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6 12: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11:19
河南濮阳范县有个白衣阁乡,很好听的一个名字,就坐落在黄河岸边,在黄河母亲的孕育下,这里诞生的人,大都拥有着和黄河一样厚重质朴的美好品质。
1925年5月,这里的北街村诞生了一个孩子,父母给他起名作李文祥,却不料这孩子不是“文祥”,而成了“武祥”。
李文祥1947年加入*,先后参与了济南、淮海、渡江、平潭岛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一路从普通战士做到了副连长,先后荣立二等功、特等功、一等功,1955年被授予少尉*。
可就是如此一个显赫功臣,却在1956年选择了复员,转业到了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担任保卫科干事一职。
因为他是党员,这是国家需要,他就要起带头作用!1966年,他再次做出了令人吃惊的选择——回乡务农,原因是当年国家号召精简干部、支援农村。
就这样,英雄回归为农民,他却一点都不彷徨,只因为他本来就是土地的孩子,他热爱他与战友们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祥和生活。
李文祥的故事一直被尘封,连妻子儿女都不清楚。他们只知道,丈夫(父亲)曾经打过仗,却不曾知晓他有过那般光辉的经历,不曾知晓他是共和国的赫赫功臣。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功利色彩不免多了起来。北街村这个黄河岸边的小村落,同样不能免俗。
乡亲们受新思潮的影响,认为入伍当兵和在家种地都是没出息的表现,唯有出去闯荡出一番事业、或者成为单位干部,这才是最好的出路。
李文祥当然就成了这些乡亲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诸如“当兵有什么用,你文祥大爷现在不也是在家种地?”“当兵后悔了吧,文祥你要是一直在单位,现在指不定当什么官呢?”
此类的话,李文祥时有听到,可他每次都只是摇头笑笑,一点都不放在心上。
村民说的风凉话,这大抵是因为他们并不理解军人这个职业的神圣,不理解军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那般牺牲。
就像张召忠少将,在回忆1956年大裁军时,说前线有不少战士正挤在小艇上、高脚屋里守卫着祖国的东南海防,却突然就得脱下军装,转业去到地方,有很多老底子部队突然就没了。
时间来到了2011年1月4日,李文祥老人已然86岁了。当时的河南省**卢展工下乡慰问老战士,去到李文祥家里,与李老热络地聊起过去,他觉得这个老人不简单。
卢*试探的问有没有什么纪念品,李老点了点头,找到钥匙打开了一个带锁的抽屉,从里面小心地拿出一个布包,从中取出一块手表,说这是他打济南时用部队给的奖金买的。
卢*发现,李老拿出的布包里除过手表,还有很多物品,经得李老同意,他拿过来逐一端详,立马就被震惊到了。
那赫然是:济南战役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淮海战役的特等功军功章、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战斗一等功奖章、福州战役的人民功臣奖状、平潭岛战役的战斗模范证书等!
激动、震撼、振奋等各种心情交织在一起,卢*久久不能平静,他满含热泪地再次握住了李老的手,用无比诚挚的语气说道:“您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咋一直没有给*说过呢,刚才我们絮叨的时候也不见你提起?”
