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26 07: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3 07:26
西周形成,并经过后世诸子百家解释的礼乐文化有两层含义:一为礼化,二为乐化。
所谓“礼化”,就是人的外在行为规范的建立;所谓“乐化”,就是人的内在精神秩序的培育。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礼论·乐论》以及司马迁的《礼书·乐书》都有记载:“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礼化”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乐化”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因此,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化的主旨。礼乐文化经典对“礼化”和“乐化”的不同特性与功能多有论述,如:“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再如:“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统同,礼别异,礼乐之说贯乎人情矣”。又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还如:“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礼化”和“乐化”是《易经》所揭示的万事万物所具有的“阴阳”二象特征在人身上的表现,其中“礼化”为阴,“乐化”为阳,“礼化”为实,“乐化”为虚,“礼化”的意义在于外在的社会秩序,“乐化”的意义在于内在的情感和谐;二者相辅相成,一体两面,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因此,“礼化”和“乐化”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和本质特征,其中“乐化”这一特征的地位又高于“礼化”,所以,孔子认为,人成为人的过程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