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7 00: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3 00:05
萧何在刘邦集团中的定位就是文臣之首的丞相,负责镇守后方、足兵足粮、管理后勤,论战功,萧何不如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身经百战的将军们,汉承秦制,一直是以战功来*行赏的,没有战功是不能封侯的,而计算战功的方法主要就是靠打仗获取首级、城池,虽然文官也有计算战功的办法,但是在秦汉时期,往往只有武将比较耀眼。
比如,战国时期的白起,从基层开始,一步一步因为战功被封为武安君,已经到了分封的最高等级,但是身为丞相的范雎仅仅是因为谋略被封为应侯,范雎的分封是因为谋略,那么萧何呢?
论谋略,萧何不如张良和韩信,张良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韩信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身处前线,按理说,张良与韩信的战功肯定比萧何大得多吧,但是在西汉开国功臣表中,张良的排名在62位,韩信的排名在21位,离排名第一的萧何都差了很远,为什么一个镇守后方、足兵足粮、管理后勤的萧何会成为西汉功臣表中排名第一的功臣?
刘邦
萧何之所以成为功臣表第一,完全是因为刘邦一手提拔的,与萧何的战功没有关系,可以说,刘邦提携萧何为第一,完全是违背了秦汉“非功不得封侯”的原则,刘邦给出的理由是“功人”与“功狗”论,刘邦认为萧何是猎人,而曹参、周勃、樊哙、灌婴这些武将是功狗,刘邦人为地把萧何抬高为发现猎物的猎人,然后猎人指挥猎狗追捕猎物,如果猎人没有发现猎物,那么猎狗们是无法发现并追捕猎物的。
刘邦的这个理论在今天看起来,完全就是强辞职夺理,整个楚汉战争中,发现猎物并指挥猎狗追捕猎物的人根本就不是萧何,而是刘邦,整个反秦战争与楚汉战争中,刘邦都是把握大局,并指挥猎们围捕猎物的人,萧何只不过在关中源源不断地为刘邦提供粮食、兵员、补给,就算刘邦打成了光杆司令,只要有萧何在,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兵员开到前线来,这相当于有一个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的造血系统,这是刘邦成功的一个关键,但远远不是刘邦所描述的功人与功狗的理论。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其实,刘邦在说到功人与功狗理论,在最后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史记 萧相国世家》: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其实刘邦前面所说的功人与功狗理论就是故意放烟幕弹一样的效果,真正想表达的就是最后一句话,这话的意思是说: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最多的也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跟随我打天下,所以他的功劳是不能忘怀的。
这话才是刘邦所要表达的重点,萧何把自己本族中的大部分人叫来跟随刘邦,等于是把自己整个家族与刘邦绑在了一起,这等于是向刘邦表忠心的做法,刘邦把萧何的这种做法说给功臣听,这不摆明了是让所有功臣效仿萧何吗?那么问题来了,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刘邦与萧何
楚汉战争时期,萧何负责镇守关中、汉中及巴蜀之地,这些地盘连在一起差不多就秦国统一六国之前的地盘了,谁拥有了这些地盘,就可以效仿当年的秦国统一六国,毕竟秦国统一六国到楚汉战争时期,不过才20几年时间而已,刘邦又是出身社会底层,深知控制地盘的重要性,就算是萧何,刘邦也有些担心,于是刘邦每次就会问萧何派到前线的使者:萧何在做什么?
使者如实告知刘邦,说萧何在关中爱民如子,有着巨大的声望,这更让刘邦担心,因为一旦萧何封闭函谷关,依靠声望自立,汉中、关中、巴蜀之地将成为一个完全的独立王国,这是刘邦最担心的事,最终萧何依靠自污名声才让刘邦放心,这说明刘邦对自己最信任的人,哪怕是你萧何这样的人,都是不放心的。
刘邦不放心的原因就是想维持自己统治的稳定,再加上击败项羽之后,刘邦第一时间对齐王韩信动手,将韩信从齐王迁为楚王,然后改封为淮阴侯,并剥夺了韩信的兵权,这就是消除刘邦所认为的威胁,除了韩信,还有彭越、韩王信、英布、臧荼等,甚至连刘邦的发小卢绾也受到刘邦的怀疑而被*反,刘邦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消除统治隐患,包括封萧何为第一功臣也是这个原因。
曹参
一、萧何是文臣,刘邦抬文压武。
历来只有武将造反,哪有文官造反的?而且那些靠军功起来的功臣集团,个个都是能征贯战的将领,如果刘邦不进行打压武将的话,武将们很可能会持功自傲,有一个例子很典型,当年刘邦准备分封功臣时,有一天看到很多功臣聚在一起商量什么,刘邦就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商量什么?张良说:他们在商量谋反。刘邦听到张良这么说,大吃一惊,因为张良一向很有谋略,看得比较长远,连张良都这么说了,刘邦当然心里有看法。
张良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如果刘邦不好好分封这些功臣,那么这些功臣就会因此而造反,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就是这么个意思。最终张良建议刘邦分封自己最恨的雍齿,来堵上众人的议论之口,最终成功解决这事。
这事虽然解决了,但显然在刘邦心中留了个疙瘩,而且还是有个隐患的疙瘩,指不定哪天功臣们不满分封,就会起来造反,而造反历来只有武将造反,萧何作为文臣是不可能造反的,所以刘邦通过抬高萧何这样的文官,来打压日渐跋扈的武将。
萧何
二、萧何做出了典范。
上文说过,萧何为了自证清白,做了两件事:1是自污清白,强买强卖,刻意抹黑自己的形象。2是萧何将自己的大部分族人都交给刘邦,跟随刘邦在前线作战,这等于是把整个家族的命运放在刘邦手上,当时最残酷的刑法也不过就是灭族,萧何主动把族人交给刘邦当人质,这不就是为了让刘邦放心吗?