确实,李老很少与人说起过往,只是闷着头在做事。今天也是卢*问起,他才提起兴致说了些,可也只是他经历过了哪些精彩战斗、和哪些战友一起战斗过等,却没提起自己的记功之事。
以上就是李文祥的主要事迹,下面来跟随笔者,来真正地走进老兵李文祥的人生,来瞧瞧这些事迹背后的点点滴滴。
李文祥1925年出生,5岁那年,母亲因长久的劳累过度致疾、且一直得不到很好救治,不幸去世,只剩父亲带着李文祥和弟弟艰难度日。
黄河岸边几亩贫瘠的土地,是他们所有的依仗。
1938年5月,日寇攻陷了中原要害——徐州,随即沿陇海线西进,兵锋直*河南郑州。
日军穷凶极恶而来,国内的抗战形势不容乐观,蒋介石为了阻挡日军的进*步伐,做出了一个惨无人道的决策:决堤河南市郊17公里处的黄河渡口——花园口。
花园口决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缓了日军的进击,也给其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可是,真正受损失的,还是黄河下游的中国人民,决堤造成了大面积的黄泛区,尤其是造成了不久后的河南全面大灾荒。
花园口决堤前后造成了百万人的生灵涂炭。这其中,就包括李文祥一家,花园口决堤再加上日寇的持续欺压,河南大地少有安生之处。
李父无奈之下,只得带着两个儿子,背井离乡地一路乞讨去到了安徽图谋生计。
当时的河南人有三大恨:一恨日本鬼子侵占河南;二恨蒋介石决堤花园口;三恨那蝗虫过境。这也是李文祥的三大恨,日本人与蒋介石,是造成李文祥幼年漂泊的重要原因。
幼年的艰辛生活与*之旅,磨炼出了他坚毅的性格。在从河南*到安徽的路上,他看到了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的凄惨百姓,逐渐萌生出了改变这一境况的想法。
他们沿途经过安徽萧县时,在一个村子里歇脚,李文祥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幕:13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小伙子,正兴致冲冲地聚在一起,商讨着去连夜去加入新四军的事情。
新四军是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作战的正规工农红军、以及散落各地的地方性游击队,在抗战时期联合组建而成。
新四军是*党在抗日战场上的正面部队,配穿德式军装,装备相对在北方抗战的八路军是要好上不少的。
李文祥此时并不完全清楚新四军的组成与全貌,可他知道最重要的两点:其一,他们是真正打日本鬼子的队伍;其二,他们是*党的队伍,不是蒋介石领导下的*军。
当天夜里,李文祥趁着父亲和弟弟睡熟后,偷偷地找到了那13个进步青年,说明了自己的情况,请他们带上他一起。
就这样,李文祥去到了新四军的萧县大队支部,从此踏上了军旅之路。
李文祥这一走,可是让父亲焦急得不得了,连着找了好多天,才打听到一伙青年在萧县大队接受新兵训练。李父去了后,发现儿子果然在此,给大队队长说明了情况,队长让李文祥自己做决定。
李文祥想都不想,便给了父亲和队长一个答案:我不回去,要留下来当兵杀鬼子。
父亲看儿子心意已决,想着这也是个出路。在叮嘱了儿子一番后,就叹息着独自离去了。
不久后,李文祥这批新兵连同萧县大队大部,都被编入了新四军4师11旅32团,奉命在淮北一线,与日军进行着艰苦的游击战争。
李文祥这一年15岁,可当时队伍收入年龄要求起码是16岁,他去萧县大队前就听13个同伴说过这一点。是以,他在介绍自己时,就把自己说大了一岁。
这一时期,贫苦人家的孩子,连填饱肚子都是奢望,自然谈不上什么营养,几乎都发育得迟滞了一些,一个个都面黄肌瘦的,李文祥报大一岁也没人怀疑。
十五六岁的孩子,上级自然不会直接派到一线战场,多是会委任一些通信员、交通员之类的职务。想想也是,以这样的幼稚面貌,在敌占区往来活动,也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怀疑。
李文祥也是如此,在32团的头一年,一直担任着通信员,经常带着上级的指示或者文件,游走穿梭在敌占区,去给其他队伍进行传达。没有通信任务的时候,就负责一些基本的侦察与巡视。
经过一年时间的磨炼,李文祥成长为了一个合格的老兵,被批准进入战斗部队,跟随队伍一起打入侵者。
李文祥跟随队伍,去到了洪泽湖一带,在这地形优越、势力交错、群众基础良好的地方,从事持续性的游击作战。
李文祥这个河南的“旱鸭子”,去到洪泽湖水乡,很快便学会了游泳。有时候要靠着一根芦苇杆在水里潜伏好长时间。
因为训练的需要,李文祥有时候更要在窝在芦苇荡里好久,在这种环境下,没有多久身体就出现了很多红疹子。
据李文祥回忆,说那时候条件真的很苦,日军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他们有精良的步*与手雷,而新四军的武器比较落后,子弹数量更是大大的不足,甚至一度只能给每个士兵配发四发子弹。
可是,战士们却没有一人离开队伍。
抗战胜利不久后,我军的敌人又变为了*军,新四军大部都归建为了华东野战军(后改名为第三野战军),李文祥终于有了可以让他一雪此大恨的机会。
却不料,上级认为他能读书写字、人又机灵严谨,就把他编去了后方的军医院,让他担任救护伤员的卫生兵。李文祥起初很是不忿,然而军令如山,他还是去军医院报到了。
做了卫生兵后,每每看见战友被伤浑身鲜血地抬来,他都心疼万分;可是经过他们的努力,可以给战友们减轻一些痛苦,让他们慢慢恢复,他又觉得,即使身处后方,也是在战斗!
