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谁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6 15: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3:58
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那么你知道是谁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吗?一起来看看我给大家精心准备的资料,欢迎阅读!
谁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升
北*民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毕升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布衣。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
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
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
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装置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中间,我国的平民发明家毕升的功绩不可磨灭的。可是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我们却一无所知,幸亏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的事迹,比较完整地记录在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里。但是除开西夏文字的几本推测为活字印刷的佛经外,中原地区无发现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储存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
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
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涨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拓展:简介
毕升***?—约1051***,北宋著名科技家、活字印刷术的创始人,歙县人。毕升是徽州一位没有功名的布衣,一生喜爱钻研技术。北宋庆历年间,毕升有感于传统雕板印刷的繁杂不便,潜心研究泥活字印刷技术,他发明了在粘土坯上刻字,一字一坯,然后烧硬的泥活字,使印刷工艺得到了质的飞跃,速度大大加快,错字可以单独更换,可以重复使用活字,实现了人类印刷史上第一次伟大的*。
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毕升的业绩有专门记载。宋初,毕升为书肆刻工。宋庆历年间,毕升根据实践经验,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技术。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升就去世了。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胶泥活字。然后把胶泥活字分类放在木格里面,一般常用字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不等,以备排版之需。
排版时,用一块带框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等药剂稍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药剂冷却凝固之后,就成为版型。印刷时,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即可。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轻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会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又可以再用。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年间***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活字印刷术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比雕板印刷术有了质的飞跃,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活字印刷术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是世界上生产书籍、报纸、杂志的主要方法。
1990年秋,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麓出土了一方墓碑,据考证为毕升墓碑。
据传,毕升后人因用活字胶泥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株连九族,侥幸逃脱之族人遂改姓。
从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毕升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被称为“陶活字”。后来又经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十五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公元1456年,德国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传到其他十余个国家,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