刘邦希望将萧何的这种做法推广到整个功臣集团,那样的话,刘邦就把控制所有的功臣,就会消除刘邦对功臣的猜忌,这也是刘邦要大力推荐萧何为第一功臣的理由之一。
刘邦
三、稳定统治。
刘邦的天下是打来的,当战争结束后,整个天下就不需要战争了,武将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治国,而不是打天下,治国最重要的就是文官,而不是武将,当战争结束之后,打压武将已经成为历代开国之君的标准做法,像刘秀、赵匡胤、朱元璋等开国之君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只不过手段不同而已。
刘邦做的是:抬高文官,打压武将。刘秀做的是:让武将放弃兵权,永享富贵。赵匡胤做的是:以和平手段在一次酒会上*迫武将放弃兵权。朱元璋做的是:残酷*武将。
所以,刘邦打压武将,把萧何这样的文官放在功臣表第一,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稳定统治,因为刘邦的年龄大了,而功臣集团很多年龄比刘邦小得多,当刘邦去世后,自己的儿子能不能镇得住这些功臣集团,也是刘邦需要考虑的问题,刘邦做的第一步是在功臣表排名上打压武将,第二步是白马之盟永保功臣富贵,最终的目的就是维护统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3 00:05
萧何在刘邦集团中的定位就是文臣之首的丞相,负责镇守后方、足兵足粮、管理后勤,论战功,萧何不如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身经百战的将军们,汉承秦制,一直是以战功来*行赏的,没有战功是不能封侯的,而计算战功的方法主要就是靠打仗获取首级、城池,虽然文官也有计算战功的办法,但是在秦汉时期,往往只有武将比较耀眼。
比如,战国时期的白起,从基层开始,一步一步因为战功被封为武安君,已经到了分封的最高等级,但是身为丞相的范雎仅仅是因为谋略被封为应侯,范雎的分封是因为谋略,那么萧何呢?
论谋略,萧何不如张良和韩信,张良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韩信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身处前线,按理说,张良与韩信的战功肯定比萧何大得多吧,但是在西汉开国功臣表中,张良的排名在62位,韩信的排名在21位,离排名第一的萧何都差了很远,为什么一个镇守后方、足兵足粮、管理后勤的萧何会成为西汉功臣表中排名第一的功臣?
刘邦
萧何之所以成为功臣表第一,完全是因为刘邦一手提拔的,与萧何的战功没有关系,可以说,刘邦提携萧何为第一,完全是违背了秦汉“非功不得封侯”的原则,刘邦给出的理由是“功人”与“功狗”论,刘邦认为萧何是猎人,而曹参、周勃、樊哙、灌婴这些武将是功狗,刘邦人为地把萧何抬高为发现猎物的猎人,然后猎人指挥猎狗追捕猎物,如果猎人没有发现猎物,那么猎狗们是无法发现并追捕猎物的。
刘邦的这个理论在今天看起来,完全就是强辞职夺理,整个楚汉战争中,发现猎物并指挥猎狗追捕猎物的人根本就不是萧何,而是刘邦,整个反秦战争与楚汉战争中,刘邦都是把握大局,并指挥猎们围捕猎物的人,萧何只不过在关中源源不断地为刘邦提供粮食、兵员、补给,就算刘邦打成了光杆司令,只要有萧何在,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兵员开到前线来,这相当于有一个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的造血系统,这是刘邦成功的一个关键,但远远不是刘邦所描述的功人与功狗的理论。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其实,刘邦在说到功人与功狗理论,在最后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史记 萧相国世家》: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其实刘邦前面所说的功人与功狗理论就是故意放烟幕弹一样的效果,真正想表达的就是最后一句话,这话的意思是说: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最多的也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跟随我打天下,所以他的功劳是不能忘怀的。
这话才是刘邦所要表达的重点,萧何把自己本族中的大部分人叫来跟随刘邦,等于是把自己整个家族与刘邦绑在了一起,这等于是向刘邦表忠心的做法,刘邦把萧何的这种做法说给功臣听,这不摆明了是让所有功臣效仿萧何吗?那么问题来了,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刘邦与萧何
楚汉战争时期,萧何负责镇守关中、汉中及巴蜀之地,这些地盘连在一起差不多就秦国统一六国之前的地盘了,谁拥有了这些地盘,就可以效仿当年的秦国统一六国,毕竟秦国统一六国到楚汉战争时期,不过才20几年时间而已,刘邦又是出身社会底层,深知控制地盘的重要性,就算是萧何,刘邦也有些担心,于是刘邦每次就会问萧何派到前线的使者:萧何在做什么?
使者如实告知刘邦,说萧何在关中爱民如子,有着巨大的声望,这更让刘邦担心,因为一旦萧何封闭函谷关,依靠声望自立,汉中、关中、巴蜀之地将成为一个完全的独立王国,这是刘邦最担心的事,最终萧何依靠自污名声才让刘邦放心,这说明刘邦对自己最信任的人,哪怕是你萧何这样的人,都是不放心的。
刘邦不放心的原因就是想维持自己统治的稳定,再加上击败项羽之后,刘邦第一时间对齐王韩信动手,将韩信从齐王迁为楚王,然后改封为淮阴侯,并剥夺了韩信的兵权,这就是消除刘邦所认为的威胁,除了韩信,还有彭越、韩王信、英布、臧荼等,甚至连刘邦的发小卢绾也受到刘邦的怀疑而被*反,刘邦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消除统治隐患,包括封萧何为第一功臣也是这个原因。
曹参
一、萧何是文臣,刘邦抬文压武。
历来只有武将造反,哪有文官造反的?而且那些靠军功起来的功臣集团,个个都是能征贯战的将领,如果刘邦不进行打压武将的话,武将们很可能会持功自傲,有一个例子很典型,当年刘邦准备分封功臣时,有一天看到很多功臣聚在一起商量什么,刘邦就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商量什么?张良说:他们在商量谋反。刘邦听到张良这么说,大吃一惊,因为张良一向很有谋略,看得比较长远,连张良都这么说了,刘邦当然心里有看法。
张良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如果刘邦不好好分封这些功臣,那么这些功臣就会因此而造反,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就是这么个意思。最终张良建议刘邦分封自己最恨的雍齿,来堵上众人的议论之口,最终成功解决这事。
这事虽然解决了,但显然在刘邦心中留了个疙瘩,而且还是有个隐患的疙瘩,指不定哪天功臣们不满分封,就会起来造反,而造反历来只有武将造反,萧何作为文臣是不可能造反的,所以刘邦通过抬高萧何这样的文官,来打压日渐跋扈的武将。
萧何
二、萧何做出了典范。
上文说过,萧何为了自证清白,做了两件事:1是自污清白,强买强卖,刻意抹黑自己的形象。2是萧何将自己的大部分族人都交给刘邦,跟随刘邦在前线作战,这等于是把整个家族的命运放在刘邦手上,当时最残酷的刑法也不过就是灭族,萧何主动把族人交给刘邦当人质,这不就是为了让刘邦放心吗?