然而,卫生队的条件有限,除过红汞、碘酒、纱布、绷带等这些基本的救护工具外,其他啥都没有,他们只能干看着好多战友,因伤口发炎而忍受百般痛楚,甚至有的不幸牺牲。
几个月后,李文祥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卫生兵,随着许多青年学生加入队伍,他又被从军医院给“踢”了出来,听从组织的安排去学习了爆破技术,随即回到华野的一线战斗部队,被编入了第10纵队29师85团。
19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这是一次注定会被载入史册的重大战役。当时的济南,是由*军五虎将之一的王耀武,带领着十多万*能征善守的*军精锐镇守的,而济南城又是典型的城坚池厚,我军攻打济南,国内外的大多数人都很是不看好。
然而,再坚固的城池也无法拦住*的攻打,仅仅8个昼夜,*便成功攻克济南,连王耀武也被我军俘虏。
而李文祥所在的部队,在此战中负责西线的进攻事宜,他们用雷霆滚滚般的攻势,打破了“永镇门”的“永镇”二字!
只不过,这期间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敌人的守城事宜做得很是完备,像火炮、火焰喷射器、霰弹*、烟雾弹等配备良多,甚至毒气弹也有不少。
我军初时连抵达济南城下也无法做到,直到吴化文部率众起义,才改善了这一状况,不过敌军的坚守还是异常顽强。
李文祥亲眼看着一个又一个战友被抬下来,有的甚至连尸体都不成样子了,部队减员非常严重。
在又要发起一次重大冲锋时,原来的突击队人员不足,指导员让是党员的出列,李文祥这个不是党员的也站了出来。
指导员厉喝:“你出来干嘛?” 李文祥态度坚决地说:“以前我不是党员,可我想要入党!”
随后的战斗中,在炮兵的掩护下,突击队用生命打开了一条血路,李文祥推着一大车炸药,冲向了济南西城墙,随着“嘭”的一声爆响,济南“完蛋了”!
