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6 16: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17:25
说起油纸伞,人们最先想到的或许是小学课本里的那首《雨巷》,一个仿佛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在我们眼前飘过;又或者想到白娘子和许仙,在断桥边上缘起于“借伞、还伞”的美丽传说......
近现代的人们对生活用品实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价格低廉、便携的工业雨伞成为了人们的首选,传承了千年的手工油纸伞也就慢慢地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
而近几年来,随着年轻人的汉服、COS、国风游戏的亚文化圈在社交媒体的日益壮大,大家对一些诸如油纸伞之类的民俗之物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接受度,油纸伞似乎在以一种新的生命形态在复苏。
对于那些撑着漂亮的油纸伞,穿着汉服行走在街上的小姐姐,大多数人们都会忍不住叹一声:“好美!”
手工制伞大师闻士善说他永远忘不了那幅画面:那个穿汉服的大学生,拿着我的油纸伞去拍照,我看着她们撑伞的样子,真的是太漂亮了。他不由感慨:还好自己当年没有放弃。
半个多世纪前曾盛极一时的富阳制伞村,现如今只剩下闻士善一人还在做伞。他将自己制伞的一些画面上传到抖音平台后,半年多时间就吸引了60万粉丝,获赞556万。
闻士善说:“我想通过抖音,让更多的年轻人来记住和传承这项‘非遗’!”他的作品被粉丝们亲切地称为:“闻叔的伞”。
闻士善生于富阳导岭自然村,导岭多竹,而竹子恰好是制作油纸伞的主要原料。闻士善的父亲曾经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制伞匠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尼龙钢架伞的出现,油纸伞渐渐退出市场,迫于生计,闻叔的父亲也放弃了继续做伞。
直到村里的老*去恳请他复兴这门传统工艺时,中间已经断层了20多年。闻士善高中时才开始学制作油纸伞工艺,没有完整的制伞工艺可以参照,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去摸索,改进,去别处请教,重新去寻回失传了20多年的手艺。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
通过不断摸索,闻士善将父亲那时的72道工序改进为现在的106道工序,在选材和制作工艺上更加精益求精。
锯竹筒、切片、打洞、开槽、做伞盘、穿伞架、调色、糊伞面、穿装饰线、油漆、烫头、锯爪、折伞……经过层层叠叠的百余道工序后方算是完工。
他曾说:“我给自己定的标准是50年不蛀虫,并且承诺终身免费保修。”在严控质量前提下,手工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就更加繁琐了,所以平时厂里会请10多个人来帮忙,但一些关键的工艺只能由自己来完成。
前次,台风利奇马席卷浙江一带时,闻叔还专门发布了一个他的伞抗风水平测试,和普通的工业雨伞相比,高下立见。该条视频短短2天获赞八十几万网友点赞。
中国油纸伞的历史很悠久,从东汉蔡伦改良纸后,就出现了刷桐油来防水的油纸伞。而后发展中,文人雅士在伞面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
油纸伞曾在唐朝传入日本、朝鲜,早期在日本被称为“唐伞”,后改称“和伞”。在日本,传统婚礼和传统舞蹈中经常会用到油纸伞作为道具,并日益民族化,成为日本歌舞伎乐的一个重要符号。
1987年,杭州和日本岐阜曾经有一个友好项目,其中就涉及到了纸伞。日本人找到了闻师傅做伞,但是一开始他们并不满意中国的油纸伞。他们嫌弃其工艺过于粗糙,骨架不够结实,还专门请了技术人员指导。
经过相互借鉴和学习,日本的制伞技术和中国传统工艺相互结合下,伞的质量得到认可,深受日本客户欢迎,并成功打开了在日本的市场。
韩国纸伞协会在网上看到闻叔的作品后很心动,邀请他们夫妇俩去韩国电视台进行相关拍摄,被闻叔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闻叔在抖音里说:“他们把我的机器、设备买过去之后,这把油纸伞是他们的了,他们要去申请非遗了。”一句简单直白的话,表明了自己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获得了网友的35万点赞。
其实,不仅是韩国电视台想拍摄被拒绝,连十几年前央视想拍摄闻叔制伞都被拒绝过。那时候闻叔觉得反正自己的订单多,尤其是海外订购,所以他不需要太多的曝光和名气,同时也是担心自己的关键工艺被泄密,于是四川、福建等地拍摄。
后来,泸州油纸伞名扬天下,并申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其间数年,闻叔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伞,直到2014年才获得省级非遗称号,后来想一想心里也是有点小后悔。
2108年10月,在一次非遗活动中,视频制作机构寻古MCN创始人张建华找到闻叔,寻求短视频平台合作。
闻叔不想再犯当初拒绝央视采访的错误,觉得自己错过了一次正名的机会,不想再错过这第二次,而且想要更多的中国年轻人关注到中国传统油纸伞之美。(此前闻叔的伞只要销往日韩欧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人关注这个,这点令他很苦恼。)
从第一条视频发布到现在,不过8个月左右的时间,“闻叔的伞”就积累了60万粉丝,获赞556万。平台数据显示,单条视频最高可达6万元的销售额转化,很多人开始在短视频连接下直接购买。
“原本国外市场的单子都接不过来了,现在还要处理国内的单子,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了。”订单太多,生产速度跟不上,又不能流水线生产,买卖双方就容易扯皮。
闻叔对此也是有忧虑的:“订单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竖立品牌几十年,万一砸了,可能就几个月。”操之过急,过于市场化,可能就是好心办坏事了。好的工艺匠人本来就不缺市场,认真做好东西才是真,不能为了增加创收而改变自己做伞的初衷。
“很多人建议我多花功夫在美观上,实用性不用太强,这样做得快卖得多;其实说的也对,非遗应该顺着时代改变,可是油纸伞以前就是实用性的的生活用品,如果这方面改变了,本来的味道就没有了。
我怕几十、几百年之后,后人都不再知晓它的工艺,而以为油纸伞只是美观拍照用的。”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除了工艺和产量的控制问题,还有人质疑他拍视频的动机,说他编故事、卖情怀,而闻叔直接一句很朴实的话就说服了很多人,他说:“如果我是瞎编乱造的,村子里的邻居和朋友是要笑话我的。”
现在,闻士善还在一所大学授课,他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你知道中国的油纸伞吗?”他想让更多年轻人来认识和传承这项“非遗”。
“本来还在担心无人继承这项技艺,没想到年轻人愿意主动来学了。”闻叔对此感到很欣慰。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就应该在更多的年轻人手上发扬光大。
(部分文字资料来源参考《富阳日报》、《钱江晚报》,部分图片来源花瓣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