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5 06: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5:06
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
附录:
曾子杀彘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论语》中,凡“女”字者,一律代称“你”,与“汝”通用,如“女与回也孰愈?”(译作“你与颜回谁更好?”)、“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作“你要成为儒家里的君子,而不是儒家里的小人”)等等;对女性的称谓,《论语》中均以“妇”来指称,如“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这让我想起上次在日本观礼一对新人的婚典,“新娘”被称作“新妇”——不是我玩弄文字游戏,想想看,如果只用一个字来指代“女人”(有“ *** ”之意),恐怕“妇”字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论语》中,凡“女”字者,一律代称“你”,与“汝”通用,如“女与回也孰愈?”(译作“你与颜回谁更好?”)、“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译作“你要成为儒家里的君子,而不是儒家里的小人”)等等;
对女性的称谓,《论语》中均以“妇”来指称,如“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让我想起上次在日本观礼一对新人的婚典,“新娘”被称作“新妇”——不是我玩弄文字游戏,想想看,如果只用一个字来指代“女人”(有“ *** ”之意),恐怕“妇”字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1、女孩子 王育说:“对文则处子曰女,适人曰妇。”
——《说文》 2、引申指女儿 不闻爷娘唤女声。——《乐府诗集·木兰诗》 3、以女嫁人(此义又读nǜ) 宋雍氏女于郑庄公。
——《左传·桓公十一年》 4、像姑娘 君子谓宋共姬“女而不妇”。——《左传》 5、当女奴 请勾践*于王。
——《国语》 6、柔弱 猗彼女桑。——《诗·豳风·七月》 7、雌性的 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
——《墨子·辞过》 山东河北人谓牡猫为女猫。——清·顾炎武《日知录》 8、假借为“汝”。
你 三岁贯女。——《诗·魏风·硕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这个很详细了!
望文生义说“女”字
宛如姗姗行走,风摆扬柳;又似舞姿翩跹,手持彩练;更像站姿闲雅,曲线起伏跌宕,袅袅婷婷,显得柔美、温馨、妩媚、悦目,这便是“女”,很符合古代淑女的特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代这样的女子太少了,满大街望去,凤毛麟角,偶尔冒出一个,能让所有的男人心生感动,满腹心酸。常听一些自以为是的女人故作豪迈地宣称:“找不到真正的男子汉!”其实倘若较真起来,这年月还能找到几位真正的女人呢?姑且不论娴淑优雅,也别抱怨尖酸刻薄,若不张牙舞爪河东狮吼已属不易,还敢有别的指望吗?在这里我绝无男权思想,只是希望“大女子”们在抱怨男人的同时也多少保留一些女性的遗传基因——柔情。彼此增加一点引力。
女人最传神的地方在哪里?我说是眉。
有魅力的女人都善于用眉毛说话。这样才显得“媚”。过去所说的“东施效颦”就是有关眉毛的典故,只是东施姑娘没有把握好分寸和火候,留下千古遗憾。其实女人的气质多在眉间,恰到好处地运用“眉语”能够平添许多的风情。当然我指的是恰到好处。如果一个女士整天冲人挤眉弄眼,满世界的女人都这样的话,那肯定不是好事。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其实是很推崇女人的。许多表示美好的字眼儿都与“女”字有关。比如这个“好”字,就是指女人怀里抱着的孩子。女人能够生子,延续生命,这当然“好”了。
良家女子才配作“娘”。 女人有了孩子,就像马一样任劳任怨,对自己的子女默默奉献着全部的心血。孩子一学会说话,就很自然地张口叫“妈”。颇我我们现在称赞某人是“老黄牛”的意味。不过现在有些做儿女的并未理解“妈”的沉重。小的时候理直气壮地使唤妈,成家立业了还是对妈使来唤去,等到妈老了不能使唤了,就真的像对待一匹老马一样又嫌弃起来。真辜负了做母亲的一生心血。
女人守在家里就叫“安”,男人留在家里就叫“宁”。过日子求的就是“安宁”。不过今非昔比,现在社会,男男*都得出去闯世界,日复一日难得安宁,所以现代人少有安全感,取而代之的是精神上的漂泊感,灵魂就像一只只随风流浪的孤帆。当然,有一些字体本意不错,后来却发生了一点儿微妙的变化。比如表现女人翩翩起舞、莺歌燕语、姿态万千、美妙无比时用的却是一个“妓”字。“妓”指的是歌 *** 艺人,一个挺美好的字儿,类似于现在所说的拥有众多追星族的女歌星、女影星。可惜后来这个字儿堕落了。一开始还残存着过去的影子,尚有“色艺俱佳”的意思。如被误认作“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李香君,琴棋书画诗词歌舞颇为了得,很有情调的,引无数风流才子竞折腰。悠久往矣,如今的“妓”早已不知情调、艺术为何物了, *** 裸只剩下“色”的本相了,实在令古代的“妓”所不齿。
还有“妙”字,是少女为“妙”还是女少为“妙”似乎都有些道理,关键是看场合。不过后者就多少有点夫权的意味了。同样有夫权意味的还有“姓”,本来这个字挺有母系社会的味道,到后来竟成了父系社会中区分家族的标志。这实在有失公允了。当然不公允的事儿还有很多。比如“嫉妒”二字都跟“女”字有关,好像是女人才有的一种“病”,但男人犯起“病”来却更加厉害。无论地情场、商场、官场还是街头巷尾,表现突出的都是那些无才无德且又心胸狭窄心术不正的低能男儿。要不,世界上哪来那么多勾心斗角明*暗箭甚至逞凶斗狠的事儿呢?(七娃)
·文言文中没有“她”的称谓,古代男女的人称代词多数一样,男女不分.“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 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早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一时轰动全国.“她”字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群众的承认、称赞,并被广泛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 ·二、第二人称(你)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 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而”便是代词“你”. 三、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词,用来指代齐国的军队,相当于“他们”. 14、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其”字用来代替愚公的妻子,译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杀了.句末的“之”就是代词,代替“侮臣者”,相当于“他”. 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译为“自己”之意. 例: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自”便是自称“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己”字也同上一样,指“自己”. 还有旁称:亦即称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才能.这里的“人”字,即旁称. 1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击杀他,这是不道德的.“人”字旁称“人家”. ·····························一、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 我忘记了拿尺码.”“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之用,一般译着“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例: 20、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微薄的力量,还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样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两座大山怎样呢,句中的“君”便是愚公之妻用来尊称愚公的,相当于“您”. 21、子何恃而往?《为学》——您凭什么去呢?“子”便是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