刘邦希望将萧何的这种做法推广到整个功臣集团,那样的话,刘邦就把控制所有的功臣,就会消除刘邦对功臣的猜忌,这也是刘邦要大力推荐萧何为第一功臣的理由之一。
刘邦
三、稳定统治。
刘邦的天下是打来的,当战争结束后,整个天下就不需要战争了,武将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治国,而不是打天下,治国最重要的就是文官,而不是武将,当战争结束之后,打压武将已经成为历代开国之君的标准做法,像刘秀、赵匡胤、朱元璋等开国之君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只不过手段不同而已。
刘邦做的是:抬高文官,打压武将。刘秀做的是:让武将放弃兵权,永享富贵。赵匡胤做的是:以和平手段在一次酒会上*迫武将放弃兵权。朱元璋做的是:残酷*武将。
所以,刘邦打压武将,把萧何这样的文官放在功臣表第一,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稳定统治,因为刘邦的年龄大了,而功臣集团很多年龄比刘邦小得多,当刘邦去世后,自己的儿子能不能镇得住这些功臣集团,也是刘邦需要考虑的问题,刘邦做的第一步是在功臣表排名上打压武将,第二步是白马之盟永保功臣富贵,最终的目的就是维护统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3 00:05
萧何在刘邦集团中的定位就是文臣之首的丞相,负责镇守后方、足兵足粮、管理后勤,论战功,萧何不如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身经百战的将军们,汉承秦制,一直是以战功来*行赏的,没有战功是不能封侯的,而计算战功的方法主要就是靠打仗获取首级、城池,虽然文官也有计算战功的办法,但是在秦汉时期,往往只有武将比较耀眼。
比如,战国时期的白起,从基层开始,一步一步因为战功被封为武安君,已经到了分封的最高等级,但是身为丞相的范雎仅仅是因为谋略被封为应侯,范雎的分封是因为谋略,那么萧何呢?
论谋略,萧何不如张良和韩信,张良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韩信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身处前线,按理说,张良与韩信的战功肯定比萧何大得多吧,但是在西汉开国功臣表中,张良的排名在62位,韩信的排名在21位,离排名第一的萧何都差了很远,为什么一个镇守后方、足兵足粮、管理后勤的萧何会成为西汉功臣表中排名第一的功臣?
刘邦
萧何之所以成为功臣表第一,完全是因为刘邦一手提拔的,与萧何的战功没有关系,可以说,刘邦提携萧何为第一,完全是违背了秦汉“非功不得封侯”的原则,刘邦给出的理由是“功人”与“功狗”论,刘邦认为萧何是猎人,而曹参、周勃、樊哙、灌婴这些武将是功狗,刘邦人为地把萧何抬高为发现猎物的猎人,然后猎人指挥猎狗追捕猎物,如果猎人没有发现猎物,那么猎狗们是无法发现并追捕猎物的。
刘邦的这个理论在今天看起来,完全就是强辞职夺理,整个楚汉战争中,发现猎物并指挥猎狗追捕猎物的人根本就不是萧何,而是刘邦,整个反秦战争与楚汉战争中,刘邦都是把握大局,并指挥猎们围捕猎物的人,萧何只不过在关中源源不断地为刘邦提供粮食、兵员、补给,就算刘邦打成了光杆司令,只要有萧何在,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兵员开到前线来,这相当于有一个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的造血系统,这是刘邦成功的一个关键,但远远不是刘邦所描述的功人与功狗的理论。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其实,刘邦在说到功人与功狗理论,在最后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史记 萧相国世家》: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其实刘邦前面所说的功人与功狗理论就是故意放烟幕弹一样的效果,真正想表达的就是最后一句话,这话的意思是说: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最多的也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跟随我打天下,所以他的功劳是不能忘怀的。
这话才是刘邦所要表达的重点,萧何把自己本族中的大部分人叫来跟随刘邦,等于是把自己整个家族与刘邦绑在了一起,这等于是向刘邦表忠心的做法,刘邦把萧何的这种做法说给功臣听,这不摆明了是让所有功臣效仿萧何吗?那么问题来了,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刘邦与萧何
楚汉战争时期,萧何负责镇守关中、汉中及巴蜀之地,这些地盘连在一起差不多就秦国统一六国之前的地盘了,谁拥有了这些地盘,就可以效仿当年的秦国统一六国,毕竟秦国统一六国到楚汉战争时期,不过才20几年时间而已,刘邦又是出身社会底层,深知控制地盘的重要性,就算是萧何,刘邦也有些担心,于是刘邦每次就会问萧何派到前线的使者:萧何在做什么?
