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政务要处理几个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9 12:0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5 17:49
近两年,各地政务部门信息发布从“线下”走到“网上”,纷纷开通官方微博。 截至2016年年底,已开通政务微博16.4522万个 ,政务微博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不断提升。
四个现存问题
然而,在政务微博的具体运营中,也存在政务微博个人化、情绪化、官僚化甚至荒废化的问题,需要及时作出改进。
1、政务微博运营个人化,职业素养不高,导致失当。
2016年12月,多家地方发布官微使用了“九江一男子控诉老婆一年花近2000元购物!太败家,受不了!”这一信息,并添加“气炸了”“真的好气哦”调侃“女性购物”,搅动*情绪,实则相关信息是网上流传的旧有段子。
政务官微是由机关工作人员运营,但是并不意味着政务官微可以个人化。运营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都必须考虑到平台发布的公共属性。克服个人倾向,控制个人情绪,是政务微博工作人员履职的前提。
2、政务微博发声情绪化,沟通意识不够,激化矛盾。
2017年2月25日,国家旅游局宣布对云南丽江古城景区等3家5*旅游景区作出严重警告处理决定。当地区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在与网民互动中称,“你最好永远别来!有你不多无你不少!”
此类带有明显情绪化的发声回应,不仅成为网民不满的衍生舆情,同时不利于事件解决。政务微博不能将理性认知责任推给受众,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本身就存在“传播即责任”的实际要求。
3、政务微博发声官僚化,服务意识不强,引发不满。
2017年1月,某交通服务类官网对于“武汉通卡如何保管”,回复为“你爱咋保管咋保管,关我毛事”。对网民询问“为什么网上余额有时与实际余额不符”,回答是“因为你自己太穷系统嫌弃你”。
官僚化的发声回应损害了*形象,让原有问题复杂化,使可以简单处置的社会治理矛盾更为突出。此类生硬甚至带有挑衅的语言,不符合法治*的定位,降低了官方的公信力,疏远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4、政务微博建设荒废化, 运营责任不清,危害形象。
2017年1月,河南省某妇联官方微博对一桩发近一年的事件回应称“我们把这条消息反馈给残联”,并在2月3日回复“能尽快解决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如此“隔年回应”受到部分网民批评。
在新媒体日渐发达的今天,少数政务微博止步于“开通”,停留在“随意”,就不能实现“政务舆情回应”的时代命题。对运营责任的疏忽随意,流失的是官方的公信力。
五大改进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政务微博应根据各地现实情况,及时就运营中的问题进行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