1948年冬季,淮海战役打响,华野第10纵队是主力之一,战斗打响前李文祥担任副班长,战斗中提干成为班长。
李文祥他们班奉命参与守卫徐州北部的碾庄阵地,以落后的装备硬是阻击了*精锐部队整整4天4夜,最终联合大部队全歼该部10多万敌军。
1949年3月,李文祥所在的部队改编为第3野战军第10兵团28军83师247团;4月,李文祥正式成为*党员,并跟随部队南下,参与了影响深远的渡江作战。
同年5月,李文祥参与攻打上海刘行国际电台,该电台的碉堡是日军当年花费大力气修建的,日军投降后落到了*的手里,仍旧是极重要的设施,每年都要投入很大的力量来加强防御建设。
为攻陷该地,我军近万人伤亡,李文祥他们排打得只剩下了三个人。
一个夜里,李文祥又再次接受重任,在战友们声东击西的掩护下,偷偷地和几个爆破组的战友,扛着炸药包潜入到敌人的碉堡附近,悄然地发动了奇袭。
*的碉堡,就只有两种命运,一是主动被*军献给我军,另一种就是被我军给攻克甚至直接炸毁。而李文祥就是执行后一任务的重要人物。
李文祥的战斗经历,还有很多很多,他所做的贡献,从1947年的一个普通战士,一步步升为后来的副连长,以及荣获的多枚军功章与重要战役的纪念勋章,便足以说明一切了。
1956年,李文祥转业到地方担任保卫科干事,这一年他已经31岁了,却还是光棍一个。
在部队里像他这样的中低级军官,是没有多少机会能经常接触到女同志的,偶尔就是有机会,那也是一个“狼多肉少”的状态,他也就给耽搁了下来。
可到地方后,当即便不一样了,他不仅是个干部,还是过打过仗、当过兵的干部,那一举一动流露出来的风采,很是能吸引年轻姑娘的青睐。
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便与小他10岁的陈宝珍,从相识、相知、相恋,一步步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1962年,国家正值大困难时期,作为*党员的李文祥,在组织“精简支农”的号召下,毅然离开了三建保卫科干事的体面岗位,选择带着妻子儿女回到河南范县老家搞农业建设。
回乡后,李文祥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了老家的土地上,不久后被大家推举为生产队长和村委会主任,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带着乡亲们,去修渠复耕,以创造更好的生活。
李文祥的老家白衣阁乡北街村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这儿一直是有名的黄泛区,土地多为盐碱地,要实地复耕这难度极大。
可李文祥认为,这相比当年打仗攻城,并不算什么,作为一个*党员,就应该有着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决心,给乡亲们起到带头作用。
从1962年到2011年,这49年间,李老从没有给别人提起过他的光辉经历,他的那些光辉象征一直被他锁在抽屉里。
乡亲们都只以为他是一个普通的复转军人,只认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
起初回到老家时,他们夫妇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在一个四处漏风的破庙里将就了好些日子,后来又三次搬家借居。
妻子陈宝珍是福建人,来到河南后很是受不了这儿的严寒,李文祥很是心疼,只是劝妻子再坚持坚持。一直到村子里所有人都盖了新房后,李文祥1983年才盖了自己的三间平房,这才有了一个真正的栖身之所。
一直和李文祥“搭班子”的村支书董明瑞老人,曾这样评价过李老:“老李这个人光明磊落,当那么多年村干部,从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全村都住上新房,他是最后一个才盖的。”
李文祥自己连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和家人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靠着过往的一点积蓄以及种地来勉强维持生活。
即便这样,只要村里有需要,他还是会毅然拿出自己的钱,来为村民们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文祥回乡后的半个世纪里,白衣阁乡遭受过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给与当地成千上万的村民以资助。然而,在乡里的各类救济花名册上,却始终不曾有李文祥的名字。
李文祥原来工作过的福建省建设厅,曾专门派出同志两次来到范县,打算给李文祥恢复干部身份,落实他的生活待遇,承诺他立马就可以回到城市去工作与生活。
可这都被李文祥给直接拒绝掉了。面对这金钱、权力的*,他不曾有丝毫动摇,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本心,觉得乡亲们还没有脱贫,他就应该坚守在这儿。
而且,他觉得这儿挺好的,丝毫不比大城市差!作为一个并没有接受过多少高级教育的老兵与农民,却能拥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至高情怀,着实让人佩服。
老人淡淡了指了指不远处的黄河,笑着说到:“我生长在黄河岸边,我永远是黄河的儿子。”
生长在黄河岸边的李文祥,幼时继承了黄河的激荡与澎湃,去到人民军队里立下了赫赫战功;
中年时回到家乡,又继承了黄河的雍容与厚重,在家乡这片土地叙写出了另一番不朽传说。
向李文祥致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