使者如实告知刘邦,说萧何在关中爱民如子,有着巨大的声望,这更让刘邦担心,因为一旦萧何封闭函谷关,依靠声望自立,汉中、关中、巴蜀之地将成为一个完全的独立王国,这是刘邦最担心的事,最终萧何依靠自污名声才让刘邦放心,这说明刘邦对自己最信任的人,哪怕是你萧何这样的人,都是不放心的。
刘邦不放心的原因就是想维持自己统治的稳定,再加上击败项羽之后,刘邦第一时间对齐王韩信动手,将韩信从齐王迁为楚王,然后改封为淮阴侯,并剥夺了韩信的兵权,这就是消除刘邦所认为的威胁,除了韩信,还有彭越、韩王信、英布、臧荼等,甚至连刘邦的发小卢绾也受到刘邦的怀疑而被*反,刘邦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消除统治隐患,包括封萧何为第一功臣也是这个原因。
曹参
一、萧何是文臣,刘邦抬文压武。
历来只有武将造反,哪有文官造反的?而且那些靠军功起来的功臣集团,个个都是能征贯战的将领,如果刘邦不进行打压武将的话,武将们很可能会持功自傲,有一个例子很典型,当年刘邦准备分封功臣时,有一天看到很多功臣聚在一起商量什么,刘邦就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商量什么?张良说:他们在商量谋反。刘邦听到张良这么说,大吃一惊,因为张良一向很有谋略,看得比较长远,连张良都这么说了,刘邦当然心里有看法。
张良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如果刘邦不好好分封这些功臣,那么这些功臣就会因此而造反,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就是这么个意思。最终张良建议刘邦分封自己最恨的雍齿,来堵上众人的议论之口,最终成功解决这事。
这事虽然解决了,但显然在刘邦心中留了个疙瘩,而且还是有个隐患的疙瘩,指不定哪天功臣们不满分封,就会起来造反,而造反历来只有武将造反,萧何作为文臣是不可能造反的,所以刘邦通过抬高萧何这样的文官,来打压日渐跋扈的武将。
萧何
二、萧何做出了典范。
上文说过,萧何为了自证清白,做了两件事:1是自污清白,强买强卖,刻意抹黑自己的形象。2是萧何将自己的大部分族人都交给刘邦,跟随刘邦在前线作战,这等于是把整个家族的命运放在刘邦手上,当时最残酷的刑法也不过就是灭族,萧何主动把族人交给刘邦当人质,这不就是为了让刘邦放心吗?
刘邦希望将萧何的这种做法推广到整个功臣集团,那样的话,刘邦就把控制所有的功臣,就会消除刘邦对功臣的猜忌,这也是刘邦要大力推荐萧何为第一功臣的理由之一。
刘邦
三、稳定统治。
刘邦的天下是打来的,当战争结束后,整个天下就不需要战争了,武将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治国,而不是打天下,治国最重要的就是文官,而不是武将,当战争结束之后,打压武将已经成为历代开国之君的标准做法,像刘秀、赵匡胤、朱元璋等开国之君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只不过手段不同而已。
刘邦做的是:抬高文官,打压武将。刘秀做的是:让武将放弃兵权,永享富贵。赵匡胤做的是:以和平手段在一次酒会上*迫武将放弃兵权。朱元璋做的是:残酷*武将。
所以,刘邦打压武将,把萧何这样的文官放在功臣表第一,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稳定统治,因为刘邦的年龄大了,而功臣集团很多年龄比刘邦小得多,当刘邦去世后,自己的儿子能不能镇得住这些功臣集团,也是刘邦需要考虑的问题,刘邦做的第一步是在功臣表排名上打压武将,第二步是白马之盟永保功臣富贵,最终的目的就是维护统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3 00:05
萧何在刘邦集团中的定位就是文臣之首的丞相,负责镇守后方、足兵足粮、管理后勤,论战功,萧何不如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身经百战的将军们,汉承秦制,一直是以战功来*行赏的,没有战功是不能封侯的,而计算战功的方法主要就是靠打仗获取首级、城池,虽然文官也有计算战功的办法,但是在秦汉时期,往往只有武将比较耀眼。
比如,战国时期的白起,从基层开始,一步一步因为战功被封为武安君,已经到了分封的最高等级,但是身为丞相的范雎仅仅是因为谋略被封为应侯,范雎的分封是因为谋略,那么萧何呢?
论谋略,萧何不如张良和韩信,张良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韩信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身处前线,按理说,张良与韩信的战功肯定比萧何大得多吧,但是在西汉开国功臣表中,张良的排名在62位,韩信的排名在21位,离排名第一的萧何都差了很远,为什么一个镇守后方、足兵足粮、管理后勤的萧何会成为西汉功臣表中排名第一的功臣?
刘邦
萧何之所以成为功臣表第一,完全是因为刘邦一手提拔的,与萧何的战功没有关系,可以说,刘邦提携萧何为第一,完全是违背了秦汉“非功不得封侯”的原则,刘邦给出的理由是“功人”与“功狗”论,刘邦认为萧何是猎人,而曹参、周勃、樊哙、灌婴这些武将是功狗,刘邦人为地把萧何抬高为发现猎物的猎人,然后猎人指挥猎狗追捕猎物,如果猎人没有发现猎物,那么猎狗们是无法发现并追捕猎物的。
刘邦的这个理论在今天看起来,完全就是强辞职夺理,整个楚汉战争中,发现猎物并指挥猎狗追捕猎物的人根本就不是萧何,而是刘邦,整个反秦战争与楚汉战争中,刘邦都是把握大局,并指挥猎们围捕猎物的人,萧何只不过在关中源源不断地为刘邦提供粮食、兵员、补给,就算刘邦打成了光杆司令,只要有萧何在,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兵员开到前线来,这相当于有一个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的造血系统,这是刘邦成功的一个关键,但远远不是刘邦所描述的功人与功狗的理论。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其实,刘邦在说到功人与功狗理论,在最后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史记 萧相国世家》: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其实刘邦前面所说的功人与功狗理论就是故意放烟幕弹一样的效果,真正想表达的就是最后一句话,这话的意思是说: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最多的也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跟随我打天下,所以他的功劳是不能忘怀的。
这话才是刘邦所要表达的重点,萧何把自己本族中的大部分人叫来跟随刘邦,等于是把自己整个家族与刘邦绑在了一起,这等于是向刘邦表忠心的做法,刘邦把萧何的这种做法说给功臣听,这不摆明了是让所有功臣效仿萧何吗?那么问题来了,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刘邦与萧何
楚汉战争时期,萧何负责镇守关中、汉中及巴蜀之地,这些地盘连在一起差不多就秦国统一六国之前的地盘了,谁拥有了这些地盘,就可以效仿当年的秦国统一六国,毕竟秦国统一六国到楚汉战争时期,不过才20几年时间而已,刘邦又是出身社会底层,深知控制地盘的重要性,就算是萧何,刘邦也有些担心,于是刘邦每次就会问萧何派到前线的使者:萧何在做什么?
