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5 13: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1:51
古人讲“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到无时想有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忘战必危,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结果加速了周王朝的覆灭。尽管今天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竞争愈演愈烈,但战争仍是威胁*的第一杀手。通过阅读本文,我们要“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发奋读书,报效祖国。
兵实不可黩,但亦不可废、不可无备。慎战,决不是不战,更不是忘战。古人一方面指出,“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同时又指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第一》)。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好战必亡,是黩武所致。而止戈忘战,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同样会因疏于戒备而导致亡国。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和人们一相情愿的善良愿望,会使一些人产生和平麻痹思想、放松警惕,认为战争离我们很远,强调国防、军队建设和备战意识,是劳民伤财,多此一举。止武忘战思想,是相对和平时期一种极为有害的思潮和容易出现的通病,它严重地麻痹着人们的思想、涣散着人们的斗志,直接危害着国家的安全稳定与生存环境,因而是要不得的。古人曰:“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同上)。当社会矛盾用正常的方法不能解决时,就需采用变法,这种变法就是战争。当战争迫在眉睫时,任何中间人去劝说、斡旋都是没有作用的,战争的方式往往成为解决问题的最终手段。因此,为了维护本国、本阶级的根本利益,战争手段是不可或缺的,战争准备是不可忽视的,止武忘战的思想是极其危险的。
古兵法曰,“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世故人情的变化,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要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仅靠“道德”和“仁义”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历史上,“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商君书·开塞第七》),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儒家无数次地强调“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章句上》),痛斥“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子不志于仁,而求为强战,是辅桀也”,“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老子·道经》)也无济于事。“当今争于气力”,更能深刻说明阶级社会局势的发展和演变、国家的兴衰、聚合和强弱。所以,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必须加强军备,准备战争,“治兵然后可以息兵,讲武而后可言偃武”(《筹海图编》),才是合乎时宜的明智之举。古人认为,“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管子·立政第四》)。如果废止军备的言论占了上风,刀*入库、马放南山、不言武事,即使有地理上的险阻之利也是守不住的。不分敌我的“兼爱”言论占了上风,士兵就会丧失战斗意志,不愿意作战。一个国家只有常习“武事”,才能避免“战事”,充分搞好武备,才能拥有和平。“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曷冠子·卷上·近迭》)。常讲武事、长于戒备,而又不穷兵黩武,才能使国家、民族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