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远之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5 14: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03 02:34
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讲解:子张询问怎么样做到贤明,孔子说:“点滴浸润的谗言、切肤之痛的诬陷不能生效,就可以称为贤明了;点滴浸润的谗言、切肤之痛的诬陷不能生效,就可以称为有远见了。"
荡相遣执讲故事:
子张,即颛孙师。在孔子的学生中,他是个性情激昂,正气凛然之人。老师曾把子夏即卜商和子张放在一起评价:“师也过,商也不及。"用现在的话说,子张说话、做事,坦率,正直,是个性情中人。这样的人,大部分的好人是喜欢的,但也容易犯小人。得罪了小人的直接后果,就是会受到小人谗言的诋毁。从当时的谈话环境看,子张是已经受到了这样的伤害,只不过他碍于面子,没直接跟老师说罢了。估计诋毁他的人,还是自己曾经的朋友,是“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还问老师,如何辨惑?孔子对他说,这就是“惑"呀。人要是迷惑了,就不知如何是好,时间久了,会搞得内心抑郁起来。
他问老师,怎样才能做个有明见之人呢?老师告诉他说:“看清楚这个人在干什么(视其所以),看仔细这个人是怎么干的(观其所由),弄明白这个人心安何处(察其所安)。这样你就知道了别人(知人者智);也知道了自己(自知者明)。既知道了别人,又知道了自己,无论是日积月累的谗言(浸润之谮),还是急迫切身的毁谤(肤受之愬),对于你来说,还能有什么用呢?既然这些谗言诋毁对你不产生作用了,你就不仅仅是有了明见,而且还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呢!"
子张听了夫子的教诲,信由心生,双目清明,更加知道自己是要作“忠信"、“崇德"的人。知道了自己是谁,也就不会再生迷惑,而是慨然行走在仁义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