使者如实告知刘邦,说萧何在关中爱民如子,有着巨大的声望,这更让刘邦担心,因为一旦萧何封闭函谷关,依靠声望自立,汉中、关中、巴蜀之地将成为一个完全的独立王国,这是刘邦最担心的事,最终萧何依靠自污名声才让刘邦放心,这说明刘邦对自己最信任的人,哪怕是你萧何这样的人,都是不放心的。
刘邦不放心的原因就是想维持自己统治的稳定,再加上击败项羽之后,刘邦第一时间对齐王韩信动手,将韩信从齐王迁为楚王,然后改封为淮阴侯,并剥夺了韩信的兵权,这就是消除刘邦所认为的威胁,除了韩信,还有彭越、韩王信、英布、臧荼等,甚至连刘邦的发小卢绾也受到刘邦的怀疑而被*反,刘邦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消除统治隐患,包括封萧何为第一功臣也是这个原因。
曹参
一、萧何是文臣,刘邦抬文压武。
历来只有武将造反,哪有文官造反的?而且那些靠军功起来的功臣集团,个个都是能征贯战的将领,如果刘邦不进行打压武将的话,武将们很可能会持功自傲,有一个例子很典型,当年刘邦准备分封功臣时,有一天看到很多功臣聚在一起商量什么,刘邦就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商量什么?张良说:他们在商量谋反。刘邦听到张良这么说,大吃一惊,因为张良一向很有谋略,看得比较长远,连张良都这么说了,刘邦当然心里有看法。
张良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如果刘邦不好好分封这些功臣,那么这些功臣就会因此而造反,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就是这么个意思。最终张良建议刘邦分封自己最恨的雍齿,来堵上众人的议论之口,最终成功解决这事。
这事虽然解决了,但显然在刘邦心中留了个疙瘩,而且还是有个隐患的疙瘩,指不定哪天功臣们不满分封,就会起来造反,而造反历来只有武将造反,萧何作为文臣是不可能造反的,所以刘邦通过抬高萧何这样的文官,来打压日渐跋扈的武将。
萧何
二、萧何做出了典范。
上文说过,萧何为了自证清白,做了两件事:1是自污清白,强买强卖,刻意抹黑自己的形象。2是萧何将自己的大部分族人都交给刘邦,跟随刘邦在前线作战,这等于是把整个家族的命运放在刘邦手上,当时最残酷的刑法也不过就是灭族,萧何主动把族人交给刘邦当人质,这不就是为了让刘邦放心吗?
刘邦希望将萧何的这种做法推广到整个功臣集团,那样的话,刘邦就把控制所有的功臣,就会消除刘邦对功臣的猜忌,这也是刘邦要大力推荐萧何为第一功臣的理由之一。
刘邦
三、稳定统治。
刘邦的天下是打来的,当战争结束后,整个天下就不需要战争了,武将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治国,而不是打天下,治国最重要的就是文官,而不是武将,当战争结束之后,打压武将已经成为历代开国之君的标准做法,像刘秀、赵匡胤、朱元璋等开国之君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只不过手段不同而已。
刘邦做的是:抬高文官,打压武将。刘秀做的是:让武将放弃兵权,永享富贵。赵匡胤做的是:以和平手段在一次酒会上*迫武将放弃兵权。朱元璋做的是:残酷*武将。
所以,刘邦打压武将,把萧何这样的文官放在功臣表第一,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稳定统治,因为刘邦的年龄大了,而功臣集团很多年龄比刘邦小得多,当刘邦去世后,自己的儿子能不能镇得住这些功臣集团,也是刘邦需要考虑的问题,刘邦做的第一步是在功臣表排名上打压武将,第二步是白马之盟永保功臣富贵,最终的目的就是维护统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3 00:05
萧何在刘邦集团中的定位就是文臣之首的丞相,负责镇守后方、足兵足粮、管理后勤,论战功,萧何不如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身经百战的将军们,汉承秦制,一直是以战功来*行赏的,没有战功是不能封侯的,而计算战功的方法主要就是靠打仗获取首级、城池,虽然文官也有计算战功的办法,但是在秦汉时期,往往只有武将比较耀眼。
比如,战国时期的白起,从基层开始,一步一步因为战功被封为武安君,已经到了分封的最高等级,但是身为丞相的范雎仅仅是因为谋略被封为应侯,范雎的分封是因为谋略,那么萧何呢?
论谋略,萧何不如张良和韩信,张良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韩信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身处前线,按理说,张良与韩信的战功肯定比萧何大得多吧,但是在西汉开国功臣表中,张良的排名在62位,韩信的排名在21位,离排名第一的萧何都差了很远,为什么一个镇守后方、足兵足粮、管理后勤的萧何会成为西汉功臣表中排名第一的功臣?
刘邦
萧何之所以成为功臣表第一,完全是因为刘邦一手提拔的,与萧何的战功没有关系,可以说,刘邦提携萧何为第一,完全是违背了秦汉“非功不得封侯”的原则,刘邦给出的理由是“功人”与“功狗”论,刘邦认为萧何是猎人,而曹参、周勃、樊哙、灌婴这些武将是功狗,刘邦人为地把萧何抬高为发现猎物的猎人,然后猎人指挥猎狗追捕猎物,如果猎人没有发现猎物,那么猎狗们是无法发现并追捕猎物的。
刘邦的这个理论在今天看起来,完全就是强辞职夺理,整个楚汉战争中,发现猎物并指挥猎狗追捕猎物的人根本就不是萧何,而是刘邦,整个反秦战争与楚汉战争中,刘邦都是把握大局,并指挥猎们围捕猎物的人,萧何只不过在关中源源不断地为刘邦提供粮食、兵员、补给,就算刘邦打成了光杆司令,只要有萧何在,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兵员开到前线来,这相当于有一个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的造血系统,这是刘邦成功的一个关键,但远远不是刘邦所描述的功人与功狗的理论。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其实,刘邦在说到功人与功狗理论,在最后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史记 萧相国世家》: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其实刘邦前面所说的功人与功狗理论就是故意放烟幕弹一样的效果,真正想表达的就是最后一句话,这话的意思是说: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最多的也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跟随我打天下,所以他的功劳是不能忘怀的。
这话才是刘邦所要表达的重点,萧何把自己本族中的大部分人叫来跟随刘邦,等于是把自己整个家族与刘邦绑在了一起,这等于是向刘邦表忠心的做法,刘邦把萧何的这种做法说给功臣听,这不摆明了是让所有功臣效仿萧何吗?那么问题来了,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刘邦与萧何
楚汉战争时期,萧何负责镇守关中、汉中及巴蜀之地,这些地盘连在一起差不多就秦国统一六国之前的地盘了,谁拥有了这些地盘,就可以效仿当年的秦国统一六国,毕竟秦国统一六国到楚汉战争时期,不过才20几年时间而已,刘邦又是出身社会底层,深知控制地盘的重要性,就算是萧何,刘邦也有些担心,于是刘邦每次就会问萧何派到前线的使者:萧何在做什么?
