”,仍只是身外的知识;“知新”,将知识转化为自我的智慧。若只温故,却不知新,所掌握的只是一堆死知识。唯知新,才能“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活学活用,能应对世间无穷之变化。学都是由温故、继承前人已有的知识开始的,但又必须从温故中开发出新知,才是真正的学。不离温故中的知新,也就是“下学上达”(14·37)。下学,学人情事理和书本知识;上达,领悟天道规律。“温故而知新”就是渐渐上达的过程。
另一解为:故,古也,已然之迹;新,今也,当时之事。温故而知新,是指能通古今,学以致用,“考前代之宪章,参当时之得失”。汉儒王充《论衡·谢短》篇云:“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古今不知,称师如何?”陆沉,见《庄子·杂篇·则阳》,谓愚昧、迂执,不合时宜。盲瞽指盲人,谓无知。知古不知今的人,只温故而不能开发出新知,则泥古不化,停滞不前,是为陆沉。知今不知古的人,不温故而凭空开新,其所知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睁眼说瞎话,故为盲瞽。唯能通古今者,方能义理贯通,指导实践。
“可以为师矣”。在孔子看来,学习不重在博闻强记,而贵在发明。为师的资质也不在于广博见识,而是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培养“闻一知十”、举一反三”、“闻诸往而知来者”的思维能力。《荀子·致士篇》:“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做老师方法有四个,但知识广博不包括在内:有尊严而使人畏惧,可以做老师;年老而有威信,可以做老师;诵经解说而不违反师说,可以做老师;知道精微的道理而能论说,可以做老师。《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记问之学是指只知道背诵书本知识。由此可见,博学和记问者都不可以做老师。他们头脑里的知识是死的,都是身外的知识,并无自己心得,不过一台知识贩卖机罢了。即使其知识再广博,也只能一知应对一事,而世事无穷,其所知仍是有限。温故而知新者,能从旧闻中开悟新知,使内外新旧融会成一,以“一”来应对世间无穷变化,是为能学者。能学方能教。老师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温故而知新,乃“渔”之法也,博学和记问,则徒有鱼。故曾子三省“传不习乎?”其所谓“习”,即“温故知新”,所学的知识是否经过自己的思考、判断,是否有自己的阐发,否则是不可以传授于人的。一个人具备温故知新的能力,其所学不忘 ,且日有新知,学业日进,即使不待外求也可自为己师,此可我自创之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