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6 16: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3 11:03
塞外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称塞北。包括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等省、自治区的北部以及蒙古高原,塞外*军事文化中心和林。
雍正皇帝:“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塞外历史
那些远去了的大同历史人物竟然清晰地浮现于眼前,恍如回到了历史的从前。赵武灵王、卫青、霍去病、拓跋王朝、杨家将、萧太后、徐达、李文忠、蓝玉等历史人物一一浮现出来。很多年前,也是在这里,大雪纷飞的塞外,战马嘶鸣的雁门关,尘土飞扬的古战场,他们演绎了多少惊心动魄、载入中国历史的故事。
先说说赵武灵王,春秋战国时赵国国君肃侯之子。当时,他在抗击胡人入侵的战斗中,发现胡人身穿短衣,骑着快马射箭,远比赵*队身穿盔甲、驾驭战车的战斗力强。于是,他召集大臣议论国事,想实行胡服骑射,加强军队战斗力。
但是,群臣以中原文明不应效法野蛮胡人为由纷纷反对。但他坚持认为衣服是为了使用方便,礼教是为了行事方便。圣人审时度势而制定礼法,其目的是为了富国强民。在国家生死危亡时刻,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他克服重重阻力向全国颁发诏谕,命令百姓穿起胡服,学习骑马射箭。不久,赵国便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用武力把疆土一直扩展到河北省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托县一带地区,成为春秋战国七大强国。
古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同赵武灵王一样,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也是一位敢于改革的君主。他亲政后,为了摆脱鲜卑保守势力的影响,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作出了一个向文明先进的汉人学习、百万鲜卑人从大同迁都洛阳的重大决定。
但是,这个决定却遭到了很多王公大臣的反对,连太子都谋反。孝文帝不愧为一代明主,以血的代价完成了改革宏愿。
迁都洛阳后,他颁旨规定,迁来的人一律改为洛阳籍贯,死后要葬在洛阳北邙山,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朝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贵族同汉人士族通婚。他自己就娶了崔、卢、郑、王四姓的女子做正妻,并把几个公主都嫁给汉族大姓。
他的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北魏王朝*和经济的向前发展,促进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使鲜卑族进一步汉化,成了中国著名的历史人物。
扩展资料:
逐渐罕用
塞外一词,在作为划分地理区域时并不像东北、西南之类单纯的方位概念。塞有边界的含意,是指历史上汉族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部落的分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外蒙古的独立,而另外四省在行政区重置后全数撤销(省名仅留下“宁夏”,但省区大量缩小),部分区域划入河北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外,皆成为内蒙古自治区。
由于只剩一个行政区,加上内蒙古本身也不仅包含塞北还有东北的西部部分,再加上上述原因,在如今塞北一词在地理区划上已很少使用。 中华**迁台后,塞外的区划方式与概念仍在地理教科书上继续使用。
直至1990年代教改开始及教科书开放后,为顺应现实划分,现在也已经弃用,但地理位置划分和*不同。中国*将内蒙古划入华北地区,而蒙古地方(外蒙古)则移到世界地理索引作为独立国家标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