使者如实告知刘邦,说萧何在关中爱民如子,有着巨大的声望,这更让刘邦担心,因为一旦萧何封闭函谷关,依靠声望自立,汉中、关中、巴蜀之地将成为一个完全的独立王国,这是刘邦最担心的事,最终萧何依靠自污名声才让刘邦放心,这说明刘邦对自己最信任的人,哪怕是你萧何这样的人,都是不放心的。
刘邦不放心的原因就是想维持自己统治的稳定,再加上击败项羽之后,刘邦第一时间对齐王韩信动手,将韩信从齐王迁为楚王,然后改封为淮阴侯,并剥夺了韩信的兵权,这就是消除刘邦所认为的威胁,除了韩信,还有彭越、韩王信、英布、臧荼等,甚至连刘邦的发小卢绾也受到刘邦的怀疑而被*反,刘邦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消除统治隐患,包括封萧何为第一功臣也是这个原因。
曹参
一、萧何是文臣,刘邦抬文压武。
历来只有武将造反,哪有文官造反的?而且那些靠军功起来的功臣集团,个个都是能征贯战的将领,如果刘邦不进行打压武将的话,武将们很可能会持功自傲,有一个例子很典型,当年刘邦准备分封功臣时,有一天看到很多功臣聚在一起商量什么,刘邦就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商量什么?张良说:他们在商量谋反。刘邦听到张良这么说,大吃一惊,因为张良一向很有谋略,看得比较长远,连张良都这么说了,刘邦当然心里有看法。
张良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如果刘邦不好好分封这些功臣,那么这些功臣就会因此而造反,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就是这么个意思。最终张良建议刘邦分封自己最恨的雍齿,来堵上众人的议论之口,最终成功解决这事。
这事虽然解决了,但显然在刘邦心中留了个疙瘩,而且还是有个隐患的疙瘩,指不定哪天功臣们不满分封,就会起来造反,而造反历来只有武将造反,萧何作为文臣是不可能造反的,所以刘邦通过抬高萧何这样的文官,来打压日渐跋扈的武将。
萧何
二、萧何做出了典范。
上文说过,萧何为了自证清白,做了两件事:1是自污清白,强买强卖,刻意抹黑自己的形象。2是萧何将自己的大部分族人都交给刘邦,跟随刘邦在前线作战,这等于是把整个家族的命运放在刘邦手上,当时最残酷的刑法也不过就是灭族,萧何主动把族人交给刘邦当人质,这不就是为了让刘邦放心吗?
刘邦希望将萧何的这种做法推广到整个功臣集团,那样的话,刘邦就把控制所有的功臣,就会消除刘邦对功臣的猜忌,这也是刘邦要大力推荐萧何为第一功臣的理由之一。
刘邦
三、稳定统治。
刘邦的天下是打来的,当战争结束后,整个天下就不需要战争了,武将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治国,而不是打天下,治国最重要的就是文官,而不是武将,当战争结束之后,打压武将已经成为历代开国之君的标准做法,像刘秀、赵匡胤、朱元璋等开国之君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只不过手段不同而已。
刘邦做的是:抬高文官,打压武将。刘秀做的是:让武将放弃兵权,永享富贵。赵匡胤做的是:以和平手段在一次酒会上*迫武将放弃兵权。朱元璋做的是:残酷*武将。
所以,刘邦打压武将,把萧何这样的文官放在功臣表第一,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稳定统治,因为刘邦的年龄大了,而功臣集团很多年龄比刘邦小得多,当刘邦去世后,自己的儿子能不能镇得住这些功臣集团,也是刘邦需要考虑的问题,刘邦做的第一步是在功臣表排名上打压武将,第二步是白马之盟永保功臣富贵,最终的目的就是维护统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3 00:05
萧何在刘邦集团中的定位就是文臣之首的丞相,负责镇守后方、足兵足粮、管理后勤,论战功,萧何不如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身经百战的将军们,汉承秦制,一直是以战功来*行赏的,没有战功是不能封侯的,而计算战功的方法主要就是靠打仗获取首级、城池,虽然文官也有计算战功的办法,但是在秦汉时期,往往只有武将比较耀眼。
比如,战国时期的白起,从基层开始,一步一步因为战功被封为武安君,已经到了分封的最高等级,但是身为丞相的范雎仅仅是因为谋略被封为应侯,范雎的分封是因为谋略,那么萧何呢?
论谋略,萧何不如张良和韩信,张良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韩信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身处前线,按理说,张良与韩信的战功肯定比萧何大得多吧,但是在西汉开国功臣表中,张良的排名在62位,韩信的排名在21位,离排名第一的萧何都差了很远,为什么一个镇守后方、足兵足粮、管理后勤的萧何会成为西汉功臣表中排名第一的功臣?
