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2-14 02:4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02:16
夸奖“努力”,培养成长型思维发展心理学领军人物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团队曾开展过一个实验,研究表扬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第一轮测试,让孩子们完成简单的拼图。然后将孩子分成两组给予不同表扬。一组表扬他们的智商,“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一组表扬他们的努力,“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第二轮测试,让孩子们自己选择难度。结果发现,被夸聪明的孩子,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而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
德韦克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
第三轮测试,题目非常难,孩子们都失败了。被夸聪明的孩子认为是自己不够聪明,很灰心;而被夸努力的孩子则认为自己不够努力,还要继续努力。
第四轮测试,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结果出人意料:被夸努力的孩子测试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而被夸聪明的孩子得分相比第一次,却退步了约20%。
德韦克得出结论,被夸聪明的孩子容易陷入“固定型思维”,认为聪明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的;而被夸努力的孩子则具有“成长型思维”,认为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通过锻炼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
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把挑战当作一堂课,就算最后会失败,他们也不怕,反而觉得能够从中学到知识,获得成长。他们不管什么时候都不放弃努力,始终相信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
显然,成长型思维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
夸奖“能力”,避免习得性无助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扮演的马皓文很会夸奖儿子。虽然儿子是一个“学渣”,被老师称为“煤球再怎么洗,永远变不成钻石。”但他发现儿子的思考能力很强,于是他总是鼓励儿子多动脑。
马皓文的床头写了一句话:“一直想。”
他也经常跟儿子马飞说:“你的脑子一定要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干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在1998年发洪水时,这句话鼓励马飞想出办法逃脱了洪水的围困。后来马飞成了航天员,飞行中遇到事故,这句鼓励的话又帮助他沉着应对、平安着陆。
一个人的能力会在批评中萎靡,在鼓励下放大。但是很多家长不会赞美孩子的能力,反而常常把失败归咎于能力不足,成绩不好就说孩子学习能力不行、思考能力不行。
这种归因方式很容易让孩子以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教授提出,指通过某件事情而学习到的无助感。
在塞里格曼的实验中,两组狗被放在吊床中,并施加电击。第一组狗可以靠触碰栏杆停止电流,第二组狗不能停止。
在吊床实验结束之后,再将这两组狗放到有障碍物的屋子里。不同的现象发生了。
第一组狗在屋子中遭受电击时,会跳过障碍物逃走,而第二组狗只会躺在原地不动。
第二组狗在吊床实验中学习到的经验是,"我无法控制电击,挣扎是无用的"。因此它们没有做出任何尝试。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在与人相关的实验中,也获得了相似的结果。当心理上认为自己无法控制某件事情时,便会产生消极的行为。
习得性无助的人总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的能力、性格等内部因素,常常觉得“我做什么都没用,我就是没能力,我就是不如别人”。
我的习得性无助在找工作不顺利时表现得淋漓尽致,面试了一家公司被拒之后,我非常懊恼,心里的声音一直在说:“一定是因为我能力不行,没有相关经验,我应该很难找到这类工作了,这家公司不要我,其它公司也不可能要我。”
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让我裹足不前,害怕做出努力和改变。直到后来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不断告诉自己:“可能这种工作不太适合我,我再想想办法找找别的出路。”这才迎来了转机。
作为家长,一定要从小就观察孩子的能力,不论是画画、读书、唱歌、思考,每一种对未来至关重要的能力,都应该不遗余力地由衷夸奖,不断放大。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建立自信并愿意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挑战。
夸奖“过程”,培养自我评价模式芝加哥大学的莉兹·冈德森教授曾做过一个长达五年的纵向研究。对1~3岁孩子所受到的父母称赞的类型进行调查,五年后再追踪这批孩子的思维模式的类型。
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在孩子三岁之前,父母的称赞风格是“基于过程称赞”为主,那么在孩子七八岁的时候,更容易具备内部评价模式,即完成任务的动力,主要受自我评价驱动,而不是受外在表扬驱动。
“基于结果的称赞”往往会导致孩子向外关注。如果经常表扬孩子“真乖”、“真听话”、“真勇敢”,孩子就会倾向于通过观察父母的脸色和反应,来判断自己做的对不对,长大后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如果经常表扬孩子“考了好成绩”、“踢进2个球”,孩子就会在没有取得预期成绩时产生极大的挫败感。这些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基于过程的称赞”更关注孩子做得好的原因和过程。你可以把表扬的内容描述得很具体,比如“今天游泳课上我看到你游泳姿势很标准,一定是认真听讲和练习过的,而且你能够克服身体的疲累一直坚持下来,真的很棒!”
对于过程和细节的描述会让孩子产生画面感,回想起自己整个过程的表现并向内看到自己,形成完善的自我评价体系。
拥有自我评价模式的孩子往往更关注高标准完成任务的过程,享受自我肯定所带来的自豪感,他们的内部驱动力更强,更喜欢挑战和突破自我。
在夸奖孩子时,多想想他做某件事的“过程”,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模式更容易产生成就感, 也只有过程,才是完全被我们自己的力量所掌控的。
夸奖是一门“技术活”,但最重要的还是用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夸奖可以让他们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如果考试没考100分,但是为了这次考试他很努力地在学习,那么这份努力值得夸奖;
如果没有赢得比赛,但是在过程中表现得沉着冷静、善于思考,那么他的心理素质值得夸奖。
你的夸奖是孩子最大的力量源泉,邓超说:“每个孩子身上都装着神奇的感受器,能感受到大人是不是真的爱他。”
找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真诚地夸奖他,同时也真诚地夸奖一下无条件爱他的自己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02:16
这次你做的很好,但是期待你有更好的表现,我相信你哦,宝贝,加油,妈妈爱你!这句话既肯定了孩子的努力,又给了他更大的期望,并且也展示了对他的爱,让他比较好接受。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02:17
我觉得,家长可以以一种鼓励的方式来去夸奖孩子,然后不要让孩子要有骄傲的情绪。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02:17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的同时,并且要激励孩子做的更好,这样才能避免孩子的骄傲。