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打破了结构上分片的定格,前七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京师上元节景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5 06:1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9:02
小题1:①时光流逝,往事如梦,白发愁丝,年华老去,内心深沉感伤。(1分)
②被贬之苦:昔日亲历京城上元节热闹繁盛,而今僻居乡里,美景不在,内心满怀失落。(2分)
③亡国之苦:昔日歌舞升平,而今国家破亡,内心无限怅恨。(2分)
小题2:①虚实结合。(1分)当年汴京元宵花灯的繁盛、万众欢乐的场景是虚写,但最后两句词意陡转,作者看到眼前萧索凄清的情景是实写,表达了作者抚今追昔、恍若隔世的感叹。(2分)②对比。(1分)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此时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用往昔的乐景和此刻的萧疏凄清作对比,突出词人内心的愁绪。(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南渡词人,亲身经历了靖康这难翻天覆地的剧变,每借怀旧之作来抒发他们的身世之感、家国恨,这首小词,便是此类作品中的佼佼者。上元佳节,故都汴梁,年年此时,彩灯辉耀,宫室街衢,游人川流,渲闹异常;皇帝端坐御楼赏灯,夜深方才起驾回宫。这首词打破了结构上分片的定格。从文义看,前七句和后两句,是意境迥异、对比鲜明的。前七句,词人从怀旧入手 ,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玖于街衢之间。斗转星移,龙驾回宫此时万众狂欢更趋*。这幅上元节情景,完全是记实。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回忆,上元的汴京“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此外该书还记载的:“别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飏,酒兴融恰,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宝骑马骎骎,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 笙簧未彻 。”这从一侧面反映了民间情景,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豪贵之家此夕宴乐之盛,但如其自序所云“未尝经从”,故从阙略罢了。“五侯”,这是个典故是说汉代外戚、 宦官有五人同时封侯之的。故以后用它泛称权贵之家为侯家。如此良辰美景,是何等繁盛、万众何等欢乐,但在最后两句,词意陡转,在我们面前突现了一个萧索凄 清的境界:“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小题2:
试题分析:“而今”二字,把上元狂欢的画面抛到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实为虚的妙笔;同时,又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词人抚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当年身为贵胄(向子諲是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的再从侄 ),曾出入宫闱,备受恩宠 ,如今却是一个皤然老翁;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如今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的确如王夫之所说这首词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这种盛与衰、乐与哀相互对比的手法,确实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白发三千丈”借用李白名句,表现愁绪满怀的词人“愁对寒灯数点红”凝聚着词人多少深沉的感慨:是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眷恋?是对往事若梦的人生喟叹?还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怅恨?抑或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失落感?⋯⋯这一切,词人用一个“愁 ”字点破了。“白发”、“寒灯”二句中,两个描写色彩的字“白”与“红”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结句凝重,含蕴无穷,以少总多,发人遐思,是全篇传神之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9:02
先读词:“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首词在结构上有其特点,它破了结构上分片的定格,从开头到“不妨随处一开颜”为一部分,最后两句是另一部分。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一下子写出了诗人隐居生活中的满腔忿激: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年华的消逝当作一回事!这才是诗人的心声,前七句描绘了一幅热闹的京师上元节景象,与诗人住的地方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