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5 01: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05:52
〈名〉 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田中有菜苗之形。金百文字形,变为从田父声的形声字。
本义:苗) 2.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用于表字之后 》 3. 又如:台甫(敬辞,旧时用度于问人的表字) 4. 通“父”( fù)。
对男性长辈的通称,犹父老 5. 又如回:众甫(各位父老) 6. 通“圃”( pǔ)。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 〈副〉 1. 方才,刚刚 如:年甫二十;甫愈(刚痊愈);甫至(刚到);甫能答(刚刚能) 2. 开始,起初 如:甫当(始终);甫尔(初始) 〈形〉 1. 大的 如:甫田(大田);甫甫(大而众多的)。
甫里先生,人们看见他在甫里耕种,所以这样叫他.先生的个性放纵不拘,喜欢读古代圣人的书,其中最喜欢《春秋》,挑出其中的小毛病.看见文中子王仲淹所写的一本书,其中说“《春秋三传》写出之后,《春秋》就失去其意义了”,他很赞同这种观点.韩晋公曾经写了《春秋通例》,把它刻在石头上,竟然把这种研究学问作为自己一生的任务,并且书中的内容颠倒混乱,没有一处通顺.经过大概百来年,没有谁敢指出其缺点错误.甫里先生担心误导青年人,就写书挑出其中毛病进行辨正.先生平时以读写文章自娱自乐,从来没有稍微放弃过.每写成一本,有的被喜欢的人拿去,后来在别人家发现,也不再说是自己的作品了.少年时钻研诗歌,他写的诗歌,最初时追求奇险怪异,如同破阵对敌一样,到后来达到了平和淡雅的地步.每得到一本书,滚瓜烂熟之后才放回搁置典籍之处.他只要发现哪本书中有错谬之处,立即提笔修改,不以两三次为限度.红、黄两种笔,没有一天从手中离开.借别人的书,那些装订有损坏的,他重新装订好,有文字谬误的,他就勘正.他很高兴听见别人做学问,评讲谈论不知道疲倦.先生虽然家贫,却从来不谈获取利益.先生的居处,有几亩池塘,有三十间房屋,有四百亩田地,不只有十头牛,有五六个农夫.但是他的田地地处低洼之地,只要下一昼夜的暴雨,就与江水连通,分别不出是自己的田还是别人的田了.先生因此受到饥饿的困苦,粮仓里没有一点积蓄,只好亲自带着农具,带领农夫修堤筑坝.从此每年虽然洪水猖狂,也不能跳过他的提防、淹没他的庄稼了.有人讥讽先生,先生说:“为了治水,尧身体瘦弱,舜脸色发黑,大禹手脚打起了硬茧,不都是圣人吗?我只是个老百姓而已,如果不勤劳辛苦,用什么给妻子儿女维持生计呢?况且这同那些名器上的蚤虱、粮仓里的雀鼠有什么区别呢?”先生生性不喜欢同鄙俗之人结交,这种人即使到了门前也见不到他.先生不准备车马,不参加庆贺吊丧之事.家族内外的亲戚朋友,过年过节婚丧嫁娶,他从来没有按时参与来往.有时不冷不热,身体很好又无事之时,先生就乘坐小船,准备帐篷和桌席,只带着一卷书、一套茶具、一副笔墨、一套钓具和一个摇船童子而已.他所到之处有一小点不合意,就径直回来不停留,即使是水鸟腾飞、山鹿惊跑也比不上那么快.人们叫他为江湖散人,先生就写了一篇《江湖散人传》来歌咏.从此,无论是赞赏还是诋毁都不再受影响,对他进行批评或者表扬的话他也不再放在心上.先生个性耿介急躁,遇到事情就立刻发作,总是不能隐忍.不久又后悔,多次改正都不能改掉这个习惯.先生不传播自己的姓名,社会上也没有人知道他,他难道不是像涪翁那样的钓鱼人、打渔的船夫之类的人吗?。
〈名〉 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田中有菜苗之形。金文字形,变为从田父声的形声字。
