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28 17:42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3-01-28 22:03
开发教具是利用学生直接感官的接受效果提高授课效率,是各科目各阶段教学中的一项永恒的话题,八年级数学教学也不例外。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八年级数学中如何组织教学,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年级数学课兴趣教学的践行思路
充分应用案例,培养学习兴趣。
情景案例教学,主要是将知识点融入于贴近生活的例子中,或将知识点的延伸知识做为素材引入案例中,主旨在于使学生通过对案例感兴趣而带动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1,2]。如讲解勾股定理时,可以通过先为同学们讲解一些关于这个定理的历史故事,如勾股定理在外国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或者“百牛定理“,因为毕达哥拉斯发现了这个定理后,即斩了百头牛作庆祝,所以又称“百牛定理”。而法国、比利时人又称这个定理为“驴桥定理”;又如讲授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时候,可以先讲恩格斯用平行四边形解释历史的多种力量形成的合力,说明平行四边形的神秘所在。由此让同学们循序渐进地引入知识点,实践证明,由案例引入的教学方法,远比直接开篇就讲定理、公式要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此激起学习的欲望,培养学习兴趣
及时经常地鼓励,引导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5]由于八年级数学课很多知识点非常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时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有厌学心理,此时教师要注意切忌一味地批评此类学生,因为批评只能使情况变得更糟。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对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当学生认可这种鼓励后,再提出他应改进的地方,这才能慢慢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教学中发现,同学们对某些知识点掌握最为扎实的部分,一般都是教师曾经给予过肯定的,甚至于一些兴趣取向都是由于受到表扬并获得愉快的体验而形成的。
充分利用教具,调动学习兴趣。
开发教具是利用学生直接感官的接受效果提高授课效率,是各科目各阶段教学中的一项永恒的话题,八年级数学教学也不例外。实践证明,适时适当地引入生活中一些物品当教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讲一次函数时,如果一上课就开始说y是x的函数,也可以说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表示为y=kx+b,这样很多同学都会感觉困难。教师可以拿一个弹簧,给同学们演示,当弹簧原长度b(未挂重物时的长度)一定时,弹簧挂重物后的长度y是重物重量x的一次函数;也可以用一个木板,木板上放一个小玩具车,当时间t一定,木板距离s是小车运动速度v的一次函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逐步引入正题。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学生是教学的核心。传统的数学教学体系就是教师在讲台上很卖力在讲,板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然后就是出题给学生做,学生就是算啊算,完全就是“大帮哄”,最后用考试去检验成果。长久下来,学生就成了算题的机器。在数学教学中,也有很多好的教学方法辅助我们,比如说考试、测验
通常情况我们是把它放在最后,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其实测验应该是我们最先的教学切入点,开学伊始就应该组织测验,为的是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也就是所谓的摸底,清楚他们处于怎样的水平,我们才能找准教学的方向,我们才有依据进行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测验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还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向,知道学生的思维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讲解知识点时才能知道从哪里切入能把学生带进去,让他们用最短的时间进入状态,更快更好地吸收。
开展有效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虽然学习数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还会有很多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学习成绩上相差比较远。再加上有一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没有到位,所以,就没有办法把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用相同的水平来衡量,这样的话,教师就应该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然后组织好每个小组成员的不同学习成绩,让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发挥所长共同进步。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法,学生可以在小组中找到自己不同的位置,如果教师布置学习作业或者是学习任务,就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全员的讨论,这样的话可以让学习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学生带动学习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学生,还有一点是能够调动学习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得到更多的收获。在进行分组的时候,每个小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该分成不同的等级,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作用,教师不能限制学生活动的权利,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通过学生的提问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在什么位置上,并且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有效实施兴趣教学
各个环节架构围绕目标,层层递进。
在设计活动环节时,老师心中要铭记这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达成这个大目标,在活动中可以化成哪些小目标,这样每个环节围绕一个小目标进行,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最终达成大目标。比如在“我来做围巾”中第一环节让幼儿说说见过的围巾及其形状,巩固了所学到的各种形状并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我们设计了小熊开围巾店需要小朋友帮助的情景,让幼儿自己动手探索用实物测量面积的方法。通过第二环节,小朋友开始疑惑:同样面积的布为什么两个朋友量出来围巾的数量是不一样的。这样自然过渡到了第三个环节,让孩子们交流各自的测量方法,从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即角对角、边对边的剪裁才是最节省布料的方法。这个环节也是幼儿自我检验、自我纠错的过程。
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环节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这些环节是否能达成活动目标,各环节的过渡是否自然,还要考虑到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的数学经验是否能迁移到生活中去。“数学基础知识来自于现实生活”①所以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环节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孩子的知识迁移,看看他们是否会把这些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去。
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形式是孩子以游戏情境为主。
心理学家指出探索、操作和活动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内驱力。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中班的孩子能一下子接受吗?答案是否定的。“学前儿童的数学教学计划,应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去探索、自由的操作,并由儿童来发现。”②因此我们在确定了环节的架构后就要考虑每个环节中的设计各种情境,让幼儿游戏和操作。中班的孩子动手和整理能力还不是很强,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简单、方便操作的材料
