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5 03:3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1 01:48
怀孕后 *** 、脖子、腋下变得黑嘛嘛,怎么改善及治疗? 「孕期身体开始冒出斑斑点点,想用药膏、雷射治疗又怕产生副作用,怎么办?」不少孕妈咪都有长斑的困扰,除了西医疗法,其实老祖宗也有不少秘方可以治疗孕斑,不但活血祛瘀又可以排毒养颜。一起听听中医怎么说…孕斑顾名思义就是孕期身体出现的黑斑或色素沉淀,中医又称为黧黑斑、面尘,一般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肝斑(Mela *** a)、色素沉淀及因怀孕而颜色变深的斑或痣。肝斑多长在脸部,为大片形状不规则、边界明显的咖啡色斑块,好发于两颊、下巴、嘴唇,少部分会在额头或人中。除了部份孕妇,定期服用避孕药、有家族遗传的妇女也可能长肝斑。色素沉淀则多见于乳晕、肚子中线、腋下、会阴与大腿内侧,好发于体内色素代谢不良的女性身上。因怀孕而颜色变深的斑或痣通常会因为荷尔蒙变化使得数量一并变多。天主教耕莘医院皮肤科主任王佳珍表示,就临床观察,孕斑的类型以色素沉淀最常见,长在脸部的肝斑则相对较少。
孕斑出现的时机通常在怀孕3、4个月~产后1个月之间,产后1个月后则多半会逐渐消退。不过因为孕斑与荷尔蒙息息相关,产后服用避孕药有可能使孕斑再度浮现;容易经痛、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等妇科疾病的人也特别容易长斑。另外,产后1个月内若没有善加保养皮肤,也会使孕斑颜色加深;夏天紫外线较强烈,夏日生产的妈咪产后孕斑颜色加深的机率又比冬日生产的妈咪高出许多。
许多孕妈咪对于脸上、身体长出孕斑感到十分头痛,到底为什么怀孕期间特别容易长出斑点?首先,孕斑的生成可以分为外在与内在两个部份。外在因素不外乎是紫外线曝晒过度、使用不当的化妆品、保养品所致。内在因素则比较多元,譬如遗传容易长斑的基因;雌激素较高、荷尔蒙波动剧烈;甲状腺、肾上腺或卵巢等内分泌系统失调;孕期罹患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或服用慢性疾病的药物;锌、铜等微量元素摄取不均;贫血;孕期容易忧郁、烦躁,情绪不佳或睡眠品质差、长期熬夜也可能产生孕斑。
另一方面,中医主张妇女以血为根本,气血亏虚,皮肤无法获得濡养就容易长斑,因此孕斑的生成和肝、脾、肾等脏腑有密切关系。长期烦躁、紧张、抑郁容易肝气不顺,肝郁化火,灼伤阴血,使脸部气血失调。脾胃营养不良则会使脸部无法获得润泽,脸色容易偏黄并长出褐*的孕斑。肾阴亏虚则可能形成偏灰黑色的斑点。
延伸阅读:女中医不藏私大公开!吃对食物 让你怀孕也有好气色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妇科医师李湘萍指出,中医治疗孕斑分为体质调理、药膳茶饮、穴位 *** 、针灸、推拿、脸部刮痧、面膜等几种方式。体质调理的部份,由于不同证型有不同药方,妈咪可以根据自身症状对应中医证型。舌头暗红、口干火气大,容易情绪不稳、烦躁,伴随偶发性*胀痛的「肝郁气滞」型,可以服用逍遥散加减。脸色苍白、偏黄,容易疲倦,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舌头上齿痕较多,脉象沉软,分泌物多的「脾虚夹湿」型则可服用归脾汤调理。脸色偏灰、暗沉,孕斑较黑,舌红少苔,脉多细数同时伴随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兼证的「肝肾不足」型,可摄取六味地黄丸或二至丸加减。
中医治孕斑3药方
中医证型
肝郁气滞型
脾虚夹湿型
肝肾不足型
特征
舌头暗红、口干火气大,容易情绪不稳、烦躁,伴随偶发性*胀痛。
脸色苍白、偏黄,容易疲倦,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舌头上齿痕较多,脉象沉软,分泌物多。
脸色偏灰、暗沉,孕斑较黑,舌红少苔,脉多细数同时伴随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兼证。
药方
逍遥散加减
归脾汤
六味地黄丸或二至丸加减
药材
茯苓、当归、柴胡、芍药、白术、甘草、干姜、薄荷。
人参、黄耆、龙眼肉、白术、茯苓、生姜、当归、酸枣仁、远志、木香、甘草、大枣。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
资料来源/李湘萍整理/婴儿与母亲杂志编辑部
想用药膳改善孕斑的人,可用天门冬2钱、麦门冬1钱、红枣5颗、冰糖3两、党参3片、白木耳2钱煮成甜点。先将白木耳以温水泡软,待膨胀后洗净杂质置于一侧备用,再把红枣去核与白木耳、天门冬、麦门冬、冰糖、党参一同放入大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水须淹过药材),将装满药材的碗放进电锅中隔水加热,煮至白木耳熟透即可食用。李湘萍医师表示,天门冬、麦门冬具有抗氧化、促进新陈代谢、美白、滋润皮肤的作用,党参则可以促进气血生成并提*门冬、麦门冬的药效,白木耳有养阴润肺的功能,愈软的白木耳可以释放出愈多的植物性胶原蛋白与胺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保持皮肤弹性与健康状态,十分适合长孕斑的妈咪。若不想吃甜点也可以去掉白木耳和冰糖煮成单纯的茶饮服用。
穴位 *** 的部份,除了素有「美容4穴」称号的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李湘萍医师另加上足三里与太冲两处穴道。而由于内分泌功能紊乱也是长斑的原因之一,在手脚穴道之外,也可以 *** 连结身体各部位与生殖系统的耳穴;连结心、肺、内分泌、内生殖器的耳朵穴位可以平衡脏腑、调节各系统功能。 *** 前须以酒精绵消毒耳部皮肤,再以王不留行置于胶布上贴在耳穴上按压,以耳部微热、微痛为按压标准,每天3~4次,一次2~3分钟,每周更换一次胶布,双耳交替,以5次为一个疗程。
1.曲池穴
位置:手肘弯曲时,外侧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功效: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调和营卫之气血,有疏邪热、利关节、祛风湿及调气血之效。
2.合谷穴
位置:手背第1~第2掌骨间,即大拇指与食指中间底端。
功效:疏散风邪、开关通窍、清泄肺气、和胃通肠。
3.血海穴
位置:大腿内侧,髌底内侧上方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功效:根据中医「无瘀不成斑」、「治斑不离血」的说法,临床上多用此穴调血清血、宣通下焦。
4.三阴交穴
位置:足踝内侧上方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
功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可调理肝、脾、肾,使之理气活血、气血充足,另有补脾土、助运化、通气滞、疏下焦与调血室精宫之效。
5.足三里穴
位置:小腿前外侧的外膝眼下方3寸。
功效:此穴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具备调和气血、健脾和胃、和肠消滞、清热化湿、降逆利气和扶正培元之效。
6.太冲穴
位置:脚背第1、第2脚趾中间下方处。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利胆、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