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优秀教学设计(两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6 12:0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3 04:13
教学目标:1、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点: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在学习之前,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
二、初读课文1、检查预习,读准确下列字音
沔 挟 胜 殆 暗 殷
2、学生齐读课文。
3、老师范读课文。
4、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2):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5)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6)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三、学生讨论回答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闇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说明:弄清楚了人物关系,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因为从人物人手,也不至于很难。
四、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下节课引出诸葛亮的计策做铺垫。)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人物,自己查阅相关历史书籍,了解当时的背景。找出文中的地名,画一张地形草图,能体现大致方位即可。 第二课时 一、学生快速阅读 二、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博陵、颖川、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
1、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将家乡缀在人名前面。
2、新野:刘备屯兵之所。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用文中话回答,并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3、江东:孙权占据的地方。
4、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
5、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三、出示三国形势图,(虽此时还没有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可以帮助学生有大致的方位概念) 四、请学生将上节课的人物与本节课的地名结合起来,参照地图,分析形势,当一回军事指挥家,为处在困境中的刘备出一条妙计。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不能守
孙权据江东,已经三世,国显民附可以为援
曹操北方,兵力雄厚,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张鲁在益州北面,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有利条件
刘璋据益州险塞,闇弱可攻荆益
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思贤如渴
五、参照课文,将你的计策与诸葛亮的对照一下,看看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 六、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刘璋:据益州险塞,闇弱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第三课时 一、再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通过一番精彩的对话,我们初步了解了诸葛亮,你如何评价他?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四、发《三国演义》第37、38回的资料,做比较阅读。课下写小短文,探讨一下史学家和文学家笔下的诸葛亮有什么不同? 五、把《出师表》与本文结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再次解读历史人物诸葛亮。 课前准备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
创意说明变换角色,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虚拟对话,领略古人情怀。
教学目标1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2感受诸葛亮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3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歌词导入,营造气氛《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薰染)
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的“文眼”是哪句话?为什么?
2.趣味感知隆中方略。教师出示古三*事地图,要求学生转变角色充当诸葛亮为台下的刘备(由同学们充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策略应对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这样的句子是好找的,但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呢,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了,这时,老师应适时点拨。隆中对前,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为文章的“蓄势”内容; 隆中对时,诸葛亮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畅达,从中可以想像到诸葛亮讲话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对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证明诸葛亮自比管、乐并非妄说,此段仍扣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句 ;隆中对后,关、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却“不悦”,刘备便对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一反一正,犹如 *** 之后的余波,把诸葛亮的形象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
2.学生对照地图解说的时候,要启发学生说出诸葛亮那种意气风发的神采,说出诸葛亮那种酣畅淋漓的气势,还要注意说话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 四人小组在台下练习,然后派几个代表上台说,同学们结合课文点评代表们的优劣所在。)
四、品读课文,揣摩妙点同学们精读课文,就文章的结构、条理、语言、详略、战略思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品读仅供参考:
A.结构:蓄势-- *** --余波
B.条理:隆中对话的条理性,不可争、不可图--可争、可图--“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规划(按照这个条理指导背诵)
C.详略:隆中对话正面详写突出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侧面略写他人的评论、语言、行为烘托诸葛亮的形象。。
D.语言:(要引导学生品味言简而意丰的特点)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出来。
2.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
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
E.思想: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两点是最可贵的,实事求是和强调人的因素。曹操的实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诸葛亮认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语气侧重在“人谋”的正确。这里,诸葛亮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从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实际情况出发,诸葛亮制定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方案。在制定这一方案时,主要也是从人的因素来考虑的。
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孙权的情况以后指出:刘备只能在曹操、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外谋出路--首先夺荆州这个“用武之国”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诸葛亮制定这一方案时,更充分地考虑到人的因素:荆州的刘表“不能守”;益州的刘璋又“闇弱”;汉中的张鲁不知爱抚人民,有本领的人都不想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这就提供了夺取荆、益的客观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只有“人和”,才能成就霸业,这样的思想表现了诸葛亮作为*家的远见卓识。
五、虚拟对话,思接千载由精通三国的同学演绎诸葛亮(也可把全班分成两组),同学们可根据课文提炼有趣话题,虚拟对话,古今碰撞,更深刻领会课文内容和古人情怀。
教师可提供以下话题:
1.在《隆中对》中,您很重视“人”的力量,为何在您去世后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
2.“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什么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
3.你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兵分两路,形成钳形之势,这种形势为何没出现?
六、背读课文,积累语言根据隆中对策的思路,进行背诵。
相关链接:
(一)
亮少有逸羣之才,英霸之器,身长8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琼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27,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思考:从这段文字中,诸葛亮是如何帮助刘备摆脱困境,“跨有荆、益”的?
(二)
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
思考:明代的罗贯中以《三国志》中的《隆中对》作为蓝本,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隆中对,让我们来读一读罗贯中的小说,看看小说和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