刘邦
萧何之所以成为功臣表第一,完全是因为刘邦一手提拔的,与萧何的战功没有关系,可以说,刘邦提携萧何为第一,完全是违背了秦汉“非功不得封侯”的原则,刘邦给出的理由是“功人”与“功狗”论,刘邦认为萧何是猎人,而曹参、周勃、樊哙、灌婴这些武将是功狗,刘邦人为地把萧何抬高为发现猎物的猎人,然后猎人指挥猎狗追捕猎物,如果猎人没有发现猎物,那么猎狗们是无法发现并追捕猎物的。
刘邦的这个理论在今天看起来,完全就是强辞职夺理,整个楚汉战争中,发现猎物并指挥猎狗追捕猎物的人根本就不是萧何,而是刘邦,整个反秦战争与楚汉战争中,刘邦都是把握大局,并指挥猎们围捕猎物的人,萧何只不过在关中源源不断地为刘邦提供粮食、兵员、补给,就算刘邦打成了光杆司令,只要有萧何在,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兵员开到前线来,这相当于有一个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的造血系统,这是刘邦成功的一个关键,但远远不是刘邦所描述的功人与功狗的理论。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其实,刘邦在说到功人与功狗理论,在最后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史记 萧相国世家》: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其实刘邦前面所说的功人与功狗理论就是故意放烟幕弹一样的效果,真正想表达的就是最后一句话,这话的意思是说: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最多的也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跟随我打天下,所以他的功劳是不能忘怀的。
这话才是刘邦所要表达的重点,萧何把自己本族中的大部分人叫来跟随刘邦,等于是把自己整个家族与刘邦绑在了一起,这等于是向刘邦表忠心的做法,刘邦把萧何的这种做法说给功臣听,这不摆明了是让所有功臣效仿萧何吗?那么问题来了,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刘邦与萧何
楚汉战争时期,萧何负责镇守关中、汉中及巴蜀之地,这些地盘连在一起差不多就秦国统一六国之前的地盘了,谁拥有了这些地盘,就可以效仿当年的秦国统一六国,毕竟秦国统一六国到楚汉战争时期,不过才20几年时间而已,刘邦又是出身社会底层,深知控制地盘的重要性,就算是萧何,刘邦也有些担心,于是刘邦每次就会问萧何派到前线的使者:萧何在做什么?
使者如实告知刘邦,说萧何在关中爱民如子,有着巨大的声望,这更让刘邦担心,因为一旦萧何封闭函谷关,依靠声望自立,汉中、关中、巴蜀之地将成为一个完全的独立王国,这是刘邦最担心的事,最终萧何依靠自污名声才让刘邦放心,这说明刘邦对自己最信任的人,哪怕是你萧何这样的人,都是不放心的。
刘邦不放心的原因就是想维持自己统治的稳定,再加上击败项羽之后,刘邦第一时间对齐王韩信动手,将韩信从齐王迁为楚王,然后改封为淮阴侯,并剥夺了韩信的兵权,这就是消除刘邦所认为的威胁,除了韩信,还有彭越、韩王信、英布、臧荼等,甚至连刘邦的发小卢绾也受到刘邦的怀疑而被*反,刘邦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消除统治隐患,包括封萧何为第一功臣也是这个原因。
曹参
一、萧何是文臣,刘邦抬文压武。
历来只有武将造反,哪有文官造反的?而且那些靠军功起来的功臣集团,个个都是能征贯战的将领,如果刘邦不进行打压武将的话,武将们很可能会持功自傲,有一个例子很典型,当年刘邦准备分封功臣时,有一天看到很多功臣聚在一起商量什么,刘邦就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商量什么?张良说:他们在商量谋反。刘邦听到张良这么说,大吃一惊,因为张良一向很有谋略,看得比较长远,连张良都这么说了,刘邦当然心里有看法。
张良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如果刘邦不好好分封这些功臣,那么这些功臣就会因此而造反,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就是这么个意思。最终张良建议刘邦分封自己最恨的雍齿,来堵上众人的议论之口,最终成功解决这事。
这事虽然解决了,但显然在刘邦心中留了个疙瘩,而且还是有个隐患的疙瘩,指不定哪天功臣们不满分封,就会起来造反,而造反历来只有武将造反,萧何作为文臣是不可能造反的,所以刘邦通过抬高萧何这样的文官,来打压日渐跋扈的武将。
萧何
二、萧何做出了典范。
上文说过,萧何为了自证清白,做了两件事:1是自污清白,强买强卖,刻意抹黑自己的形象。2是萧何将自己的大部分族人都交给刘邦,跟随刘邦在前线作战,这等于是把整个家族的命运放在刘邦手上,当时最残酷的刑法也不过就是灭族,萧何主动把族人交给刘邦当人质,这不就是为了让刘邦放心吗?
刘邦希望将萧何的这种做法推广到整个功臣集团,那样的话,刘邦就把控制所有的功臣,就会消除刘邦对功臣的猜忌,这也是刘邦要大力推荐萧何为第一功臣的理由之一。
刘邦
三、稳定统治。
刘邦的天下是打来的,当战争结束后,整个天下就不需要战争了,武将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治国,而不是打天下,治国最重要的就是文官,而不是武将,当战争结束之后,打压武将已经成为历代开国之君的标准做法,像刘秀、赵匡胤、朱元璋等开国之君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只不过手段不同而已。
刘邦做的是:抬高文官,打压武将。刘秀做的是:让武将放弃兵权,永享富贵。赵匡胤做的是:以和平手段在一次酒会上*迫武将放弃兵权。朱元璋做的是:残酷*武将。
所以,刘邦打压武将,把萧何这样的文官放在功臣表第一,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稳定统治,因为刘邦的年龄大了,而功臣集团很多年龄比刘邦小得多,当刘邦去世后,自己的儿子能不能镇得住这些功臣集团,也是刘邦需要考虑的问题,刘邦做的第一步是在功臣表排名上打压武将,第二步是白马之盟永保功臣富贵,最终的目的就是维护统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3 00:06
萧何在刘邦集团中的定位就是文臣之首的丞相,负责镇守后方、足兵足粮、管理后勤,论战功,萧何不如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身经百战的将军们,汉承秦制,一直是以战功来*行赏的,没有战功是不能封侯的,而计算战功的方法主要就是靠打仗获取首级、城池,虽然文官也有计算战功的办法,但是在秦汉时期,往往只有武将比较耀眼。
比如,战国时期的白起,从基层开始,一步一步因为战功被封为武安君,已经到了分封的最高等级,但是身为丞相的范雎仅仅是因为谋略被封为应侯,范雎的分封是因为谋略,那么萧何呢?
论谋略,萧何不如张良和韩信,张良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韩信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身处前线,按理说,张良与韩信的战功肯定比萧何大得多吧,但是在西汉开国功臣表中,张良的排名在62位,韩信的排名在21位,离排名第一的萧何都差了很远,为什么一个镇守后方、足兵足粮、管理后勤的萧何会成为西汉功臣表中排名第一的功臣?