本义:苗) 2.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用于表字之后 》 3. 又如: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4. 通“父”( fù)。
对男性长辈的通称,犹父老 5. 又如:众甫(各位父老) 6. 通“圃”( pǔ)。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 〈副〉 1. 方才,刚刚 如:年甫二十;甫愈(刚痊愈);甫至(刚到);甫能(刚刚能) 2. 开始,起初 如:甫当(始终);甫尔(初始) 〈形〉 1. 大的 如:甫田(大田);甫甫(大而众多的)。
甫里先生,人们看见他在甫里耕种,所以这样叫他。
先生的个性放纵不拘,喜欢读古代圣人的书,其中最喜欢《春秋》,挑出其中的小毛病。看见文中子王仲淹所写的一本书,其中说“《春秋三传》写出之后,《春秋》就失去其意义了”,他很赞同这种观点。
韩晋公曾经写了《春秋通例》,把它刻在石头上,竟然把这种研究学问作为自己一生的任务,并且书中的内容颠倒混乱,没有一处通顺。经过大概百来年,没有谁敢指出其缺点错误。
甫里先生担心误导青年人,就写书挑出其中毛病进行辨正。先生平时以读写文章自娱自乐,从来没有稍微放弃过。
每写成一本,有的被喜欢的人拿去,后来在别人家发现,也不再说是自己的作品了。少年时钻研诗歌,他写的诗歌,最初时追求奇险怪异,如同破阵对敌一样,到后来达到了平和淡雅的地步。
每得到一本书,滚瓜烂熟之后才放回搁置典籍之处。他只要发现哪本书中有错谬之处,立即提笔修改,不以两三次为限度。
红、黄两种笔,没有一天从手中离开。借别人的书,那些装订有损坏的,他重新装订好,有文字谬误的,他就勘正。
他很高兴听见别人做学问,评讲谈论不知道疲倦。先生虽然家贫,却从来不谈获取利益。
先生的居处,有几亩池塘,有三十间房屋,有四百亩田地,不只有十头牛,有五六个农夫。但是他的田地地处低洼之地,只要下一昼夜的暴雨,就与江水连通,分别不出是自己的田还是别人的田了。
先生因此受到饥饿的困苦,粮仓里没有一点积蓄,只好亲自带着农具,带领农夫修堤筑坝。从此每年虽然洪水猖狂,也不能跳过他的提防、淹没他的庄稼了。
有人讥讽先生,先生说:“为了治水,尧身体瘦弱,舜脸色发黑,大禹手脚打起了硬茧,不都是圣人吗?我只是个老百姓而已,如果不勤劳辛苦,用什么给妻子儿女维持生计呢?况且这同那些名器上的蚤虱、粮仓里的雀鼠有什么区别呢?”先生生性不喜欢同鄙俗之人结交,这种人即使到了门前也见不到他。先生不准备车马,不参加庆贺吊丧之事。
家族内外的亲戚朋友,过年过节婚丧嫁娶,他从来没有按时参与来往。有时不冷不热,身体很好又无事之时,先生就乘坐小船,准备帐篷和桌席,只带着一卷书、一套茶具、一副笔墨、一套钓具和一个摇船童子而已。
他所到之处有一小点不合意,就径直回来不停留,即使是水鸟腾飞、山鹿惊跑也比不上那么快。人们叫他为江湖散人,先生就写了一篇《江湖散人传》来歌咏。
从此,无论是赞赏还是诋毁都不再受影响,对他进行批评或者表扬的话他也不再放在心上。先生个性耿介急躁,遇到事情就立刻发作,总是不能隐忍。
不久又后悔,多次改正都不能改掉这个习惯。先生不传播自己的姓名,社会上也没有人知道他,他难道不是像涪翁那样的钓鱼人、打渔的船夫之类的人吗?。
出自【二十四史 明史】之【郑晓】。
【郑晓传】译文 郑晓,字窒甫,浙江海盐人。嘉靖元年(1522)考中乡试第一名,第二年中进士,做了职方主事。
期间,他坚持天天披阅过去的文牍,得以通晓天下远塞近山及各地兵马的虚实、强弱。尚书金献民嘱托他编写《九边图志》,书成以后,人们争着抄写、传阅。
因为“大礼”之争受到廷杖的刑罚。大同兵变后,他上书极力论说不可赦免主犯。
张孚敬掌权后器重他,想把他安排在翰林院和谏官的位置上,他都不予理睬。父亲死后他回家守丧,过后很长时间得不到起用。
许瓒当时是礼部尚书,把他调入吏部,做考功郎中。夏言被罢相后,世宗恨谏官们没有纠举他,就命令吏部对他们加以考察,分别去留。
大学士严嵩想借此排挤自己不喜欢的人,可是郑晓却拿掉了乔佑等十三个人,这些*多和严嵩关系很好。严嵩这下很是恨他,就把他调入文选司。