如:在“我来做围巾”中,先以小熊要送围巾给朋友,邀请孩子们一起来参与的情景吸引幼儿,再通过围巾模板,在“布料”上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作品完成后,教师又引导孩子发现:同样的布做同样的围巾,怎么会做出来的围巾数量不同,逐步引导幼儿发现角对角,边对边的裁量方法最节约最科学。这样,在情境游戏中,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指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发展服务. 这里为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作了一个很好的注释,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8 19:11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解题的难度、广度、深度大大提升,五花八门的方法、技巧,再加上几次考试的不理想,顿令有的人一下子悲观起来,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智力,慢慢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很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的环节,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和一些优秀的同学没法比。其实,这些学生只是因为自控能力低,惰性十足,懒于思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针对学生的这种状况,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告诉他们这些毛病是可以克服的,即使优秀的学生,也有或多或少的毛病,只要克服缺点,消除不良因素,辅之于努力学习,成绩总会提高的。适时不妨举几个成功的例子。只有不断地鼓励和引导,学生才能逐渐消除自悲心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焕发斗志,最终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可喜转变。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因此,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然而,中学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我们教师的课堂上还存在着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一些中下学生坐在课桌后面无所事事,课堂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索然无味,我们的教师也认为他们的大脑象一潭湖水,平淡无奇、不可开窍,这些学生整天就生活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日复一日。针对这种教育现象笔者痛心疾首,极力呼吁同行们共同努力,拯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僵化的数学思维。我们的教育过分的把学习强调是任务,是使命,而忽视学习乐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压力。而兴趣,就如燃烧,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能诱使我们主动地去学习新的东西。数学家韦尔斯十年磨一剑攻克费尔马大定理,就是从小就迷上了这个世界难题。物理学家弗里希说过:“科学家必定有孩童般的好奇心。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须保持这种孩提时的天性。”这是一种自然的天兴,我们必须努力去激发学生的这种兴趣。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感人心者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的数学学科了,从而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每一节课,教师要满腔热情,让学生从教师的 “精神”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提倡“微笑教学”要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2.重视教学艺术的研究,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会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奥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要开动脑筋,不能拘泥于自己固有的教学风格 ,被老思路,老方法给束缚,从而陷入僵化的教学模式中。要知道教无定法,然不可无法,一成不变的风格,尽管能使学生少一种适应的过程,却也使学生少了一份新鲜感,长久,会使课堂少几分吸引力。 高明的老师会根据需要,在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探索研究,为学生度身量体,设计新的教学方法。我们有怎样的学生,决定了我们必须有怎样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的不足,课堂上我更多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分析式教学、讲练结合法,并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和研究,我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指导方针:低起点,高要求,面向全体,突出个体。奠定了“充分暴露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轨迹,通过双边关系,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教学思路,在我的不知不觉的教学示范下,灵活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教法重在引导,妙在开窍,教之以法,施之以练,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表达知识技巧。让学生从你的课上感觉到学数学的乐趣。3.体验数学美感 ,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美感。从理论教学中,体验逻辑的缜密性,体会探究的乐趣;从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之美。初等数学中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平面几何中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立体几何中正四面体的重心内分高为3:1,这也是一种和谐美;数学公式都是那么简洁、整齐、和谐,如此等等都使人产生美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现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促使他们创新,并设法维持他们长久的创新兴趣。4.让数学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数学在其发展各个时期就与人类的生活及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等,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诸如讲圆周率时,讲一讲祖冲之的成就;讲黄金分割时,介绍一下华罗庚的故事;在乘方概念引入课上,说一说印度国王想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却给不出奖品的故事;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小欧拉智改羊圈;金冠之谜等等。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不仅可用数学家的勤奋治学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还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公式、概念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5.以“成功教学”观点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育学生的成就感,要做到低起点,高要求,从简单处入手,从细微处入手,平时提问题,出考卷,要注意循序渐进,分层要求,把握好难度、梯度,要敢于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使之能产生一种成功的感觉,一有进步就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鼓励他们,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感,培养信心。另外,对考试,作业中的失误,不能责怪、讽刺,而要耐心地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知识上的缺陷,然后用类似问题对他们重新测试,这样,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双方的距离拉近了,思想上不断得到沟通,而且有利于教学中提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新世纪的建设人才。爱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种,教学中,教师若善于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魅力,通过逐步自主的 “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喷发知识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