刘邦
萧何之所以成为功臣表第一,完全是因为刘邦一手提拔的,与萧何的战功没有关系,可以说,刘邦提携萧何为第一,完全是违背了秦汉“非功不得封侯”的原则,刘邦给出的理由是“功人”与“功狗”论,刘邦认为萧何是猎人,而曹参、周勃、樊哙、灌婴这些武将是功狗,刘邦人为地把萧何抬高为发现猎物的猎人,然后猎人指挥猎狗追捕猎物,如果猎人没有发现猎物,那么猎狗们是无法发现并追捕猎物的。
刘邦的这个理论在今天看起来,完全就是强辞职夺理,整个楚汉战争中,发现猎物并指挥猎狗追捕猎物的人根本就不是萧何,而是刘邦,整个反秦战争与楚汉战争中,刘邦都是把握大局,并指挥猎们围捕猎物的人,萧何只不过在关中源源不断地为刘邦提供粮食、兵员、补给,就算刘邦打成了光杆司令,只要有萧何在,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兵员开到前线来,这相当于有一个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的造血系统,这是刘邦成功的一个关键,但远远不是刘邦所描述的功人与功狗的理论。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其实,刘邦在说到功人与功狗理论,在最后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史记 萧相国世家》: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其实刘邦前面所说的功人与功狗理论就是故意放烟幕弹一样的效果,真正想表达的就是最后一句话,这话的意思是说: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最多的也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跟随我打天下,所以他的功劳是不能忘怀的。
这话才是刘邦所要表达的重点,萧何把自己本族中的大部分人叫来跟随刘邦,等于是把自己整个家族与刘邦绑在了一起,这等于是向刘邦表忠心的做法,刘邦把萧何的这种做法说给功臣听,这不摆明了是让所有功臣效仿萧何吗?那么问题来了,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刘邦与萧何
楚汉战争时期,萧何负责镇守关中、汉中及巴蜀之地,这些地盘连在一起差不多就秦国统一六国之前的地盘了,谁拥有了这些地盘,就可以效仿当年的秦国统一六国,毕竟秦国统一六国到楚汉战争时期,不过才20几年时间而已,刘邦又是出身社会底层,深知控制地盘的重要性,就算是萧何,刘邦也有些担心,于是刘邦每次就会问萧何派到前线的使者:萧何在做什么?
使者如实告知刘邦,说萧何在关中爱民如子,有着巨大的声望,这更让刘邦担心,因为一旦萧何封闭函谷关,依靠声望自立,汉中、关中、巴蜀之地将成为一个完全的独立王国,这是刘邦最担心的事,最终萧何依靠自污名声才让刘邦放心,这说明刘邦对自己最信任的人,哪怕是你萧何这样的人,都是不放心的。
刘邦不放心的原因就是想维持自己统治的稳定,再加上击败项羽之后,刘邦第一时间对齐王韩信动手,将韩信从齐王迁为楚王,然后改封为淮阴侯,并剥夺了韩信的兵权,这就是消除刘邦所认为的威胁,除了韩信,还有彭越、韩王信、英布、臧荼等,甚至连刘邦的发小卢绾也受到刘邦的怀疑而被*反,刘邦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消除统治隐患,包括封萧何为第一功臣也是这个原因。
曹参
一、萧何是文臣,刘邦抬文压武。
历来只有武将造反,哪有文官造反的?而且那些靠军功起来的功臣集团,个个都是能征贯战的将领,如果刘邦不进行打压武将的话,武将们很可能会持功自傲,有一个例子很典型,当年刘邦准备分封功臣时,有一天看到很多功臣聚在一起商量什么,刘邦就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商量什么?张良说:他们在商量谋反。刘邦听到张良这么说,大吃一惊,因为张良一向很有谋略,看得比较长远,连张良都这么说了,刘邦当然心里有看法。
张良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如果刘邦不好好分封这些功臣,那么这些功臣就会因此而造反,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但就是这么个意思。最终张良建议刘邦分封自己最恨的雍齿,来堵上众人的议论之口,最终成功解决这事。
这事虽然解决了,但显然在刘邦心中留了个疙瘩,而且还是有个隐患的疙瘩,指不定哪天功臣们不满分封,就会起来造反,而造反历来只有武将造反,萧何作为文臣是不可能造反的,所以刘邦通过抬高萧何这样的文官,来打压日渐跋扈的武将。
萧何
二、萧何做出了典范。
上文说过,萧何为了自证清白,做了两件事:1是自污清白,强买强卖,刻意抹黑自己的形象。2是萧何将自己的大部分族人都交给刘邦,跟随刘邦在前线作战,这等于是把整个家族的命运放在刘邦手上,当时最残酷的刑法也不过就是灭族,萧何主动把族人交给刘邦当人质,这不就是为了让刘邦放心吗?
刘邦希望将萧何的这种做法推广到整个功臣集团,那样的话,刘邦就把控制所有的功臣,就会消除刘邦对功臣的猜忌,这也是刘邦要大力推荐萧何为第一功臣的理由之一。
刘邦
三、稳定统治。
刘邦的天下是打来的,当战争结束后,整个天下就不需要战争了,武将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治国,而不是打天下,治国最重要的就是文官,而不是武将,当战争结束之后,打压武将已经成为历代开国之君的标准做法,像刘秀、赵匡胤、朱元璋等开国之君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只不过手段不同而已。
刘邦做的是:抬高文官,打压武将。刘秀做的是:让武将放弃兵权,永享富贵。赵匡胤做的是:以和平手段在一次酒会上*迫武将放弃兵权。朱元璋做的是:残酷*武将。
所以,刘邦打压武将,把萧何这样的文官放在功臣表第一,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稳定统治,因为刘邦的年龄大了,而功臣集团很多年龄比刘邦小得多,当刘邦去世后,自己的儿子能不能镇得住这些功臣集团,也是刘邦需要考虑的问题,刘邦做的第一步是在功臣表排名上打压武将,第二步是白马之盟永保功臣富贵,最终的目的就是维护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