严嵩想用赵文华来负责考功司,郑晓对许瓒说:“过去黄祯做文选,调李开先做考功,他们都是山东人,所以皇上不同意。现在调文华来,我就只好避开了。”
许瓒用这个理由谢绝了严嵩。严嵩又想让他的儿子世蕃做尚宝丞,郑晓说:“治中升做知府,符合常例;升做尚宝丞,过去没这个先例。”
严嵩更加恼恨了,后来用郑晓举荐在贬*周铁等人的名义,把他贬出去做和州同知。稍后郑晓升为太仆丞,经南京太常卿,又召入朝,做了刑部右侍郎,不久改调兵部,兼副都御史,负责总督漕运。
当时大江南北都可以看到倭寇,漕运的船只几乎无法航行。郑晓请拨发国库银数十万两,用以建造战舰,修筑城堡,操练兵将,收集粮草。
世宗颁诏同意。中国的奸民得到倭寇的贿赂,很多人和倭寇相勾结,通州人顾表尤其残忍、狡黠,替倭寇充当指导。
因此倭寇的营地都位于要害地带,官兵的虚实也知之无余。郑晓悬重赏抓住顾表并斩了他。
招募勇猛强悍的盐客当兵,增设泰州海防副使,修筑了瓜洲城,并在庙湾、麻洋、云梯等出海口都增派驻兵,设立..望台。就这样先在通州打败倭寇,又在如皋、海门连着获胜,在吕泗袭击他们之后,把倭寇围困在狼山,前后斩敌九百多,倭寇败逃而去。
*后,郑晓又得到晋级,三次受到世宗赏赐的银币。当时倭乱中有很多中国人参加。
郑晓为此上书说:“勇武有谋的中国人,因为无所施展,所以才甘心作贼。国家如果不对这些人广行网罗,让他们有出人头地的台阶,恐怕会有像孙恩、卢循那样的人从中冒出,那样祸就大了。
洪武时倭寇侵略到海州县,凭着高皇帝的声名,加上谋臣老将,修筑城墙,训练士兵,经营了几年,还没能平定下来。后来招募渔户、岛民、盐客、..户编成一支水军达几万人,又派使节过海到倭国宣示刑赏,很久以后,倭人才不敢来侵扰。
现在长江以北虽然太平无事了,但是海面上船只往来,倏忽千里。倭寇依仗华人做他们的耳目,华人又仗着倭寇做自己的爪牙,不详加区分处理,后患可不容易消除啊。”
世宗很是采纳了他一些意见。不久他被召还朝做了吏部左侍郎,又升为南京吏部尚书。
世宗因为郑晓懂得军事,改用他做右都御史,协助办理军事,不久任命他为刑部尚书。俺答把大同右卫围困得很紧,世宗让兵部尚书杨博前去指挥大军作战,于是用郑晓代理兵部事务。
郑晓上书说“:现今军事问题正难办,可是挑选出来听候调遣的三五千京军士兵,竟然还命令他们出去服役打工,怎么进行战务呢?请调他们归队!”世宗即刻听用了他的意见。不久他又回去办理刑部的事务。
那时严嵩的权势更加炙手可热。郑晓一向不喜欢严嵩这个人。
那时候的一些大案如总督王忄予因办案不当,中允郭希颜因论事谬误,郑晓一并从轻判案,严嵩却援用重典。南京造反士卒周山等人杀死侍郎黄懋官,海盗汪直勾结倭寇作乱,郑晓援用重典,严嵩却有意对他们宽大处理。
只有巡抚阮鹗、总督杨顺、御史路楷数案,因为严嵩曲意庇护,郑晓不能完全绳之以法,所以议论者说他断案时罪重罚轻,不合律令。按照先前的事例,在北京的军民诉讼,都呈递状纸给通政司然后送法司审讯、判决。
各个部门有应加审讯的犯人,也要向上送交法司办理,没有自行判决、发落的。后来各个部门不再遵守成规,办起案来纷纷攘攘。
郑晓上书请照先前成规进行,世宗同意了,于是刑部有时也在京郊的府县逮捕犯人。而巡按御史郑存仁认为诉讼应当从下向上,所以传令州县官吏,法司要追拿的犯人,不要轻易交出。
郑晓听说后,领着侍郎赵大..、傅颐按着先前的成规向皇帝争取,存仁也根据律令递了奏章。他们的奏章都被发放给都察院会同刑科评议。
都察院的决议还没有报上去,郑晓又上书为自己辩护。严嵩借此鼓动世宗的火气,使世宗严厉批评了郑晓,然后罢了他的官,两个侍郎也被贬了两级。
郑晓通达经术,熟悉国家的典章制度,当时声望很高。但是被权贵压制,他无法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
回乡以后,他戴着棱形头巾,穿上平民百姓的服装,和家乡的父老交游,碰上他的人并不知道他原本是达官贵人。他死后,他的儿子郑履淳等向朝廷申诉他抗击倭寇的功绩,皇上下诏恢复了他的官职。
隆庆初,追赠太子少保,谥端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